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经介入在线
汇聚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进行丰富的学术交流,共商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发展未来,启动新形势下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模式,分享中国神经介入临床研究的成果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rpei  ·  孩子咳嗽要做雾化吗? ·  2 天前  
丁香园  ·  4 岁患儿全身肌肉变骨头,11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神经介入在线

妙哉|取栓热点辩论赛

神经介入在线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26 22:33

正文


期待已久的天海论坛,如期召开。


长海队

天坛队

第一轮

急性大血管闭塞,直接取栓?静脉溶栓+取栓?

正方:天坛医院,观点:直接取栓

反方:长海医院,观点:静脉溶栓+机械取栓

自2015年五大研究的发表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救治进入2.0时代,各国指南先后改写,提出静脉溶栓+支架取栓治疗的新策略。但实际中,静脉溶栓对大血管开通率并不高,部分急性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能会因静脉溶栓的延误,导致超出血管内治疗时间窗,严重影响预后。那么,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治疗方案,直接取栓,还是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今天来自天坛医院和长海医院的神经介入团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代表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邓一鸣先陈述其观点,他围绕“多、快、好、省”四个方面阐述直接取栓的优越性。首先,他引用HERMS研究结果,对比五大研究中桥接治疗和单纯取栓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比例(TICI 2b/3)无明显差异。而实际中,急性大血管闭塞可行支架取栓的患者在整体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比例“多”,而静脉溶栓诸多的禁忌证、并发症,都支持直接取栓治疗,避免静脉溶栓的延误。有研究结果指出,直接取栓更“快”地开通血管,入院到穿刺时间、穿刺到开通时间较桥接治疗都明显缩短;同时直接取栓组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较桥接治疗明显减低,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直接取栓预后更“好”;此外,直接取栓同时节“省”下交待静脉溶栓的知情同意的延误时间,为血管开通争取时间。即使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直接取栓并非指南推荐,但理论和实际的思考已提示我们血管开通方法需探索和改良,不应局限于指南。


反方代表来自长海医院的张磊陈述其观点。他认为,临床治疗应立足于指南推荐和众多高级循证医学证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循证医学地位历史悠久和确凿,不应舍弃,每应用rt-PA治疗1000例患者,可使55例患者免于残障(mRS 0-1)。2015年五大血管内治疗研究发表,静脉溶栓+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标准治疗才进入历史舞台。虽然部分人对桥接治疗存有疑惑,看似桥接治疗延误救治时间,但有研究结果指出静脉溶栓开始时间晚和转入介入治疗耽误才是疗效差大的重要原因,而非静脉溶栓本身。此外,静脉溶栓还能优化动脉取栓效果:静脉溶栓能够软化或者缩小血栓,减少支架取栓次数,缩短取栓时间;并且能够降解远端微血管内的栓子,提高脑组织存活能力,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因此,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相辅相成,才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的必然之选。

随后是正反两队选手自由辩论,大家思维敏捷,陈词有理有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驳击对方漏洞,丝丝相扣,难分伯仲,可谓“虽犹似刀光剑影,但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第二轮

取栓技术,抽吸比支架拉栓更重要吗?

正方:上海长海医院,观点:抽吸好

反方:北京天坛医院,观点:支架拉栓好

行机械取栓时,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技术才能够获得最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使用的取栓器材大致分为导管抽吸技术和支架拉栓技术,两种技术孰优孰劣尚存在争议。2017年美国卒中大会上公布的ASTER研究,是一项直接比较抽吸技术和拉栓技术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无论在技术成功率以及安全性、有效性方面都没有差异。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究竟如何认识这两种技术,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的俊才们的精彩辩论或许给大家一个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正方代表来自长海医院的李子付医师陈述正方观点:


①卒中救治发展历程中,抽吸技术一直伴随着取栓的发展。抽吸技术能提高再通率和缩短再通时间,而快速开通明确改善临床结局,而无球囊阻断抽吸的支架取栓,血管再通率和再通时间都降低。

②其次,吸栓和支架取栓技术区别,抽吸取栓不需要穿过血栓,不需要微导管微导丝远端操作;对于初学者十分易于掌握,同样能够到达远端血管。ADAPT技术快速迅捷,新型大内腔Sofia plus中间导管作为第一遍取栓能够在多数患者中取得成功再通,且开通时间较短。ASTER研究结果示第一遍首先选择直接抽吸治疗的患者获得TICI 2b/3级再灌注率达到85.4%,第一遍首先选择支架取栓治疗再灌注率达到83.1%(P=0.53),选择抽吸治疗与支架取栓治疗同样有效。


吸栓和支架取栓在新发栓塞、动脉穿孔、动脉夹层、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样安全。而采用ADAPT技术安全、有效,器材相关并发症率为2%,低于支架取栓,症状性出血率为0。良好结局mRS 0-2 占40%,与其他支架取栓研究结果类似。新发栓塞率低,ADAPT FAST研究中新发栓塞率为0,MR-CLEAN研究中新发栓塞率为5.6%,REVASCAT研究中新发栓塞率为4.9%。ADAPT技术花费最低,ADAPT花费 =微导管+微导丝+中间导管,而支架取栓花费=微导管+微导丝+中间导管+取栓支架。故ADAPT抽吸技术是取栓治疗的首选。


反方代表来自天坛医院的孙瑄医师阐述了反方观点:


①支架取栓的江湖地位:五大研究、临床指南的更新、真实世界的证据奠定了支架取栓的地位,支架取栓开启了颅内大血管闭塞急性期治疗的划时代变革。大量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支架取栓的疗效优异。

②支架取栓与抽吸取栓现实对比:在真实世界中,支架取栓优势更明显。单纯抽吸与支架取栓相比,在开通率、良好预后率、控制并发症方面无优势。

③临床医生选择:支架取栓无可替代,支架取栓适应证更宽泛,而且支架取栓有模式开通技术,例如:Solumbra技术、双支架技术、推拉技术、球囊导管辅助、半回撤技术等。

④操作简易方面:支架取栓更简单,而单纯抽吸需要压力水泵,且需专人行抽吸,复杂且不易操作。

⑤成本:支架取栓成本效果更好,支架取栓治疗可以获得额外0.4个生存年,0.99个质量调整生存年,同时节省221美元。


综上,大数据的支持、指南的推荐、临床试验的重复验证、经济学的成本-效果优势,都说明了支架取栓比抽吸更好。


双方针对支架取栓还是抽吸取栓好展开了激烈的自由辩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哪个更安全、更简单、更便宜。正方认为支架取栓的花费足以让一个家属的经济回到解放前,而反方认为有20%左右抽吸取栓不成功的患者,应用支架取栓再补救,其花费足以让3个家属的经济回到解放前。双方势均力敌,借力打力,环环相扣,说的都有道理,同一队内辩友们配合得珠联璧合,赢得现场观众们的阵阵掌声。综合观众对两方观点的选择投票,最后,天坛医院反方队以微弱优势胜出。


听了正反两方列出的证据充足的理由,到底是抽吸好,还是直接取栓好呢?难以下一个明确的结论。正如大伽们所说的,不论哪种技术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而实际上越复杂的技术风险也越大,患者花费也大,有时候应用更简单的动脉溶栓技术,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策略。

第三轮

取栓病人是否需要常规给予IIb/IIIa受体拮抗剂?

正方:北京天坛医院,观点:没有必要常规给予 

反方:上海长海医院,观点:有必要常规给予

近年来,IIb/IIIa受体拮抗剂备受介入医师们青睐,动脉溶栓、机械取栓都几乎少不了这类药,几乎约定俗成地成了大血管闭塞开通治疗时的常规用药,那到底它真正的地位如何?听听来自中国大江南北天坛、长海两大强强医院的俊才们悠畅道来……

首先,正方代表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张雪蕾医生陈述正方观点。她认为是IIb/IIIa受体拮抗剂不能作为取栓患者的常规用药。常规使用IIb/IIIa 受体拮抗剂是指除合并出血等绝对禁忌以外,所有取栓患者都要用。IIb/IIIa 受体拮抗剂是可逆性结合于血小板细胞膜表面糖蛋白IIb/IIIa受体,抑制血小板与胶原纤维的结合,作用于血栓形成的最后通路,从而起到抗栓的作用。随着阿昔单抗被证明增加出血风险,目前最常用的主要为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的说明书中适应证明确指出只包括与肝素连用,适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型心肌梗死病人,以及冠脉缺血综合征病人,进行PCI术或者冠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也就是说所有的神经科用药,均为超说明书用药。我们在取栓术中使用替罗非班不仅缺少证据支持,也缺少法律保护。五大临床研究的发表使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急性期治疗的指南纷纷改写,纵观各研究,均未发现将替罗非班作为机械取栓围手术期的常规用药。作为指南改写的基石及全世界各卒中中心临床操作的指导规范,五大RCT研究中无一例外均未提及替罗非班的使用及对试验终点有任何积极作用。从药物使用说明书到临床指南,到目前的各大RCT研究均未表明替罗非班有利于取栓患者。在缺少高级别指南推荐的前提下,将替罗非班作为取栓患者的常规用药是不合适的。国内现实情况是,临床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不在少数,甚至在有些中心错误地用作常规。


根据临床经验,我们考虑使用替罗非班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借口,首先,取栓次数过多,术中操作不顺利,内皮损伤,为了预防血栓形成;第二,机械开通未成功,作为血管再通的补救措施;第三,闭塞血管合并原位狭窄,术中反复闭塞,最终需使用支架辅助开通。张雪蕾医生首先反驳了第一种情况,多项动物试验可以发现常规的血管内操作不会对血管内皮产生严重的损伤。而在另外一项探究取栓对血管内皮的机械刺激引起的并发症研究显示,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可逆性血管痉挛,而术后3个月复查造影可见,再闭塞和再狭窄的比率仅为0.9%和3.4%。常规的取栓操作不会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产生临床症状的内皮损伤,无需常规使用替罗非班。对于第二种借口,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可知,IIb/ IIIa 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仅能预防血栓形成,并没有溶栓的作用。这在一项使用替罗非班后血管开通率仅能增加2.8%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证实。第三种情况是目前最为合理的借口,即闭塞血管合并原位狭窄,术中开通后反复再闭塞,最终支架辅助开通,尽管有小样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的患者,取栓术中联合使用替罗非班,能够提高再通率,但是无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替罗非班优于常规的抗血小板药。此外,合并ICAS的患者,仅为取栓患者的一部分,不能推广为常规。所以,以上借口均不能成立。


术后出血是机械取栓最凶险的并发症,因为出血可以抵消血管再通的获益。作为手术的并发症,出血让手术操作者和患者家属难以接受。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多项研究显示可以增加出血风险。首先在一项替罗非班的安全性研究中显示,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出血例数的增加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出血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出血风险可能会增加的基础上,使用替罗非班没有意义。而在另外一项得到阳性结果的试验中发现,替罗非班的使用和严重颅内出血和较差预后显著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是严重颅内出血和较差预后的不利危险因素。


综上,无证据表明我们能在取栓患者中冒着出血风险而常规应用替罗非班。


随后,反方代表来自长海医院的邢鹏飞医生阐述反方观点。他认为,取栓病人有必要常规应用IIb/IIIa受体拮抗剂。急性大动脉患者行取栓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取栓操作是存在副作用的,取栓的副作用包括:内皮损伤、远端血管栓塞及再闭塞。内皮损伤后,远端栓塞的概率为100%。体外研究证实所有取栓器械均会造成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包括内皮剥脱、内中膜的水肿、增厚、局部血栓形成。内皮损伤长达2周以上甚至更长。他认为正方辩友讲的取栓不会造成明显内皮损伤是错误的。Solitarie支架及Trevo支架取栓2周后仍存在血管水肿。而且随着取栓次数的增多,内皮损伤越重。MRI成像可见,血管再通之后管腔存在明显强化,提示内皮血管存在损伤。内皮损伤以后带来的主要危害在于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一项研究比较了球囊导管、solumbra取栓技术、单纯普通球囊导管、ADAPT技术对于取栓过程中发生远端栓塞的比率,发现任何一个取栓的装置均会导致远端栓塞的发生,只不过是栓子的大小存在差异。ADAPT技术发生远端栓塞的栓子体积是最小的。DSA能见到的远端栓塞占30%,取栓后DWI阳性的比例50%。而对于器械难以到达的远端栓塞只能进行药物治疗。而研究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30分钟后,远端微血管就可以看到微血栓的形成,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再闭塞的发生率高达18%-20%,再闭塞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位血栓的形成。而几乎所有原位血栓的形成在影像学上都有潜在的颅内动脉硬化。中国人群ICAS型脑梗死为46.6%。来自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表明:IIb/IIIa受体拮抗剂是最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国的一项RCT研究显示阿替普酶溶栓后加用替罗非班比单独应用阿替普酶有如下结果:

①24h NIHSS评分明显改善;

②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SaTIS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替罗非班能降低AIS患者5个月后的死亡率。FAST研究表明与单用rt-PA相比,rt-PA联合阿昔单抗明显降低死亡率(38% Vs 68%)。阿替普酶联合应用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以增加微血管通畅性,减少梗死体积;同时还可以减少微血管灌注不足。机械取栓后原位再闭塞,给予替罗非班灌注后85.7%实现血管再通;动脉尿激酶/机械取栓后应用替罗非班:有助于血管重建及改善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预后。CLEAR-ER II期研究显示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安全性良好。


2016年中国的一项RCT研究显示阿替普酶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出血及死亡率均未增加。AbESTT-II研究显示使用阿昔单抗颅内出血率增高,但并未影响病人预后。此外,替罗非班半衰期短,只有1.5-2.2h,便于药物调整。综上,为了预防取栓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避免再闭塞,对于取栓的AIS患者,有必要常规应用IIb/IIIa受体拮抗剂。

随后自由辩论阶段,辩手们仍旧文思不乱、才思敏捷,不由得让人叹服辩手们不仅颜值高,才气更高一筹呢,听了他们的陈述,让大家收获颇丰、心田滋润,正如这炎炎夏日来这场及时甘霖,消去了酷暑躁热,带来了清凉和身心润畅,原来这小小话题背后有这么深深的背景和内涵,让大家进一步重新认识了它,正如各队导师们最后总结:这药很强大,虽未给予正式的正规地位,但未来我们期待尽快给予地位“扶正”。


最后经过现场投票及评委打分,长海队以微弱的优势赢下了此轮辩论赛。

第四轮

取栓患者影像学评估,ASPECT足矣还是多模式CT?

正方:上海长海医院,观点:ASPECT评分足矣

反方:北京天坛医院,观点:多模CT更重要

如何选择可能从机械取栓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患者选择是决定血管内治疗效果的关键,而影像学检查无疑是决定是否取栓的最重要评估手段,不论是应用ASPECT评分,还是多模式CT,都各有优缺点,那临床究竟如何选择,听听正反两方辩手们的精彩论述。

正方代表来自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冯政哲医生阐述正方观点认为ASPECT评分足矣。何谓“足矣”?“足”为充分、够量,足矣即为“够了”的意思。对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评估的关键在于能否获益,而ASPECT评分的确可筛选出能够获益的患者。ASPECT评分可以评估和判断“梗死核心区域”的大小,对于静脉溶栓来讲,ASPECT评分>7分患者可从中获益,而ASPECT评分≤7分患者则提示预后不良。对于动脉取栓而言,五大临床研究之所以会取得阳性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使用ASPECT评分筛选患者;MR CLEAN亚组分析表明ASPECT≥5分的患者可从机械取栓中获益;HERMES研究的荟萃分析进一步巩固了ASPECT评分的有效性,其研究结果表明ASPECT评分≥6分可从机械取栓中获益,而ASPECT评分0-5分患者机械取栓则获益不明确;美国的一项研究也同样表明较高的基线ASPECT评分与良好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此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中也将基于CT或DWI影像的ASPECT评分<6分患者定义为大面积脑梗死,并且不推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韩国在内的各国指南同样将ASPECT评分作为取栓患者术前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正方辩手对于多模式CT指导取栓更重要的观点给予反驳。因为美国指南中明确指出:除了CT、CTA、MRA之外,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灌注或弥散加权成像对于筛选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益处是未知的,中国的指南也只作为Ⅱa级推荐,B类证据作为推荐。具体原因如下:

a.多模CT的指导意义不明确,尽管很多研究探索了CT灌注与取栓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但这些研究的缺陷在于都是回顾性研究,缺乏对照组,且样本量小;

b.日本的一项研究比较了5种不同的CTP成像软件,结果表明即使使用统一数据源,获取结果也不一致;

c. MR CLEAN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CTP并不能识别不能从动脉取栓中获益的患者;

d.多模CT与ASPECTS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而且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结局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因此临床实践中,对于决定是否行机械取栓的患者,不需要耗时耗力地去获取多模式CT的结果,而应用SPECT评分足矣。


反方代表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霍晓川医生陈述发言支持多模CT更重要。他提出以下几点理由:

1.ASPECT评分实用简单吗?答案是否,而且不可靠。因为ASPECT评分先天的缺陷在于不够清晰直观,即便是使用窄窗技术,也不过是雾里看花;ASPECT评分需要专业的培训才能达到“所谓的相对的准确性”;ASPECT评分对于不同区域评价的一致性不同;发病90分钟内ASPECT评分一致性欠佳;真实世界取栓中,我们发现:NCCT-ASPECT评分与真正核心梗死区域(DWI-ASPECT评分)存在明显差距,所以我们对ASPECT评分说“NO”,不是ASPECT评分不好,而是能猜准的人太少。


2.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动脉取栓时间的延误并不在于影像学评估上,而是在院前院内的急诊流程上,将有限的时间用于多模式影像上,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3. 精准影像是未来取栓发展的方向。近期发表的五大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均是基于多模式影像学评估,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是精准医疗,对于取栓治疗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精准影像,多模式CT可同时提供血管、病灶、侧支、路径的状况,对病情的综合评估更全面更准确,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4. 多模式影像耗时吗?答案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模式影像时间明显缩短,真正实现了快速精准一体化,目前快速精准一体化已在国内和国际的大型卒中中心应用于临床。平扫CT虽然快速,但是对于大血管闭塞取栓,只不过是隔靴搔痒,唯有多模式影像才能更好地全面评估病情,快熟精准一体化的多模式影像才能引领取栓全程!另外,随着取栓技术的成熟,超时间窗的患者会越来越多,对这部分患者来说,多模式影像至关重要,DAWN研究纳入了发病在6-24h内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对患者行CT灌注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发现临床梗死核心不匹配的存在是治疗效果的重要预测因素。


主辩手陈述完毕后,开始自由辩论,双方你来我往,引经据典,会场掌声此起彼伏,热烈非凡。最后双方导师总结陈词:


正方导师杨鹏飞教授认为使用ASPECT评分可快速筛选患者,并且能够预测患者的临床预后,而多模CT筛选患者可能筛掉能从取栓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且由于时间延长,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最重要是,目前没有RCT研究证明多模影像可以指导临床取栓。


反方导师马宁教授认为未来医学的发展是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精准治疗,虽然目前多模CT指导取栓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却代表了未来临床治疗和研究的发展方向,多模CT能够快速判断血管、病灶、侧支、路径,甚至能够帮助判断病理生理学改变,对于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大有郫益,另外,在中国现有基础上推广多模CT更有助于实现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最后,经现场观众投票和点评专家共同打分,北京天坛医院反方代表对以微弱优势战胜了长海医院正方代表队。

第五轮

取栓病人选择:时间窗重要or影像学评估重要?

正方:北京天坛医院,观点:时间窗重要

反方:上海长海医院,观点:影像重要

此次辩论赛的五个辩题都是随着急诊取栓的开展,新出现的挑战与问题,这些亟待解决的话题一直备受介入医师们的关注。在取栓病人选择上,究竟是时间窗重要or影像学评估重要?听听正反和反方如何说……

正方代表来自天坛医院的刘恋医生陈述正方观点:他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基础、历史进展、循证证据、真实世界四个方面阐述说明时间窗更重要。


①首先,脑组织无灌注每分钟会导致数量庞大的神经元、神经突触及纤维死亡,时间窗之外延迟的血管再通更接近于无效再通,同时还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导致出血转化等并发症。

②其次,从NINDS研究、ECASS研究到最近的HERMES研究,所有的临床研究都有既定的时间窗,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改写而不是取消时间窗;从2003年到2015年的美国指南中,都有根据研究证据规定的时间窗,在临床工作中,超越时间窗是缺乏指南支持的!

③近期众多临床研究阐明血管再通及发病到穿刺时间的减少意味着临床预后更好;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更多风险!院前院内的救治工作都是围绕缩短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而不断努力的,以争取让患者在时间窗内得到最佳救治。

④在真实世界中,医师接诊后首先问诊的还是“什么时间发病”,第一关注的还是时间窗。而超时间窗呢?缺乏指南支持、循证依据、法律保护,此时需考虑进一步借助多模式影像指导,才决定是否取栓,这也是在考虑时间窗基础上的附加筛选措施。


综上所述,万变不离基础——时间窗,因此,还是时间窗更重要。


反方代表来自长海医院的文婉玲医生针对影像学评估更重要展开论述。


①首先,无创血管影像评估作为明确大血管闭塞的重要方法,指南也把实施血管内治疗前尽量使用无创影像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外大血管闭塞作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

②其次,时间窗已不能满足扩大人群获益的要求,只能算差强人意。近期发表的DOWN研究,通过影像指导的取栓治疗获益明显,充分体现了影像评估的优势地位。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影像学评估有助于对急性卒中患者“因材施治”,从而获得更好预后。

③近期发表的几项研究分析证明,造成延误的不是检查方式,而是缺乏优化的流程和管理;并且在影像学指导下,取栓已经可以突破时间窗概念,并无确切证据表明检查会造成延误且影响患者预后,“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此,不论从指南推荐、近期研究结果、还是临床实际情况,都说明了影像学评估更重要。

主辩陈述完毕后,双方辩手展开自由辩论,辩手们妙语连珠、旁征博引,难分胜负,气氛热烈,赢得了观众席上的阵阵掌声。在饱含学识的青年俊才们面前,理儿究竟是越辩越明,还是越来越雾水濛濛,或许让观众们不由开怀一笑,双方说的都有理,或许都重要,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个体化处理,正如毛主席说的:虽然要‘多快好省,但还要‘实事求是’。

精彩的辩论让大家沉浸其中忘了时间,瞬间就迎来了辩论赛的尾声,辩论赛主持人来自306医院的蔡艺灵教授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陈康宁教授最后宣布了整个比赛的结果:天坛医院团队以小比分优势获得本次辩论赛冠军,来自天坛医院的孙瑄医生、霍晓川医生、邓一鸣医生以及来自长海医院的邢鹏飞医生获得最佳辩手称号!来自长海医院的冯政哲医生获得最具网络人气辩手奖。(活动:CSA&TISC2017抢先看--选出你心中的最佳辩手

双方领队来自长海医院的刘建民教授以及天坛医院的缪中荣教授分别就本次辩论大赛总结发言,不论就辩论话题本身,辩手们的精彩辩论,还是现场观众连每一处走道都座无虚席,甚至每一场辩论赛的阵阵热烈掌声,都充分肯定了此次辩论赛的意义和影响,天海论坛也将以多种创新形式举办下去,期待下一次再相见于上海的东方脑血管介入大会!

现场互动

现场观众观点


小神编辑团:张净瑜、隋晓杰、李明耀、侯志凯、李晓兵

关注神经介入在线,了解CSA&TISC2017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

陈文伙|急性颅内串联闭塞的急诊介入治疗

MRCLEAN研究的长期随访,亚组研究和新方案

前瞻性Trevo注册研究亚组分析:真实世界在6~24h时间窗内行ICA和/或MCA-M1段闭塞血管内治疗的应用情况

帅杰|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技巧探讨

冯雷|DAWN研究的试验流程及结果解读

国家“十三五”慢病重点专项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关键技术与流程改进研究正式启动

王伊龙|中国卒中急救梦 前路尚远

洪波|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CSA&TISC2017快讯--CAS大赛

CSA&TISC2017快讯--Trevo急诊取栓病例大赛

CSA&TISC2017抢先看--《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理论与实践》

CSA&TISC2017抢先看——神经介入日程直通车

天坛周记 | 左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支架治疗1例

喵主编寄语 | 做人就做蔡师姐

喵主编寄语 |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喵主编寄语 | 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IA-CTO):通还是不通?

深思 | 喵主编寄语箴言 言传身教仁心可敬

欢迎广大医生积极投稿,分享经典病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