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R 的全称是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目前这一指标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内分泌领域专家的重视,且国内外多个指南已经将这一指标纳入到评判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标准之一。TIR 指代的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葡萄糖的达标情况。根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 年版)》,TIR 的定义是 24 h 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或其所占的百分比,这一葡萄糖目标应该要做到因人而异,但通常是指 3.9~10.0 mmol/L 或为 3.9~7.8 mmol/L;由 TIR 这一指标还衍生出了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两个指标。TAR 是指葡萄糖 > 10.0 mmol/L 或 > 13.9 mmol/L 所占的时间或占比,TBR 则是指葡萄糖 < 3.9 mmol/L 或 < 3.0 mmol/L 所占的时间或占比,两者强调的是尽可能少的高血糖时间或低血糖时间
[6]
。通过 TIR、TAR 和 TBR 这三个指标,我们便可全方位且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如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或是否存在高血糖以及低血糖等情况。2019 年,糖尿病先进技术及治疗(ATTD)大会形成的共识文件《TIR 国际共识》指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 TIR(3.9~10.0 mmol/L)控制目标被推荐为 > 70%
[7]
。
关于为何提出 TIR 这一指标,我认为这与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管理质量相关。我们知道,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五驾马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往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均可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但这三个指标都有其局限性,如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无法精细反映全天血糖的波动变化;尽管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可作进一步补充,具有稳定性高、变异性小等优势,也是目前评估血糖的金标准,但它反映的是前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检测结果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滞后效应」,另外,HbA
1c
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等
[6]
。例如,一位患者的 HbA
1c
为 6.5 mmol/L,仅评估 HbA
1c
这一指标,这位患者会被认为血糖控制情况良好,但实际上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血糖控制确实非常平稳,还有一种可能是血糖波动非常大,既存在高血糖,也存在低血糖,这种情况也会使得 HbA
1c
这一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因此,HbA
1c
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的波动特征,尤其是不能够发现患者的低血糖风险。
而随着近年来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发展,血糖的评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进,为了全面了解血糖的波动特征和实现高质量的血糖管理,TIR 应运而生。目前,除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金标准 HbA
1c
等指标外,TIR 成为了 CGM 报告中评估血糖变异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8]
。目前,TIR 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作为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