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节奏如此之快,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看起来几乎没有时间去留给“空虚”或是“无聊”,但现实生活却并不如此。
在结束了白天马不停蹄的忙碌之后,不少人一旦空闲下来,在玩玩手机发发呆稍作休息之后,空虚无聊感就席卷而来。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你的生活乏味无聊,工作甚至于社交活动也让你不感兴趣,那么原因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你自己本身。
但大多数人不承认自己沉迷于这样一种状况是自己本身出了问题,认为这只是无聊罢了。
当无聊空虚感席卷而来,有的人会选择放任自己保持这样无聊的状态。
直到手机再也刷不出来新的消息,电视剧再也没有还未追上的剧情,这时放下手机的他们比起满足感,空虚寂寞感反而来得更加的迅猛。
有的人一旦感到无聊,则会立刻开始给自己找事情做,比如看电影、读书,又或者是烹饪、养花等其他任何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这样不仅充实了生活,也在无形之中,利用这些碎片时间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长此以往,这两类不同人群的生活也会出现不可小觑的差别:
那些“放任”无聊情绪蔓延的人,久而久之意志也许会被无聊情绪慢慢地磨灭掉,变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来劲。
然而那些“没事找事”的人则会在忙碌当中再次充满前进的力量,日积月累的充实之中,他们也会变得更加的优秀。
那么在事务繁多且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管控时间和精力,利用“无聊”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无聊感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状态,所以想要打消无聊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要接受“无聊”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正视“无聊”,学会适应“无聊”。
根据研究表明,成年人一天之中最少有120-150分钟的时间被手机占用,而我们利用手机的这些时间,基本都是在回复消息,或者做其他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事。
如果按照一个人有80年寿命来计算的话,就相当于一生当中有大约10年的时间都用于移动设备,这个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其实仔细想想,手机中那些打发碎片时间的八卦网页、短视频app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吗?
相信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那么生活中缺少它也并不是什么灾难,所以如果控制自己不去点开很困难的话,就先从控制自己减少消耗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好的习惯。
很多人似乎习惯于一心多用,目的是想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但其实这样反而容易事倍功半。
每个“西瓜”都想摘,导致最后手里甚至连“芝麻”也没有,得不偿失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空虚郁闷和无聊。
所以要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内只专注于同一件事情,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做事效率更高,失落和无聊感自然也就“远走高飞”了。
无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反,它或许会将美好的想法带到你身边。
高效时间管理规划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需要循序渐进地规划执行,并不断改进更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技巧,才能真正规范自己的习惯和生活,真正认识并发展更好的自己。
无聊是许多人的口头禅
无所事事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