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年前的魏晋时期,文人嗜好清谈,专门争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高深问题。话到酣畅之处,废寝忘食,天昏地暗。
古往今来,上至封侯拜相的显贵,下到跳广场舞的大妈,都难免会陷入各种争论之中。
在争论中,显出自己的本事,伸张自己的价值,争取自己的利益。有的争的是争一个理,有的争的是一口气,也有的纯属是闲得。
但是,聪明人不做无谓的争论。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出。
诸葛亮带兵出祁山,两军对垒。七十多岁的王朗夸下海口,要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得诸葛亮心服口服来降,再不济也要他乖乖退兵。
两军阵前,王朗对诸葛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天下大势,摆明曹魏必定夺得天下的事实,劝说诸葛亮识时务者为俊杰,弃暗投明。
言下之意:“诸葛亮,你这么聪明的一个老头儿,自然该懂得何去何从吧”。
有道理吗?
太有道理了。后来的历史发展就能证明,没有比这更有道理的了。
但是诸葛亮偏偏不接这个茬儿。
诸葛亮先是指明王朗端着刘家的碗,却要砸刘家的锅,这太无耻了。既然对面是个无耻之徒,自然不用顾及斯文,接下来就猪狗牛羊一通乱骂。将个年逾古稀的王朗气得口吐鲜血,撞下马来,死了。
与其说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不如说是被自己蠢死的。
王朗说的是利益抉择;诸葛亮说的是道德审判。
就相当于王朗在告诉诸葛亮要放飞自我,去寻找浪漫而美妙的爱情;但是诸葛亮回头就骂王朗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个不孝的子孙。
一个是信奉的自由恋爱,一个坚持的是包办婚姻。怎么可能说到一块儿?
两个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在一起争论,争也就争了,偏偏王朗还气量狭小,血压偏高,年纪偏大,呜呼哀哉,赔了自己一条老命。
这就有些蠢了。
争论,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分出个输赢,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然而,两个认知层面不同,价值取向迥异的人争论,无非是各执一词,就如鸡同鸭讲,连对错都没办法分出来,哪里还有什么输赢评判。
王朗被气死了,诸葛亮就赢了吗?后来的事实发展分明是王朗说得才对。
诸葛亮和王朗,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对。
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争论,一开始争论的时候就输了。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太平广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宗岱的人,在青州做刺史。当时的百姓信奉鬼神,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就先焚香求鬼神。
于是,宗岱就写了一本《无鬼论》。写得特别有道理,连周边的州县都感化了,不再祭奉鬼神。
没了祭奉,鬼就只能饿肚子。
一天,一个鬼打扮成书生模样,来找宗岱理论。道理没讲通,回去使了鬼法,把宗岱给弄死了。
和不讲道理的人争论,基本就是找死,甚至会生不如死。
不是所有人都处于同一层次,当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时,先不要急着去争个输赢。你要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们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品性和素质,但庆幸的是,我们有选择远离他们的权利,不与他们作过多无谓的争辩和纠缠,这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保护。
这并不意味着软弱或退让,而是当你耗尽了精力,却难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你终会明白,最好的发声方式,莫过于少说话,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