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分心理
关注公众号: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平台 十分心理,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者,由法国PSYCHOLOGIES杂志中国版《心理月刊》创始主编王珲2015年7月创建。 旗下所属产品服务平台——幸福研习社,致力于整合视角的心理精品服务,是忙碌中产人士口袋里的心理学家。每一个追求终身成长、自我实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身心滋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烟花绽放,打破孤独的茧 ·  18 小时前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烟花绽放,打破孤独的茧 ·  1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分心理

等我老了,我不要孩子孝顺我,只要孩子爱我

十分心理  · 简书  · 心理学  · 2018-02-23 10:27

正文

01

孩子,作为家长的一面镜子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个小女孩坐在自己的卧室的床上,他的对面是一个大人(妈妈或者姥姥、奶奶)一个女人的声音,视频没有交待。

小女孩声嘶力竭地在说:

“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里,你们还要怎么样?”

“为什么还要这么凶恶地对我,还要来弄我?”

大人的声音在说:

“你就是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你的态度就是不端正”

……

在这个几分钟的视频里,小女孩说了十几个“又怎么样?”,意思是,我都承认错误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而大人只有一个态度,你错了!可你即使嘴上说承认了,我们也不相信,你心里没有认识到错误,你态度不对,所以还得继续深刻地反省。


原谅我第一时间,感到了生理上的不适。


一边父母不依不饶地要你反省到灵魂,一边是孩子情感上完全地崩溃。

我想问:


到底什么样的大人才会在绝对的对和错上纠结、只想到要控制局面、制服你的“错误”,而对孩子的声嘶力竭的感受和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毫无兴趣?


而 “态度端正地认识错误”,这个“态度端正”为什么如此抽象,抽象到让孩子感到是要放弃自尊的程度,才能得到一句“够了”的评价?


很多时候家长们都是这样,道理是第一立场,却没有看到这些道理背后的情感“霸权”。


针对这个视频,网上很多人却还在评论,这个孩子顶撞、不服气。他们说,这样的孩子现在就这么“不服管教”,到了青春期还得了啊?


他们无意识里又在恐惧什么呢?


如果你和所有心理咨询师一样,相信人性本善,就会知道孩子不是用来管教的,哪里还要通过认清错误后才能得到正确?任何一个神圣人类的心智,只要感到足够安全,都能找到善恶的正确选择,但关键是 他们有没有这种安全的情感环境中去生长善意、自我肯定,而不是再被压抑到也需要以一种扭曲的状态,爆发恶去对抗越界的控制感。


这当然不是说有了错误不去批评和引导,而是说批评里有没有可感知的接纳?


其实人的情绪优先于理性。 只有在沟通中,先解除了情绪上的对抗和恐惧,将“逃生”的焦虑对抗模式,转换成安全和敞开,才能启动人的理性脑进行运作,真正在一件事操作的对错层面上谈论问题。否则,即便是大人再“正确”的管理,也有可能被孩子感受为伤害性的。


02

什么样的大人对理不依不饶?

电影《芳华》里文工团的男兵刘峰因为爱慕合唱员林丁丁,一时头脑发热表白还强行触摸了她。当事人冲动干下的事,正好被路过的人抓到,借题发挥成了时代语境里的作风问题,刘峰被抓去审问,审问人员问得很义正辞严:

说!你哪只手摸的?(刘峰茫然地看看自己手,他要是还能记得就好了。)

说!女同志的内衣不是有个扣子吗,你是不是想把手伸到人家内衣的扣子上去?

说!你是不是想耍流氓?

……

观看电影的人,都感觉到了一种荒诞:你确定这是审问“流氓”,还是在变相“耍流氓“呢?

这种特殊的审问,与其说审问人员是在伸张正义,不如说在强调对错的外衣下,投射着自己潜意识里的压抑。

健康的环境里,我们是能同时接纳自己身上的好与坏的。 而在一个认知单一僵化的环境里,人们只被允许当个好人,这样我的坏就会以无意识、扭曲变形的状态无意识呈现出来。好人对坏人“恨”得不行,但他其实在问,“凭什么你要得到我没得到的自由?“

在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也可能有一样的投射。 一个被粗暴阻止过对真实自我的探索的人,他也无法理解别人的好奇,只能简单用对错来定义某些行为 ;一个无法全面接纳自己,一个从来没感受无条件被尊重的人,也无法接纳别人的坏情绪,只盼望孩子“正确”、“听话”,不听话就是坏孩子;一个没有真正独立的人,也无法理解孩子独立于你之外的事实,想要用自己的一切对错无条件灌输给你,不允许你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没有得到过的自由,当然孩子也不会得到。这也是我们从教育和成长中没有得到过情感教育的后果。如今,全变成了对孩子的暴力,也成了破坏亲子关系的杀手

我们在大人的世界里,越互相评判,分割隔离,越深感自己不被接纳,也越在管教中把这种隔离和粗暴给孩子。

03

每当孩子反抗,我的那个暴脾气呀……

看见自己的恐惧是第一步。学会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是第二步。

在管教中当然会遭遇孩子的反抗,这个时候,很多大人第一反应是“被激怒”,这个被激怒里面就有一种被挑战的感受。而且, 生活中越认同权威的父母,在被挑战时,越倾无法耐受,因为非强即弱的情感模式里,他们也启动了自己的恐惧。

可是,管教却应该是与爱相关的。

孩子跟你对抗的程度,取决于你们之前建立的亲子关系的好坏。当我们强调管教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天平的另一端,另一端是爱。爱和管教是一体两面。没有爱,只有管教,是没有效果的。爱是银行,存进孩子对你的信任,在管教的时候,你才能够支出信任,一言九鼎。因为没有一个孩子对家长发自内心的顺服里,是没有爱的。期许爱的先行,管教才是可能的。

如果你埋怨孩子动不动就对你发脾气,那么反省自己,就在你对他的尊重里,就有他对你的尊重。

此外,不要只看到孩子对你的对抗,他的对抗也许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倾听。因为反抗是最激烈的一种自我表达。

倾听是很难的,倾听里没有评判,只有感同身受。在确认孩子的动机、情绪状态的基础上,父母才能给予因势利导的行为管教。

教育和提要求,要放在倾听之后,。他有何感受,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去感知他的时候,感知里没有对错。

第三,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孩子承载那些破坏性的情绪

当然,作为父母,你很可能没有这样的空间去承担,可能工作本来就很忙,心也很乱。这时候,你可以在自己想要爆发的时候先离开一下。很多人要求孩子冷静,对孩子吼叫,殊不知自己先不冷静了。父母要示范自己对于情绪的管控,你的冷静示范了对情绪的正确处理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管理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永远会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去观察、模仿、认同父母处理情绪处理冲突的方式,这部分的影响远远大过父母说了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