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幸运,都源自于一个人的长期主义。突如其来的状况最容易让人陷入惶恐区。在这次全民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过程中,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曾产生过恐慌情绪。
心理学上有理论提出人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三种状态。当人们因为害怕危险、害怕失去、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事情时,就容易陷入恐慌区,一旦陷进去大脑的注意力就会被紧张恐惧情绪所占据,从而让我们陷入一种被动的、稀缺的、戒严的战斗逃跑状态,我们的全副能量都用于当下这一刻,不再关注于远期和未来,时刻进入战斗逃跑模式,时刻都准备拼死一博,这就是所谓的稀缺态,此时人会被自己的行为脑和情绪脑全面控制,我们的行动会因为缺失认知理性的参与而让情况变得更糟。这时候唯一重要的是觉察调整自己的状态,情乱理牵,想办法让自己走出惶恐区,重回稳态。当你做好接受事情最坏结果的打算,准备跟它大干一场的时候,恐慌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陷入恐慌区的人,根本原因是其注意力资源被现场的状况和自己的紧张情绪耗尽,以至于没有足够“内存”处理其他事情了。这都是缺乏相关经验和应对技巧所造成的。新手和专家之间的区别也是这个道理。做同样的工作、遇到同样的危险,初学者显得手忙脚乱,专家却可以从容自若。这个现象也可以用工作记忆空间的分配来解释,专家因为见多识广,而且训练有素,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交给潜意识自动完成。比如一些救援专家,他们有整套科学的救援方法和流程,有各种B计划,身体动作经过大量刻意练习,大部分行动都是自动化完成。因此,专家从容地把“内存”用来处理那些特别的、新鲜的事情,甚至有足够的注意力资源来创造性地发挥,完成高难度救援。而初学者就不一样了。任何一个子任务都要现想办法,都要占用“内存”,更要命的是,这些子任务常常要相互协同配合,导致初学者经常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认知心理学实验发现,在强大的压力下,专家的表现和初学者的表现差别并不大,换句话说,如果用枪管顶着专家的后背,同时让他做事也可能大失水准。可以解释为,如果外部压力非常大,无论是专家还是初学者都会把全部注意力用于应对外部压力上,而用于完成任务的“内存”就被挤占了。
要想在关键时刻做好事情,让自己不受恐惧心理的影响,功夫就要下在平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次我去电台录节目,离节目播出就差半小时,主持人李老师和我还堵在路上。我心里确实有些着急,毕竟多年的讲课经验,我一直是提前一小时就到培训现场。而李老师却劝说不用紧张,时间来得及。节目7点开始,我们踩着点匆忙到达演播厅,这时李老师说:“还有5分钟的广告时间,来来喝杯茶。这叫前一刻惊涛骇浪,后一刻气定神闲!”5分钟后,节目录制的很好,看不出一点紧张的样子,这就是多年积累、练习的结果。讲师在讲台上,每一刻的气定神闲,都是多年的厚积薄发。
我新推出一门线上训练营课程:《9天教学动能升级训练营》,欢迎您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