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新闻记者的未来想象——来自业界的观察”圆桌论坛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举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前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主持论坛,澎湃新闻网总编辑刘永钢、腾讯网总编辑李方、今日头条副总编辑郎峰蔚、新浪微博副总裁曹增辉和英国《经济学人》中文版“商论”总编辑吴晨作为嘉宾,对当下新闻界现状和来自业界角度的新闻观察进行交流与探讨。引擎将本次论坛的演讲内容做出摘要。
实录 | 魏仪 孙宇彤
| 对话嘉宾
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前FT中文网总编辑
吴晨:
英国《经济学人》中文版“商论”执行总编辑
刘永钢:澎湃新闻网
总编辑
李方:腾讯网总编辑
郎峰蔚:今日头条副总编辑
曹增辉:新浪微博副总裁
Q1 当下新闻业存在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吴晨:
对金融时报来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我的读者在哪?在信息过载、“眼球经济”的当下,找到精准用户和年轻用户(尤其是大学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现在的一个倾向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我们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注重高优内容的生产。
郎峰蔚:
今日头条最大的困惑是
优质内容
的数量依然远远不足。我们认为优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公认的有专业水准的内容,二是熟悉并能够运用新的传播介质来表达。尤其从后者的角度观察,当下优质内容是不足的。
张力奋:
当下新闻业存在的最大危机是机构新闻的危机。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的市场和技术是非常积极发展的,但资本最后有多大比重落到了内容?
Q2 平台怎样做内容生产满足公民的认知需求?
郎峰蔚:
去年我们投入超过15亿在内容生产上。今日头条上目前有一万多个媒体号,和两千多个媒体有合作。这基本解决了媒体与平台合作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内容生产本身的问题。
吴晨:
在全球而言,我们也看到机构行媒体对平台的分发充斥着合作与怀疑的双重情绪。问题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关联到底是文章、内容生产者和读者的关联还是机构与读者的关联?平台和机构依然存在冲突。
李方:
微信渠道有快速主动有效的独特优势,大多数人都会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和各类分享来了解信息。我们看见用户阅读的两个明确取向:阅读想看到的东西和阅读正在发生的东西。市场上兴趣阅读类产品满足前者,而腾讯网包括腾讯新闻客户端主要满足是后一种需求。目前市场上优质新闻的供给能力,和网络平台、传播渠道的容量是不匹配的,无法满足用户获取更多更好资讯的需求,因此我们也在呼吁新闻业的
内容供给侧改革
。
Q3 雇佣招收内容生产者的标准和倾向?怎样看待当下新闻学界教育?
曹增辉:
招聘内容生产时倾向于有内容经验和背景的人,微博提供的是平台和工具,除了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还有很多个人生产者。记者在开放平台上的价值是他们专业的判断和立场,因为传播过程中信息是不完整的、有错误的,这就需要专业记者的判断。
刘永钢:
从我们的角度,我们认为应聘者应该懂新闻的基本核心要义,“术”是可以快速获得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对“道”(追求真相、解疑释惑等基本新闻素养和格局有整体了解。现在新闻院校的同学信心不足,但我认为新闻不仅仅是传统主流媒体,还包括新媒体等,事实上整个传媒产业比以前强大的多。大家完全可以有更多的信心,不用担忧。同时,最关键的是新闻教育的“道”不能丢。
Q4 后真相时代,媒体事实甄别的内部机制是怎样的?
李方:
腾讯的做法非常常规和传统,就是靠
双信源核实
。
吴晨:
当今的人们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信息量太多,而信息的真假和好坏需要技术甄别,因此需要专门挖掘真相的机构产生。《经济学人》所能做到的,是帮助大家做减法,找到最重要的信息。此外,社交媒体带来的圈层化问题,使假新闻更容易传播,因此同样也需要某种机制来打破圈层化。
曹增辉:
现在微博上已经有超过3万个认证的专业媒体,微博倾向于把假新闻的标记和甄别逐步开放给这些专业的媒体机构。郎峰蔚进一步指出,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就是信任。用户在平台上追求真相时找会去找他们认为可信的媒体来核实信息,如果媒体把追求真相的过程放在平台上呈现,用户体验会有很好的提升。平台上可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媒体事实核查做的越好,就会有高信用,吸引高关注。同时,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很多政务号,补充着媒体在求真上的不足,未来对于信息的发布谁来掌握话语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Q5 如何看待新闻和信息相关内容付费遇冷这一现象?有无开发收费媒体的想法?
吴晨:
年轻人对信息的过载是不满的,他们希望花钱在直接有用的领域,而很多新闻没有价值,所以媒体怎么给年轻人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一点《经济学人》也在探索当中。从用户的反馈来看,跨界和专业度对于媒体或者平台变得非常重要。引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罗默的观点 “知识和创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源泉”,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思想市场是十分重要的。
刘永钢:
澎湃不会整体收费,因为新闻具有公共性,很多的新闻内容必须要让公众知道,不应该在新闻和公众之间增加一堵墙。但是,我们也在考虑开发一些小众的垂直领域的收费平台,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头部内容。目前,也有一个小小的尝试就是开通了打赏功能,但这个是一种“赞助”。
郎峰蔚:
今日头条鼓励媒体做多种收入模式的合作,包括版权合作、广告合作。我们也一直在观察是否有成功的模式建立。我相信,媒体如果有独创性、有价值存留,是有付费阅读路径可以探索的。而平台要做的,则是帮助媒体做收费平台的基础搭建。
曹增
辉:
在粉丝和内容生产之间建立付费,是一个平台的能力,微博也在不断地强化这种能力。内容付费市场有非常大的空间,平台的兴起使得用户的付费意愿在提升。我注意到微博上有一些做新闻观点、新闻评论的自媒体作者反而在内容收费上比媒体、机构要更好。我认为当用户能感受到内容的价值时,内容付费的逻辑才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