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不少年轻人返乡回家后,选择住进家附近的酒店,而不是住在家里。“过年回家不住家里住酒店”相关话题也冲上社交平台热搜。
图源|新华社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年返乡时入住酒店,这一现象引发的不仅是关于生活方式的讨论,更折射出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亲情与自我的平衡间,年轻人用这种方式找到了一个微妙的支点。这既不是对传统的“背叛”,也不是对亲情的疏离,而是一场静悄悄的代际和解。
一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县城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四成。从客源来看,年龄在25-35岁的旅客占县城酒店预订的四成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返乡过年的年轻人。这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去年春节,年轻人返乡住酒店现象就已成为一种趋势。
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县域经济的崛起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不少中高端酒店下沉市场,在三四线城市布局,使得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崭新且重要的增长点。此外,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乐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注重生活体验感和舒适度,加之县城酒店的房价并不高,因此也更愿意为舒适惬意的住宿环境买单。
现代人际关系的演变。
与传统“四世同堂”的生活模式不同,如今“95后”“00后”更加强调独立意识,追求自我和个性,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边界感,即便渴望春节与家人团聚,他们也希望能有一方独属自己的“小天地”。并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模式难免与传统家庭观念产生摩擦和冲突,住在酒店既能享受阖家团圆的欢乐,又能避开家庭琐事,这种进退有度、收放自如的“距离感”,恰好能维持亲情的温馨与热度。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过去,一提到县城酒店,留给人们的刻板印象是条件差、服务差。近年来,随着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县城酒店的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创新升级。许多县城酒店不仅设施一应俱全,有的还提供健身房、洗衣房、会议室等多种场景服务,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同时,便捷高效的县域交通网络缩短了酒店与家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们往返便捷。即便入住酒店,也能随时回家与亲人团聚。
图源|ZAKER
二
可以看见,年轻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入住酒店,不仅反映了当下快节奏生活的消费倾向,同时也映射出家庭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变化等。
长辈从不理解到支持。
说起住酒店的原因,各有各的理由。有的是老家房子狭小,住不开十几口人;有的常年在外生活,老家房子住起来已不太适应;有的老家房子洗澡、如厕不方便等等。
起初,许多父母对子女住酒店的做法难以接受,认为回家过年却不住在家里,这是在“嫌弃”老家。但随着沟通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长辈开始理解年轻人的选择,有的甚至主动为子女预订酒店。
各地加大假日消费支持力度。
全国多地抓住人们春节返乡消费的契机,发放新春消费券,涵盖住宿、餐饮、商超、图书、影院、名优特产、汽车等品类,激发县域消费活力。有的酒店还推出针对年轻人返乡住宿的折扣活动。有的地方还将酒店住宿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特色旅游项目结合,打造“酒店+文旅”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服务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返乡旅游住宿,以此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增添节日氛围。
在趋于饱和的酒店市场下,县城酒店如何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有的酒店通过科技赋能,引入智能化、数字化的设备来提升年轻人的节假日体验。例如,在客房中配备智能语音助手及智慧大屏,装点房间的假日氛围,并提供机器人送餐等便捷服务,使客人无需离开房间即可在线点餐。有些酒店提前布局策划春节活动,比如用直播送祝福、无人机表演等形式迎接旅行高峰,还提供“早鸟优惠”“拼单返现”“满减优惠”等政策,缓解高峰预定压力。
年轻人选择返乡入住酒店,并不意味着“情感疏远”,而是人们对团圆这一概念的多元化理解。无论是住在家中,还是入住酒店,只要家人能够安全、健康、幸福,且能和谐愉快地共度佳节,就不会违背春节的应有之义。
来源:
“山
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
sdxcweixin)丨主播:李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