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面蓝色的公号ID关注)
3月份,某家号称“第三方独立测评”的机构发布了巧克力和辣椒油中含有“超高”矿物油的报告。该机构强调他们的测评“独立取样”和“专业检测”。但是,这些报告出来,许多专业人士就对结果进行了批驳,指出其夸大事实,危言耸听。
(图片来自网络)
有读者问道:既然他们是“独立取样专业检测”,那么检测数据应该就是准确的,这点批评的专业人士也没有否认,虽然他们夸大到了矿物油的危害,但矿物油毕竟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越低的总归是越好吧?
读者的疑问也正是这种测评能够吸引关注的原因。该测评机构宣称的理念是:虽然这些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但他们评级依据是“不在国家标准之内”的指标,而消费者可以基于这些“国家标准没有要求”的指标,去选择“更安全”的食品。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种食品会涉及到很多个因素,每一个因素都可以成为一个“指标”。比如重金属,自然界有多少中重金属,就可以有多少项重金属指标。同样的道理,污染物、致病细菌、真菌毒素、加工助剂以及清洗剂残留、农药残留等等,每一类也都包含着很多项“可能的指标”。此外,食品的外观、风味、口感、营养成分含量等等,也都包含许多食品的质量指标。
如果把所有可能的指标都进行限定,那么生产即便能够进行,消费者需要承担的价格也会高到多数人吃不起的地步。
所以,监管机构会选出那些能影响到产品质量、尤其是安全性的指标,在国家标准中做出强制性的规定。这样,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在安全和营养组成方面,就不会有明显的偏差。
而那些在实际上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最高含量,也不会影响安全与营养的指标,也就不会做出限定。比如该测评机构选的矿物油,是来源于生产设备的迁移、清洗剂残留、加工助剂等等,在正常的操作中不会达到危害健康的量,也就没有制定标准来限定。
此外,还有一些“有害物质”在食品原料中难以避免地存在着,比如各种污染物与农药残留。这些指标会规定一个标准,只要低于这个标准,带来的健康风险就小到可以忽略。
从理论上来说,这些物质的量当然是越低越小。如果要去追求“更低”的含量,不仅需要对它们进行监控,还需要采取一些额外的工艺步骤,从而增加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最终还是需要由消费者来承担。当国家标准不要求,厂家一般就不会对它们进行监控,或者只保证它们在国家标准要求的范围之内。
如果消费者愿意花钱就追求更低的含量呢?厂家就会执行更严格的“企业标准”,并把它们作为卖点进行宣传。也就是说,对于把这些低含量作为了卖点的产品,“合格”指的就是卖点中的标准,而不再是国家标准。
这些物质的含量通常波动很大。不仅批次的原料会存在差异,加工过程的工艺条件、机器状况也会有相当的波动。理论上说,同一批次的产品,每一个小包装内的各项指标是非常接近的,但其实只有那些被监控的指标才能保证如此,因为那些指标如果超出了设定范围就会进行调整或者作为不合格产品丢弃。而那些不进行含量监控的指标就不一定。比如说,开始生产前要用清洗剂对对设备进行清洗,然后用水冲洗。但是,再充分的冲洗也不可能把清洗剂完全去掉,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残留。就象我们自己洗碗,冲上两三遍,就会认为“洗干净了”,也不会认为残留的清洗剂会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进行检测,那么不同的碗上残留的清洗剂会有高有低。在生产开始之后,原料变成产品,会带走残留的清洗剂。先出来的产品带走的多,后面出来的就越来越少。所以在市场上,这些产品中的清洗剂残留就会有高有低。高的与低的之间,可能相差很多倍。
而所谓的“独立取样”,只不过是在这些含量高低不等、相差巨大的产品之中随机地取了一个,然后送去检测。再专业的检测,也只能准确地测出这个产品中的含量。而在“评”的时候,却是用这个数字去对整个品牌做出排名。这就相当于要对世界各国的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于是在各国抽取了一个人,测量他的身高来作为排名的依据。对于一个具体的国家,比如中国,测评的结论就取决于偶然性——抽到的是姚明还是潘长江,会导致中国的评级完全不同。
简而言之,不管取样如何“独立”“随机”,测身高的技术如何先进,这个测评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身高代表不了一个国家的健康状况,因为并不是个子高的就更健康;二是,这个样品的身高代表不了中国人的身高。而所谓的“第三方独立测评”,干的就是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