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放下过去的种种苦厄,也放下人性的俗欲,将心境归于空明,归于平常,活在俗世又超越世俗。
说实话,初读余华《活着》时,我并不觉得福贵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甚至觉得他是一个可恨的败家子。他原本是富家公子,有着富足无忧的生活。然而他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沉迷于声色犬马不可自拔。这个纨绔子弟终于用他的“本事”输光了所有的家产。他最后一次在龙二的账簿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终于从纸醉金迷中醒来,也是他摇曳着身影最后一次走出赌场的那一刻,我开始同情这个人了。
一夜之间从家产万贯到一贫如洗,人生的大起大落也莫过于此了吧。现实中有人掉了几百块钱便会寻死觅活,那么这位输光了好几代祖宗积下来的家业的徐少爷会怎么做呢?他也想一死了之,但这一屁股债不会随他一起吊死,于是他终于没去解腰间的裤带。他选择了活着。
这时候福贵的人生才真正开始。他的内心开始沉淀,不再浮躁。他眼中终于看到了身边的亲人,他内心的出于人性的情感开始萌生,他为气死老爹而自责和悲伤,他为家珍的离去感到痛苦……这一切苦厄都是他自作自受,人生没有回头路,他只得脱下绸衣,穿上粗布衣服,像农民一样耕田种地。
然而命运的噩梦并没有就此停止,福贵在被抓壮丁的时候,母亲去世,女儿变哑……一串串厄运接踵而至。而他对活着的渴望恰恰源于做壮丁期间,在横尸遍野的战场上,他看到了太多的生与死,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他不是勇士,不是英雄,他是一个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他对生的渴望是发自内心的人性的本真,蝼蚁尚且偷生,没有人不畏惧死亡。
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福贵,更明白活着的可贵。于是他极力地想与家人团聚,即使生活清苦,那也比死了强。
福贵的人生总算有悲有喜,但终究悲多喜少。他就像被诅咒过一样,凡是跟他沾亲的都死在了他的前面,他一次又一次经历着生离死别的痛苦。每一次描写死亡,我都默默地为福贵祈祷,希望奇迹的发生,然而还是没躲过现实的残酷,福贵的灵魂一次次坠落深渊。在小说中无数次描述福贵哭的场景,在命运面前他显得如此的无奈和无助。
在福贵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轻易击倒一个意志稍不坚定的人,而如此多的事堆积起来,是何等的沉重。
况且在福贵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太多的浮躁与不安,每个人的命运都在时代的潮流中沉浮不定,单单时代的打击就能让许多正常人失去平衡。而福贵却能在命运和时代的双重打击下坚强地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他没有被生活的打击变得麻木不仁,反而越活越清醒。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