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方塘智库
作者:李令福(方塘智库学术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桦(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近日,陕西西安市西南边正在启动斗门水库蓄水工程,历史上的昆明池风貌正在恢复。目前,昆明池蓄水已达到707亩。
水是一座城市美丽的灵魂。“杭州有西湖,西安有昆明池”,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考察时说。西湖赋予了浙江杭州温润灵动的城市韵味,西安也正期待重修后的昆明池给城市注入新的魅力。
事实上,这种重修不仅发生在最近。早在一千多年之前的盛唐,就曾三修昆明池。
昆明池从西汉武帝创建以后,历经多次沧桑变化,到唐朝又得到大规模修凿利用,形成为唐代长安城西郊的一个重要水域,周长达17.6公里,成就了西汉以来昆明池的再次辉煌。
在唐代,随着都城的向东南迁移,曲江池成为都城最重要的景观园林,唐代昆明池的功能有所减退,但其仍然是唐代长安城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引汉济渭工程的规划建设,汉唐昆明池遗址成为其工程规划的调节水库——斗门水库,现在也已经动工建设,因此研究唐代昆明池的园林建设及其功能发挥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会给现代陕西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很显然,如今的西安城和最早修凿昆明池的西汉、后来三修昆明池的盛唐,都有了巨大的不同。无论从城市的空间格局、人口规模、产业分布,都难以同日而语。但了解历史上昆明池的修复,对认知今日的西安城市水系重构,仍是非常必然的。
唐代国力强盛,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新高峰,城市建设和园林营造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代利用汉昆明池原有的基础和自然特点,经过几次修浚和建立引水堰,使昆明池的面积较汉代有所增加,而且形成了一个以昆明池为中心的河湖结构,包括定昆池、贺兰堰、石炭堰等设施,成就了汉代以来昆明池的再次辉煌。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朝时候曾经三次大修昆明池。
第一次是唐太宗修复昆明池,为解决水源问题,当时不仅修复了汉代就有的石炭堰,而且新建了贺兰堰,将沣水和镐水(交水)引入昆明池,保证了昆明池的水量。
唐代贞观年间编写的《括地志》曰:“丰、镐二水,皆已堰入昆明池,无复流派。”镐水是交水上游,镐水即交水也。交水渠,也就是石闼堰,应该是利用了汉代原来的进水渠堰系统。沣水的引入利用的是贺兰堰,这个是唐代初期新修成的。
《括地志》云:“沣水渠,今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从地形看来,秦渡镇地形较高,便于从沣河中引水,贺兰堰当在此地。今沣惠渠也是在这里引水的。清代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三《大川》明确认为:“唐贞观中,堰丰镐入昆明池“。
西汉昆明池区位图
第二次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八月。“诏京兆尹韩皋修昆明池石炭、贺兰两堰兼湖渠”。有的史书上说:“追寻汉制,引交河、沣水,合流入池。”其实这次恢复的不是汉制,而是初唐贞观年间之制。韩皋的这次疏浚特别是石炭和贺兰两堰的整治使昆明池水系得到改善,水源得以保证。
第三次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冬十月,“发左右神策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因为唐文宗喜欢游宴,更想恢复盛唐时代的壮丽景象,但疏浚昆明池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
当时有个大臣郑注为了使疏浚昆明池这一计划得到经费的保证和朝臣的支持,就一方面征收茶税,另一方面以五行之术,宣扬“秦中有灾,宜兴土功压之,乃浚昆明曲江二池”。这就使工程在财力和人心两方面得到了保证,昆明池得到了再次的修复,并使“公卿列舍堤上”,基本恢复了昆明池的盛景。
昆明池景色优美,许多达官贵人也在此修造别业,养老怡情。李客师是卫国公李靖弟弟,从少任侠,喜欢驰射。贞观初年,拜为右武卫将军,年老退休,居住在昆明池旁的别业。
此后李客师终日驰射打猎,昆明池附近及长安城以及南山至沣水周围的鸟兽飞禽天天惊恐,甚至鸟兽都能认出他,每当其出门打猎,鸟鹊之类的飞禽,千万成群,随着他追逐嗓叫。他一到昆明池,凫雁都匆匆散去。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在昆明池周围应该有一些私人的别业建筑,而且昆明池周围环境良好,鸟兽成群。
唐昆明池的规模文献笼统地说为周回四十里,与汉昆明池范围相差不大。实际上据考古工作者的勘测发掘,唐昆明池遗址范围要比汉代有所扩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人员在1963年对昆明池遗址进行过考古学踏勘、铲探,其主要成果为胡谦盈先生所写的两篇论文:《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与《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
这篇论文认为:“(唐)昆明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池址是一片面积约十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址南缘就在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的西边。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丰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
“今南丰镐村一带的汉代建筑群(按:指的是‘牛郎’石像东北约100米处的西汉夯土建筑基址),部分沦没于昆明池中,当是汉以后浚池或扩建时被破坏了的,或许唐代昆明池的范围比汉代的范围要大一些。”
昆明池是中国古代最大人工湖
2005年4~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试掘和测量,更准确地探明了唐代遗址的范围。这次考古的对象是唐代的昆明池遗址。经过唐代稍微扩大了的昆明池遗址周长是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
唐代的昆明池是个很大的人工湖泊,不仅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中国古代还没见到有哪个人工湖泊的面积超过它。
唐代昆明池在水域面积上超过了汉代,但其时间可能不会持久,因为当时有水深变浅,水面分割的现象出现。其实,此时的水体已有所变化。《酉阳杂俎》续集四说:“昆明池中有冢,俗称浑子。”池中有冢,则显示池水局部地方干涸,水体已有所分割,不似昔日的浑为一体了。贾岛有《昆明池泛舟》诗:“一枝青竹榜,泛泛绿萍里。”温庭筠也有《昆明池水战》词:“渺莽残阳艇归,绿头江鸭眠沙草。”这些都表明了唐代昆明池水深虽可泛舟浮艇,却绝非全部水体都有这样的条件。
从唐诗中也能感受到昆明池的衰败荒芜景象。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描写昆明池附近一片荒凉的景象:“凄风披田原,横污益山陂。农畯尽颠沛,顾望稼穑悲。”
汉时繁华辉煌的昆明池豫章台曾是汉朝皇帝观临昆明池的地方,而到唐代已经是“豫章尽莓苔,柳杞成枯枝。”已经看不到当时的辉煌景象了。更有“君臣日安闲,远近无怨思。石鲸既蹭蹬,女牛亦流离。猵獭游渚隅,葭芦生漘湄。坎埳四十里,填游今已微。”描写了昆明池中的石鲸鱼、岸边的牛郎侍女像已经不复当年的鲜丽,并且昆明池水也已经不复从前,有些地方已经淤积干涸,整个一片颓败、凄凉的场景,让人思绪万千。
除园林游览以外,唐昆明池的经济与文化功能也很巨大。先说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水产养殖等方面,估计要超过汉代。唐昆明池池水变浅,遍植荷花,藕红鱼肥,当地百姓采莲捕鱼,收益颇丰。
昆明池养鱼由来已久,到了唐代鱼的资源很丰富,同时莲菱的种植也很有名,加上菰蒲之利,唐昆明池成为惠及当地百姓的经营性池塘。许多歌咏昆明池的诗句都提到了池中的水产之利,“有脸莲同笑”,“晓吹兼渔笛”,“露冷莲房坠粉红”,“游鲤入庄筌…菱花似镜前”。其中的莲、莲房、菱花指的是莲藕与菱角,游鲤和渔笛指的是昆明池中的鱼和捕鱼的渔民。
唐代初期昆明池的水产资源好像对百姓开放,中宗皇帝也以此为借口,没有把昆明池赏给安乐公主。《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记载:“安乐公主请昆明池,上以百姓蒲鱼所资,不许。”
昆明池具备调节水量和控制水流的作用
但是后来到盛唐时代,由于其地位重要加上水产富饶,昆明池已被收归官方所有。唐玄宗为不与民争利曾经发《弛陂泽入官诏》,唯有昆明池例外,可见其特殊性:“弛陂泽入官诏:所在陂泽,元合官收,至於编甿,不合自占。然以为政之道,贵在利人,庶宏益下,俾无失业。前令简括入官者,除昆明池外,馀并任百姓佃食。”
唐代学者戴孚撰《广异记 ·韦参军》,记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说明在唐人心目中,昆明池就是个藏宝之地:“唐润州参军弟有隐德,虽兄弟不能知也。韦常谓其不慧,轻之。后忽谓诸兄曰:财帛当以道,不可力求。诸兄甚奇其言,问:汝何长进如此?对曰:今昆明池中大有珍宝,可共取之。诸兄乃与皆行。至池所,以手酌水,水悉枯涸,见金宝甚多,谓兄曰:可取之。兄等愈入愈深,竟不能得。乃云:此可见而不可得致者,有定分也。诸兄叹美之,问曰:素不出,何以得妙法?笑而不言。”
唐代昆明池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继承汉代,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牛郎织女石刻,为这个爱情神话的传承地。第二个就是唐代文人雅士游览歌咏,留下来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本文主要就是参考这些唐诗写作的。第三就是唐朝开始产生的关于昆明池龙王与龙女的神奇传说。
据《小名录》记载:“开元中,有士人从洛阳道见一女子,容服鲜丽,谓云已非人,昆明池神之女,剑阁神之子,夫妇不和,无由得白父母。欲送书一封,士人问其处,女曰:池西有斜柳树,君可叩之,若呼阿青,当有人出。士人入京,送书池上,果有此树,叩之,频唤阿青,俄见幼婢从水中出,得书,甚喜,曰:久不得小娘子消息。延士人入谓曰:君后日可暂至此。如期,果有女子从水中出,持真珠一笥笑以授士人。”
这个故事和唐代著名传奇《柳毅传书》极为相似,只是一个是洞庭湖,一个是昆明池,可见昆明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样,昆明池龙王的故事也很奇特。据说唐代的药圣孙思邈隐居终南山时,和宣律和尚住得很近,两人每每谈经论道。当时长安大旱,有个西域僧人在昆明池,结坛祈雨,让有司焚香燃烛。仅仅七天,昆明池就缩水数尺,这时昆明池龙化为一个老人,半夜向宣律和尚求救,说:弟子是昆明池龙王,天下大旱,并不是因为我的缘故。而西域僧人想用我的脑子入药,假借祈雨,欺骗皇上,我命在旦夕,乞求宣律和尚用法力保护。
孙思邈的《千金方》
宣律和尚告诉龙王说:我只是个诵经的和尚,你可以向孙先生求救。龙王来到孙思邈的石洞求救,孙对他说: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千多个,如果你能把药方给我一些,我将救你。龙王说:这些药方,上天不允许擅自流传,现在事情紧急,也没什么可以吝惜的。过了一会,龙王捧着药方返回。孙思邈说:你尽管回去,不用害怕西域僧人,我自有办法。龙王走后,昆明池水忽然暴涨数日,溢出池岸,西域僧人也因之羞愧而死。后来,据说孙思邈的《千金方》三千卷,每一卷将昆明池龙王给的药方写进一个,等到孙思邈去世后,人们才看到这部著作。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是天下之本,而农业的收成往往是靠天吃饭,而龙王被认为是掌管降雨多少的神,所以大至江湖,小至河井,大家都认为水里住有龙王,每每焚香祷告,祈求风调雨顺。昆明池烟波水渺,水面广阔,汉代已经成为人们求龙祈雨的地方:“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鱼常鸣吼,鬐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龙王与龙女的传说更加增进了人们对昆明池的留恋和崇敬。
唐代昆明池的作用较汉代下降不少,其中向都城供水与演练水军的两大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园林游览方面在规模与等级上也有所降低,只有水产养殖与文化功能似乎有所加强。唐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自然环境的干旱化,昆明池逐渐淤积荒废,变成了农田。
特别鸣谢:方塘智库
方塘智库,城市与文旅战略策划专家。秉承“东方智慧,全球价值”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平台,为国家和时代变革提供全球视野下的从思想观念到解决方案的建设性研究,并推动世界对变革中国的理性认知。目前,方塘智库在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现代治理、新型城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产业与投资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基于对资本驱动、技术革新、互联网思维和传统产业升级等多个维度的洞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面向市场的战略咨询和策划服务。(微信号:ftzh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