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笔者在本文谈如何与老板达成良好沟通,确保领导作用不在第一步就走上歧途。
具体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好老板只说好。
作者| 山顶洞人
来源
|蒲公英论坛(www.ouryao.com)
前文说到与老板建立共同语言,是GMP体系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
这很好理解,老板负责资源的提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谈其他全是白搭。
但是老板的最终目的是要赚钱的,如果体系建设变成了纯粹的赔钱货,估计没有哪个老板会这么傻。
GMP体系因为多年的循规蹈矩,忽视了回归价值理论的实践,这也成为了大多数GMP体系实施者与老板之间的沟通障碍。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第二就是领导作用。
具体解释直接跳过,有兴趣的自己查询后理解。
笔者只是从这方面入手,来谈谈如何与老板达成良好沟通,确保领导作用不在第一步就走上歧途。
具体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好老板只说好。
太多的人把企业管理不善的责任归咎于老板,在我看来,也是屁股欠打50大板的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
失败者总是把成功归结于自己,失败怪罪于他人!
我相信没有哪个老板是怀着恶意要把自己的企业搞的乌烟瘴气,奔着倒闭这条不归路而去的。
老板们都能接受前期的投入不能产生立即的回报,这
源于投资理论,产出之前要先投入。而这个投入的周期就是和老板建立初步信任的黄金时期。
跟老板只谈钱,这是GMP条款中对老板的核心要求,只不过换成了资源一词。
而我们对老板的要求,自然是希望他只说好。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作为职业经理人,我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应该让老板只需要说好,其他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那是我们拿了这份薪水应该去干的活。
开始的开始,大多数老板不懂GMP,但因为认同你的专业,给你面子,会先说好。
但是能不能一直给你面子只说好,那就要看你用什么来回报他。
这可能给了某些人错觉,以致于开始迷信合规这根大棒的威力,这就是个称不上美丽的误会了。
在一次次的好与响应的业绩之间,逐步建立与老板的信任并不断加深加厚。
初步的信任基础建立后,就可以处理更多有分歧的事务。
第一次说不服,那就换个路子,几番折腾下来,也是对你专业和管理能力的全面考研。
而在这种分歧上,能够最终让老板最后说好,那表明你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合
规的正确性!
然而最终我们要证明的是,体系的实施能够产生的价值。
在谈到成本时,之所以质量人屡屡吃亏,原因主要在于对全面管理的认识并不够。
例如最典型的,我们的目光通常局限在质量一个部门之内;
稍微好一点的,能覆盖到相对完整的产品加工流程;
再好一点的,能够全面覆盖企业的内部整体流程。
而通常不能触及的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因为见识限制了视野,从而局限了应用。
这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们在和老板谈成本的时候,很少会有售后成本这个概念。
举例来说,企业内有一个产品,多年销售不佳,因此被掩盖了很多产品管控上的问题。
例如设备的维保不良导致缺粒现象严重,但市场对此投诉并不多见,一直被认为是偶然事件。
直到市场有所起色后,投诉大增。
直至此
时,还抱着怀疑的态度不肯深入调查。
后来在质量部门的坚持下,调查出了结果,但对于投入资源进行设备改进乃至更新升级,依然持以犹豫的态度。
这个例子对于质量部门来说,不能从根本解决的话,则会陷入偏差报告—偏差不能关闭的死循环中。
而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能够充分运用风险管理,来进行成本综合评估后,就会很容易确定解决的策略。
首先,缺粒不会导致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是可以被接受的风险。
质量部门无需对此太过纠结,更不要拿合规说事。
其次,该投诉会导致售后成本的增加,随着销量的扩大,该成本呈增长趋势。
此外售后成本还包括市场抽检不合格后的惩罚成本,以及销量增长到一定规模后的品牌信誉成本。
再次,对于内部控制流程而言,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检查的方式,这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