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解决数据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数据治理”概念逐渐兴起。数据治理的核心目的是促进数据的自由、安全流动,从而最大化数据价值。有效的数据治理可以降低业务运营成本、提升业务效率、改善数据质量、控制数据风险、增强数据安全,并支持管理决策。
数据治理涵盖的职能各有不同。2023年,《数据资产管理实践白皮书(6.0版)》将数据治理分为10个活动职能,包括数据模型管理、数据标准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等。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则提出了包括数据建模、数据安全、元数据管理等在内的10个数据治理方向。综合来看,数据治理的主要职能可归纳为六个方面:数据模型管理、数据标准管理、主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
数据模型管理是指在信息系统设计中,使用标准化的语言和元素开发、维护数据模型,并进行系统化管理。它主要包括:
1.
数据模型设计
:常用的建模方法有维度建模和ER建模,通过理解业务来设计数据模型。
2.
模型版本控制
:跟踪和管理数据模型的不同版本,确保变更有记录。
3.
模型文档化
:为每个数据模型创建详细的文档。
5.
模型应用与评估
:将设计的模型部署至生产环境,确保与实际业务的无缝集成。
一个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显著提升数据治理的效率,是数据治理的起点。
数据标准管理旨在确保数据使用和交换的一致性与准确性,通过制定数据标准并辅以制度、流程和技术工具的实施,推动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业务术语标准
:对业务术语进行统一定义,避免不同部门、系统和人员间的歧义。
2.
基础数据标准
:包括地区代码、邮政编码等国家或行业标准。
3.
主数据标准
:定义共享的核心业务实体数据,如客户、产品等。
4.
指标数据标准
:确保业务指标的一致性,防止不同业务间因口径不一致而导致的数据误用。
数据标准管理需要从上至下地制定标准规范,并在数据治理团队的配合下实施落地。
主数据是跨部门共享的核心业务实体数据,被称为企业的“黄金数据”,具有高价值性和共享性。主数据管理可以解决系统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提升业务协同能力。关键内容包括:
1.
主数据梳理与识别
:通过业务调研确定组织的主数据。
2.
主数据体系建立
:建立组织、标准、流程体系以保障主数据管理。
4.
主数据运营
:迭代发布主数据版本,并推广至各业务线,确保一致性。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如数据库表的创建时间、字段描述等。元数据管理是数据治理的基础,贯穿于数据资产管理的各个阶段。元数据管理包括:
1.
元数据采集
:采集技术元数据、业务元数据和操作元数据。
2.
元数据管理
:对采集到的元数据进行清洗、加工,并构建元数据模型。
3.
元数据分析与数据产品建设
:构建数据资产大盘、数据地图、数据血缘关系等数据产品。
4.
数据资产目录
:系统化整理和分类数据资源,提高数据的可发现性和可用性。
数据质量是数据治理的核心,决定了数据的可靠性和价值。数据质量管理一般包含一致性、完整性、唯一性、准确性、及时性等多个维度。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包括:
1.
定义数据质量标准
:如准确率、数据产出时间等。
2.
事中监控和控制
:通过数据质量控制(DQC)对数据进行实时校验和异常处理。
3.
事后管理
:分析数据质量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建立问题库进行管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数据质量问题的发生,提高企业整体数据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