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我公号上写过两篇文章的作者周小宽,跟我讨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对周小宽感兴趣,想了解更多,请点击蓝色字体,阅读这两篇文章《你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仇人》,《你可以杀了你的孩子不见血》)
她有一个两岁不到的女儿,非常可爱,她很爱她。平时尽量站在女儿的角度,考虑她的感受,对于女儿的需求,她也多半成全。
当然,这跟她学过多年的育儿知识有关。
有一次,她女儿特别想骑脚踏车。她知道,女儿现在的身高肯定够不到脚踏板,于是,她用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女儿一听,很难过,躺在地上,满地打滚,哭闹。
两岁不到的女儿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很正常,符合她这个年龄的方式。
丈夫说,“让她试试呗。”
突然,她噌的一下,不受控制地,一股无名之火冒了出来,脑子也迷迷糊糊。
幸好,她有较强的觉察力,觉察到了这一点。
那股无名之火从何而来?
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情绪按钮?
-1-
周小宽
这种感受很奇怪,有一些委屈,又有一些愧疚......
她的无名之火,即愤怒的感觉更多地是因委屈和愧疚的两种感觉杂糅,所造就出来的。
正应了那句古话,“恼羞成怒”。
a. 首先,委屈感的起因。
她一直尽力想做一个好妈妈,在这过程中,如果女儿还是不满意,自己就会觉得特别委屈。
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我都已经做得这么好了,为什么你还不满意?你还要我怎样做,你才满意?
这句话里包含着委屈,愤怒。
b. 其次,愧疚感的起因。
当她看到女儿躺在地上又哭又闹时,作为妈妈,她会觉得自己好像给女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内心感到愧疚。
两种感觉杂糅在一起后,她无法理清。
周小宽
当我看到女儿的“不合理”要求被满足时,我很妒忌他。
c. 最后,妒忌的起因。
这跟她的原生家庭有关。
从小,她没有得到过如自己女儿那般的满足。
她妈妈对她以及其它的事情都控制的很厉害,大部分她想做的事情,她妈妈都不允许。而且,她父母间的冲突非常多,经常吵架。
她父母的关系不好,对于他们唯一的女儿周小宽,总是用抢夺或竞争的方式。希望她跟父母其中的一位亲,跟另一位不亲。不仅如此,外婆也加入了抢夺她的阵营,想让外甥女跟自己更亲一点。所以,当她看到自己的女儿被她丈夫满足的那一刻,心生嫉妒,“为什么我小时候没有得到过这种被满足的感觉,而你却有。”
这种被三方抢夺的方式,她内心是非常害怕的,比如,她怕自己跟爸爸的关系亲近了些,妈妈会不高兴或不要她。跟妈妈的关系如果近了些,担心爸爸会不会不理她。
因此,当她跟丈夫爆发强烈的冲突时,她会自然而言地把丈夫放在对立面,开始一场抢夺女儿的权力斗争。
抢夺的目的,可能不是因为爱,更多地是想表达自己对女儿拥有的绝对控制权。
与之相对应的是,周小宽从未体会过这样的场景:爸爸跟女儿亲密互动,妈妈在旁边温柔地看着他们。
而这一切,是她从小一直特别渴望实现的一种关系氛围。
自己没有,但自己的女儿达到了,所以她妒忌。但这种妒忌的感觉是不被允许,也不能被表达出来的。所以,她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拒绝女儿骑脚踏车。
并且,她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女儿不能骑脚踏车,比如,会受伤,容易摔跤,身高不够,骑不了。但对女儿来说,她不在意这些,认为骑脚踏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想尝试一下。
短短几秒钟的无名之火,里面包含着这些多东西,可能是很多人无法意识到的。
-2-
大多数人在小时候应该都有过这种感受:在妈妈那受到了伤害,然后不认同妈妈,发誓自己长大为人父母后,绝不像妈妈对待我那样对待我的孩子。同时,内心也开始产生了一个完美妈妈的想象。这种自己想象出的完美妈妈形象会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完成。
另外,当我们内心中有了理想的父母形象时,也意味着我们不认同现实中自己的父母。
因为我们觉得他们不配做我们的父母,更愿意认同自己想象出的理想父母。
我爷爷出生的时候,家庭条件十分富有。
因为我爷爷的爸爸在他4岁的时候去世了,所以我爷爷的妈妈一个人把他带大。他也颇受宠爱和溺爱。但我爷爷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对男性的认同,且家庭较为富有,渐渐地,他跟别人在社会上竞争时没有太多能力。
后来,因为我爷爷成分及其它的原因,受到了很大冲击。
他是一个老好人,对别人很好,也不去跟别人争。即使争,可能也争不过别人。
我父亲出生了,他无法认同他的父亲,甚至怒其不争。
有一个懦弱的父亲,我父亲感到羞耻。在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别人经常拿他的父亲开玩笑,这样,他内心对懦弱父亲的羞耻感就更深了。
我父亲对我爷爷的这种恨,表达出来就是:我绝对不要做一个跟我父亲一样的人,我要成为另一个人。
我爷爷有一些不良嗜好,但我父亲跟我爷爷不一样,他非常非常正直,正直到苛刻的地步。
同时,因成分问题,他的才华得不到机会施展,只能憋在心里,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统统投注到我身上。
在给我起名字的时候,他就给了我一个“慎”字。
他看不到我的真实存在,只希望我能认同他认同的事物。
对我要求极其严苛,严苛到相比很多传统家庭有过之而不及。当我做了一些事,打破了他对我的理想期待时,他就超级愤怒。
他内心的感受是,“我没有一个好的父亲来认同,但我自己是一个好父亲,对你也这么好,给你带来了很多好处......”
我父亲对待他自己的父亲,相对来说,是比较冷漠的。
虽然他在努力做一个孝子,但在情感上,他无法认同自己的父亲,所以,他们之间的亲近感几乎为零。
还是那句话,孝顺中可能充满着愤怒,正如我父亲对待我爷爷那样。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孝顺,但内心深处,我父亲是不认同我爷爷的。
这种矛盾的关系,在中国家庭中,以一种特别拧巴的现象出现。
-3-
为什么我们不能表达对父母的恨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顺文化已深深植入到了我们的骨髓中。
如果一个人谈起你时,用的是不孝之子或大逆不道这样的词汇,这肯定是对这个人极大的羞辱,就像把这个人的衣服扒光了,展示在众人面前一样。
我之前认识过一个人,很多人都一致认为他在努力做一个孝子。
他妈妈看起来比较弱,但她喜欢用一种很有趣的方式控制他,也就是说,他妈妈实际上是非常强势的。
他爸爸无法带给他妈妈一些满足,同时,人比较懦弱。于是,他妈妈就把内心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到儿子身上,对他非常溺爱。以至于当他犯了一些错,他爸爸想给他一些规训时都无法实现。
每次,他一犯错,他爸想教训一下他,他妈就顶了上去,“你自己的事都管不好,还有能力管孩子?在管孩子前,你先管好你自己吧。”
后来,直到他成年,他跟妈妈的关系都非常紧密,紧密到他对妈妈充满攻击性,隐藏着很多愤怒。
青春期的时候,他做过比较极端的事情。成年后,打过两次妈妈,打过之后又特别愧疚,跪下来,跟所有人说,我错了。
但之后,他又打了他妈妈一两次。如果别人说他妈妈不好,他会跟那个人拼命。
所以,他跟妈妈的关系是既紧密又冲突的。
表面上,他想建立的形象是,我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这个标签是他赖以自恋的东西。一旦他妈妈对于他送的东西有些许质疑或不满时,他就勃然大怒。因为那刻,他妈妈打破了他的自恋。
-4-
我们跟别人的关系,尤其是重要客体之间,如果充满着爱恨情仇,得不到很好地释放,且无法很好清理时,我们就会忽略掉自己的感受。
在农村里,经常看到,越是贫困的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
紧密的原因是,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期望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且自己不能为自己负责。这在我之前的文章《如何避免贫穷的思维模式》(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里做了一个介绍。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像是在为别人做事一样,就像很多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要回报我,要听话,要遵照我的意思去做。”父母没办法认同自己的孩子,看到的是头脑中理想的孩子。
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理想的标准时,父母多半用羞辱,否认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乖和听话变成了父母们把孩子理想化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为只有孩子乖了,听话了,父母才能塑造。你听我的,我的生活才不会失控。
如果我们用一种贫穷的思维去考虑一个问题,会发现:越是贫穷,我们越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是不安全的。因为我们内心冲突不断,没有能量,也无力应对周遭的一切,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期待特别高。
这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原因。
他们不会改变自己,反而期待对方改变成我们要的样子来满足我。
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黏连在一起,越紧密,愤怒越多,对对方的期待就越多,愤怒也越多。
如果你没满足我,我就恨你。
-5-
养儿防老,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们希望孩子在生命一开始的时候,就不要带给我失控的感觉。面对周遭的危险,我本无力应对,你还给我造成一些麻烦,这些麻烦包括:孩子想穿带花的衣服,你要求孩子穿格子的衣服。孩子想到处走走看看,但你不允许,孩子一走动,不受你控制,你就勃然大怒。
亲密关系中的这种爱恨情仇,如果没有察觉,或在我们身上终止的话,这些东西一定会传到下一代。
前段时间,争议性很大的话题,“我们需不需要跟自己的父母和解”,我理解的是,我们一定要跟自己的父母和解。《生而为人,孝顺里有爱吗?》
什么叫和解?
和解不是不让你去恨,或给他们找合理的理由,比如,“那时候条件困难,他们能力不足,情况特殊才这样......”事实上,这些合理的理由无法触动我们的情绪,也化解不了曾经遭受的羞耻,委屈,愤怒。
真正和解的方式是,
从我们自己开始,
了解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但我们不一定要原谅。
需要原谅的是,我们现在已经产生的这种情绪是合理的,我们可以去恨我们的父母,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不跟父母他们那样,
成为一个要别人为我们情绪负责的人。
因为当你尝试照顾父母的情绪等方面时,你会感到很无力,同时,愤怒的情绪产生了。
当你特别愤怒的时候,内心中肯定还有另一种愿望,调节他们或责怪他们,“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在那吵架。”
如果你能意识到,父母争吵是他们的事情,也许这样想之后,你便能真正放下一些东西了。
那刻,可能你会看到父母的不完美,也意识到,不可能再在他们身上得到任何你期望的他们对待你的方式。在这过程中,也许你会非常悲伤,沮丧,绝望,失落。
但可能那一刻,你就跟自己和解了。
就像我小时候看到我父亲当着很多人的面吹牛一样,那刻,我心里感到非常羞耻和愤怒。等我长大后,也就真正理解了——他是他,我是我。
即使我是他的孩子。
所以,当我现在再看到我父亲有一些夸张的言语时,我不再把这看成是我无法接受的或称之为缺点。
因为我理解了这一切,并真正跟自己和解了。当我这样做是,内心反而坦然了。
我知道,他的人生是他的,不是我的。至于我如何看待自己,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们到底要不要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恨意?
如果你意识到了你对父母的恨意,且能理解这种恨意,并接受这种恨意,才算真正理解了造就这种恨意背后的原因,可能也就不再会去真正地责怪自己的父母了。
明白的那瞬间,可能你会蛮悲伤,蛮痛苦的。
当周小宽意识到这一切时,情绪还是会有。但当情绪来的时候,最起码她能定下心来思考,这一刻发生了什么,进而安抚自己,理解它,尝试着接受它,而不是马上付诸行动,或直接把愤怒放在女儿身上。
是的,她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