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这里是胶卷迷们坚实的阵地
所有内容均为原创,配图来自群友和网络,所有水印保留
欢迎各位加入胶卷迷俱乐部活动QQ群,94014103
1950年代末,单反相机强势崛起逐渐替代旁轴相机成为135专业相机的核心机种。在这个特殊的相机史背景下,日本相机企业迎来转机纷纷转向单反制造,特别是尼康公司的大F相机,更是成为一代典范。
与日本相机蓬勃发展对照的是德国相机的江河日下,这其中也包括东西德分裂的政治问题,而对于市场把握总是慢半拍的德国相机,光学企业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对世界相机市场的主导权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旁轴大户,甚至可以说发明了135旁轴相机的徕卡公司终于也走上了制造单反的道路,这个R系列单反从1965年一直持续到2010年前后,徕卡公司宣布彻底放弃R系统。
我们不能说徕卡R系列是一个失败的单反系列,这个系列其实一直坚持到了数字化时代,还推出过一个数码后背,不过在135单反领域向来不如意的徕卡最终还是放弃了R系列,开辟了一个S系列。
德国徕卡的R系列单反相机和蔡司的CONTAX品牌有些类似又有很多不同。
徕卡R系列单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徕卡初创阶段:LEICAFLEX(1965),SL(1968),SL2(1974)
徕卡美能达合作阶段:R3(1976),R4(1980),R4S(1983),R5(1987),R6(1988),R-E(1990)
过渡阶段:R7(1992),R6.2(1992)
徕卡再次独立阶段:R8(1996),R9(2002)
徕卡M3是一款主要针对记者设计的相机,所以它能挂的镜头是50,90和135,显然充分考虑了远摄,但是比之发展迅速的单反,旁轴相机实在难以招架。
1959年,尼康公司推出了F单反相机,价格只有蔡司CONTAREX牛眼价格的1/10,这款相机迅速占领了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通讯社和报社。
其实就1960年代而言,如果我们从徕卡推出L39系列相机计算,旁轴已经流行了40多年了,其优点缺点也已经展现得非常明显了。徕卡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终于在1965年推出了LEICAFLEX单反相机。
LEICAFLEX相机是一台纯机械相机,相机有测光系统,但是其测光为独立测光器,1965年代的日本相机已经基本开始TTL测光了,在整体机上,TOPCON和PENTAX都推出了类似相机,而尼康大F也在1965年推出photomic T测光顶,也完成了TTL测光。
LEICAFLEX的亮点在于高达1/2000的快门速度,日系相机当时普遍以1000为主。
这台相机做工精良,价格昂贵,当时带50/2的套机价格是尼康大F同规格套机的4倍之巨,1965年上市价格为28万日币,而1980年上市的尼康F3的价格不过12万日币。
在TTL技术迅猛发展面前,徕卡自然不能落后,在1968年也就是3年之后推出了LEICAFLEX的后续机,SL相机,1974年又推出了SL2,不过当时徕卡在职业端已经完全失去了优势,SL和SL2相机均惨遭失败。
不过,SL和SL2相机精良的手感,完全不同于日系单反比较吵闹的操作使着这两台相机在爱好者中的地位一直很高,在90年年代后日益被追捧。
现在徕卡这个标志性的红点,其实最早出现在R系列单反上,是在1976年的R3相机,出现在M相机上是在1981年的M4-P。
徕卡在70年代遇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和蔡司一样选择与日本相机企业合作,蔡司选择的是雅西卡,徕卡选择的是美能达。
R系列的基础是R3和R4两台机器,R3脱胎于美能达的XE,R4脱胎于XD,特别是其中的R4相机,一直影响到R7。
相机的基础自动档是光圈优先档,这个档位是测光系统和快门系统联动,通过调整光圈,自动调整快门速度,这个档位现在叫做“光圈优先”。
但是,就技术而言,快门优先其实也不难,因为控制光圈档位的技术并不高深,但是主流公司主要还是使用光圈优先。最早进行两优先尝试的是美能达公司,1973年推出的X-1相机就实现了两优先,实际上要比同时代的尼康F2和佳能F1都要先进一些,尼康F2是纯机械相机,只能上测光的,上不了A档。
XD是美能达在1977年推出的一台两优先的小型化相机,由于X-1需要搭配AE-S取景器才能实现两优先,XD实际上第一台能够两优先的整机,在当时就具有很高的人气,徕卡R4是在XD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还加入了程序曝光功能,所以徕卡R4是一台SMAP四个自动档俱全的相机。
不过从R4到R7的过程中,有R6这台比较特殊的相机。徕卡R3之后的相机都是电子相机,电子化程度很高,而R6是SL2之后推出的一台纯机械单反,也是和美能达合作中的一台另类相机。
由于R6的推出,徕卡R系列形成了自动和手动两条线,1992年推出了R7和R6.2搭配的阵容。徕卡R6.2是在R6基础上轻量化的相机,发售价格高达34万日币,超过了徕卡M6当时32万日币的价格,后来推出的宾得67II,当时发售的价格也只有28万日币。
90年代,日本相机开始追求究极的自动化,自动对焦技术,佳能EOS系统的出现让所有相机感到巨大的压力,仿佛EOS正在将整个相机产业带向技术的尽头,就连尼康公司也忙着开始了镜头马达技术的开发。
在这个大趋势下,两家公司显得非常尴尬,一家是京瓷CONTAX,另一家自然就是徕卡,他们都有庞大的单反系统,但是却还没掌握自动对焦技术,京瓷指着蔡司的保守严重拖累了自己,这也成为两家崩溃的重要征兆。而徕卡同样没有从美能达那里捞到自动对焦技术,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徕卡仍然推出了R8相机。
徕卡R8相机是徕卡公司集合浑身之力开发的单反相机,也是徕卡最后一款定型135单反,只有的R9是R8的轻量化改进版本,而R8已经能够直接上数码后背了。
R8相机拥有除了自动对焦外的其他自动化技术,由于R系列镜头不具备自动对焦功能,而徕卡也没有足够财力更新镜头,所以R8仍然是手动对焦机,定位非常尴尬。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徕卡在挣扎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放弃了R系列,转而把精力投入了M相机的数码化上。
随着系统的终结,徕卡R系列相机的价格也逐渐回落,R8相机已经落到了3000以内的白菜价,哪怕是机械R6,价格也不贵。
与之相比,徕卡R系列镜头由于都是徕卡自己制造的,所以价格还是相当高的,一个50 2.0的标头仍然高达3000多元,当然,和M镜头比还是便宜很多了。
应当说,徕卡R系列单反是一套很优秀的单反系统,镜头足够丰富,操作也足够简便,早期机械相机的做工非常精良,就是M系列的等级,后期R8,R9很耐用,也很实用。
然而很遗憾,徕卡R系列相机有其天生的短板,加之徕卡对单反的先天不足,最终在与日本相机的竞争中还是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