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在微信的表情库里,有一组正式,用于工作,比如「收到」、「恩恩」、「好的」。
也有一组癫狂,用于老友间交流,比如一位误入歧途的少女,摇晃着手上的丝帕,呼唤着远方的客人:来吗?
如果错位使用,就会带来莫名的不适感:
最让人面红耳赤的场景是,当你正在与合作方聊得严肃认真、甚至剑拔弩张时,不小心发出一个癫狂的表情,那一刻,你的气势全无。
恨不得赶紧换个头像、重起姓名:这人是谁?我也不知。
每段对话都有它的语境,每个语境都有它适合的表情。
02
企业有生命周期,微信群也是。
一个项目来了,十来个人马上进群。起个群名「制胜小分队」,然后就是接连不断的文件,同步不停的信息。
在项目当天,少不了负责人「@某人」,布置一二三的事项;以及其他人「@某人」,快速完成协调工作。
项目结束,大家来个聚餐,留下一张合影,群便逐渐安静下来,
让位给下一个项目。
某天搜索某位同事,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个共同的群,才想起那段一起的日子。
一个群,把一段共同的经历归档。
03
群有一种生长特性:大群、小群、小小群。
工作大群总让人烦恼,因为有上下级关系的存在。
领导说明天开会,其他人都已第一时间回复「收到」,甚至已经开启了下一个话题——你要不要再回复一个?回复了,显得尴尬;不回复,显得傲慢。
突然有一个想法,立马发到群里,没人回应——你该怎么办?
可能就一分钟时间,大脑的思绪已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同事们会不会觉得我好表现?
领导会不会觉得想法太糟糕,以至于不屑于回复?
终于,有位同事回了一个表情,不管是什么,他都是我的救命恩人。
工作群之外,总有领导不在的小群。
领导发完一个信息,大家读不懂,于是大群鸦雀无声,小群则热火朝天。终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大群里便有了「异口同声」。
小群之外,还有小小群。
在上班时,你总会听到谁和谁突然一起笑出了声。
你知道了:他们有群。
你也知道:这群没你。
04
群是绕过部门墙的水。
有多个部门的地方就有部门墙,否则它们就是一个部门。部门因为有各自的目标,所以沟通总有壁垒。
但只要不同部门的人,因缘际会加入共同的群,那这堵墙就有了「裂痕」。
群因事起,事建人情。情是水,水渗墙。
05
活力的群是八卦群。
谁也抵挡不了八卦的魅力。即使是在重要的会议中,一句「大家知道吗?」,也能让所有人忙里偷闲——「但说无妨」。
所有人期待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
1.身边人。
2.情感纠纷。
前者可以汇总群众智慧,后者可以让群众们各抒己见。
比如「那谁和那谁在一起了」,接下来刷屏的就是:
-
我就知道,上个月我就看到他们俩打一把伞了。
-
有次在电梯里,我就看到他们站在一起。
-
对对对,还有一次他在楼下等她!
-
不过,我觉得他配不上她啊!
-
……
都在谈情绪价值,八卦群是最佳的供给池。
06
有一个不打扰的群是成长群。
多是某个美好愿望带来的冲动消费,然后被拉入了群。
在这个群里,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积极向上,他们定时打卡,主动分享。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谁,但就能感知到「太阳花」好厉害、「房东的狗」好毅力!
你也试着参与一两次,然后——这个群被设置为了「免打扰」。
人的一生总在与自己和解。
07
对于购物群,只要有时间,就会去逛逛。
有的是做副业的朋友运营的,每天都有十多件便宜得像假货的商品,幸好那个朋友值得信任,那就买买买!
有的是商家运营的,隔三差五会发优惠券,不领白不领。
有的是社会组织运营的,比如免费观影群,总能免费薅羊毛。
08
退群需要勇气。
普遍的原因是情绪上头,然后抱着此生就此别过的气势。
既然是气,那就有泄完的时候。
这时候,气势就转变成了卡在喉咙上的刺。每回吞咽,都刺痛一次。
你需要一个台阶,某位知心的朋友,上来跟你好言一句,然后你再表现出「买你一个面子」,苦笑中回归。回归后,也要静默几天,再瞄准某个机会,用一句话或一个表情,重新溜回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