专栏名称: 不伏老79
鉴于您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AI“朋友圈”,影响力有多大? ·  17 小时前  
科学画报  ·  直播预告 | ... ·  2 天前  
环球科学  ·  读了这15本书,你就不会错过2024年的科学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伏老79

持之以恒 积微知著 ——《香菱学诗》的启示

不伏老79  · 简书  ·  · 2021-04-06 07:25

正文

持之以恒  积微知著

——《香菱学诗》的启示 肖旭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另一四大名著《金瓶梅》,曾围绕着有独特身份和地位的男人——西门庆,写出了一个女人世界,一个完整的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女人世界。在这个女人世界中,生活着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形形色色的市井妇女,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心駭目的人生悲剧。而《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有道理。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该文里的主人公香菱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塑造得光彩照人。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在《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又是一组女人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动人乐章,展示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独特层面。

“香菱学诗”一节是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成了学生的必读科目。“香菱学诗”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插曲,插曲虽小,但活生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聪明可人、爱诗如痴的女孩形象。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香菱。她出身乡宦家庭,甄士隐女儿。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终于得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

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文章内容,从情节上可分为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1—3自然段) 黛玉指导香菱读诗、讲诗、理解诗意的阶段。

第二层:(4—8自然段) 香菱苦志学诗,终有所成。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

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上看:

香菱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香菱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淌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学诗有热情,兴趣浓厚。如开头写她:“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正是达到了好之的境界,才成功的。

善学。香菱还很讲究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如她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讲给黛玉听。她有所领悟后,就敢于把体会说出来。这样老师才便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她能把诗句和自己从前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很到位,并运用想象。“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她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联想,想象,这些都是读诗的好方法。香菱还注重对词的品味,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有好词句就背下来,注重了积累。

苦学。香菱学诗可谓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请看书中的描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可见她专心刻苦。“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可看出她的苦心专心。“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一时探春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她把别人的说话都当成了诗韵,真是着了魔了。“茶饭无心,坐卧不安”。她已经废寝忘食了。“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坐在山石上出神”,她可能在想如何写诗,神游其中;“抠土”,她正在苦苦思索;“皱一回眉”可能是想不出好词句;“含笑”是因为突然有所领悟了吧。这说明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的苦心终于换来了成功。曹雪芹用细节将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将一首咏月诗共写了三稿:

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诗写的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第二稿依旧不行,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诗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

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朦胧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成功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砧敲”是指妇人捣衣的声音,此处化用了李白诗境,妇人月下捣衣,表达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绿蓑”本指渔翁,此处指江上之人,秋夜闻笛,勾起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半轮鸡唱五更残”“红袖夜倚栏”跟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是黎明时分送别亲人,所以写黎明还是写离别。“红袖”就是指女子,“倚栏”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温庭筠写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所以这首诗是成功的。诗的主旨是写离别之情。首联写月光及月的形体;颔联写月下之景;颈联写思念亲友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孤单感觉;尾联归结全诗主旨。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句句在写离别。感情很真挚,立意很好。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诗中抒发的正是香菱内心深处的蕴积已久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有了这种感情,诗歌中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措辞不雅,没什么感情。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变成写月色了,也没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是在说月色很美。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也是香菱学诗成功经验之一。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从香菱学的角度看: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

除此而外,还有不可忽视的因素——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其次,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黛玉善于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黛玉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

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

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她让香菱多读,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诗,“细心揣摩透熟”,先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意。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诗,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感情”,明白诗的功力。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返璞归真”,培养诗的个性与想像力。

其次,学诗就要学一流的。黛玉给香菱开列书目,贯彻了“诗必盛唐”的主张,因而将王、杜、李三人的诗列在首位。王维的五言律诗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读来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七言律诗(主要是后期作品)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发人深思,故以此为继;李白的七言绝句最能显示他的飘逸奔放的风格,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读这三位大诗人的上述作品,才能提高诗的鉴赏水平。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应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不仅是学好诗歌的根基,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林黛玉安排的三个教程,注重基础,全面落实,重视诵读和感悟。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先读王维的诗,再读杜甫、李白的呢?还有,为什么黛玉不赞成香菱读陆游的诗歌?陆游的诗不好吗? 首先我们得看陆游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是休闲之作。故谈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对休闲之作,黛玉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为什么要依次学三人的诗句呢?这跟他们的诗歌特点有关。王维的诗富有诗情画意,前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善写真景,抒真情;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很有想象力。黛玉这是先让香菱感受诗歌意境,再让她明白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发挥想象力。 不仅如此,林黛玉在教学中强调自学,重视读说听写的综合训练;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你竟作一首来。”……林黛玉深谙教学的原理,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全面提高成绩。如让香菱重写了两次,这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可见“严师出高徒”。黛玉在香菱读了诗后让香菱说自己的见解,即谈体会了。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同时,帮助她找出失败的原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积极引导她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林黛玉虽然深感婉惜——“自然算难为他了”,但还是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直至她最后写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 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黛玉的教学很有特点,讲诗针对性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