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团结湖参考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时政评论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闹剧迭起,直播带货何去何从?丨人民锐见 ·  1 周前  
大白话时事  ·  美联储9月降息板上钉钉,降息幅度还有悬念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团结湖参考

你的卑微比贫寒更让人心疼

团结湖参考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7-07 08:06

正文



2010年,季羡林先生的遗体归葬故乡山东临清,我当时也在现场。虽然读过他那篇《赋得永久的悔》,也知道鲁西一带有些地方仍不甚富裕,但当村里的男女老少涌出来迎接他们的传奇时,同样来自农村的我,还是对一代大师家乡的状况略感吃惊。记得大学时每有助学金这样的名额,学院里都会把东部沿海几个地市的学生放在最后考虑。到此时终于理解老师们的苦心。

 

从贫寒子弟到一代大师,不但是这个叫官庄的小村子的传奇,也像宸星北斗一样,在多少同样出身的人心中耿耿长明。我没有读过大师的《清华园日记》,不太了解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怎样的。不过最近复旦大学一位黄博士生所写的《一枚贫困生的十年》,却触动我这个刚好毕业十年的人。当年的小情绪,竟也重上心头。

 

不久前一位已经成为大学教师的同学,说自己大学时是“卑微而敏感”的,看到这句话,心里陡然疼了一下。虽然我算不上贫困生,但毕竟从农村来到都市,第一感受也是自卑。开学军训时,教官偶尔会让大家表演个节目。来自城市的同学多多少少会些舞蹈、歌唱,从没进过少年宫的我,说了一段绕口令尴尬收场。记得还有个同学能叫出任意一辆车的牌子,而我当时好像只坐过一回轿车。

 

黄博士说,他每个月末到银行柜台小心翼翼还400块助学贷款,还要担心银行美眉异样的眼光。其实银行柜员未必真露出了什么不同的神情,这种担心多半还是因为自卑而敏感,所以特别怕招人烦。因为我当年一百一百从存折里取生活费时,也是这种心情。

 

黄博士和季羡林一样,在很多人眼里,带有“出身贫寒,但才学出众”这样的古典美感。但其实有些真相可能要让人泄气,有调查就发现,贫困大学生中成绩出类拔萃的很少,大多数人处在中段水平,少数甚至不能顺利毕业。这除了生活环境变化大难以适应,以及忙于勤工俭学占用学习时间等原因外,我想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对任何事情都会是萎靡胆怯的,即使他主观上想要努力学习,也很难把潜能激发出来。

 

而黄博士这类人身上总能看到“直面”的勇气和“化解”的能力,这也许是他能取得今天成绩的护体内功。有一次他去银行还助学贷款,遇到一个上海大叔取钱,居然拎着一个黑色麻袋一捆一捆往里放,那一刻他想“他要是我老爸该有多好”。其实把这样一个略感辛酸的心理细节坦露出来,要么是有很大的勇气,要么是已经放下了心理负担。不管如何,能堪自嘲的人,他身上的“笑点”都再不能拦阻他。正如他自己所说,贫困不值得骄傲,也不丢人。贫困生没有什么不同,也有化蛹成蝶的机会,前提是努力耐心,以及一颗强大的心脏。

 

作为一个算不上贫困的寒门学子,我特别想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寒士”说,不要因“寒门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话而丧气,不知道所谓“贵”的标准是什么,仅以我身边的同学而言,人生的精彩与否,真的和家庭出身找不出很明显的关联性。你看上一代的大师们,不也是既有钱钟书这样的文化世家出身,也有季羡林这样贫无立锥之地的么?唯一不同的是,贫寒出身者确实无法从原生家庭获得多少帮助,更多的要靠自己努力。我们总不能连这点努力都懒得付出。

 

其次如果你刚进入大学时,难以找到自信,不如就努力发展自己的一个强项。踢球也好、跑步也好、钻研某一门学科也好,或者像老人家一样研究京剧也好,总之当你投入到某件事当中并取得成就时,自信就会翩然而至。

 

作为国际政治学博士,黄博士最后展现了他的专业自觉,讨论了制度与脱贫的关系。这又不禁让我想到了眼下正在各地深入推进的精准扶贫,它的意义有很多,但对于一个要与不同社会阶层坐在同一个教室的大学生而言,它意味着更少的卑微和敏感。我们不可能把起跑线绝对拉平,但总能让差距再小一点。这是公平正义之必然,也是公平正义之源泉。


(文/于永杰)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团结湖参考 [2017年精彩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