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春熙路不远,小潘租住的某小区被热络的市井生活气息笼罩。“苍蝇馆子”、茶铺,让小区对面一排看似破败的待拆小瓦房,焕发着生机。形形色色的人汇集于此,或大快朵颐,或喝茶聊天,或在一起斗地主、搓麻将、无论白天黑夜,总是一片人声鼎沸,这样的氛围也延伸到了小潘所租住的群租房内。
1.
这是一处120平方米左右房屋,一共挤进了26人,其中女生7人,男生19人。“我们这儿有很多人都在干销售,三班倒、两班倒、夜班,平时忙得跟陀螺似的。大家进进出出跟走马灯一样。”小潘说,到了秋天,这里会更冷清一些。暑假打工住进来的学生,单位包住和新公司离这儿太远的人,都走了——可以按照床位来出租,这里更像是一个驿站。
120平的空间按照“田”字来划分,门口在左下,女生宿舍在左上,右边两个“口”就是男生宿舍的范围,相互之间并不会打扰。每间房摆着四五张高低床,就像大学宿舍。房租300一个月,按天住的话,有的30元一天,如果有朋友在这里常住,就可以只要20元一天。
屋内房东的东西都是公用的,有冰箱、微波炉、洗衣机之类的电器。
宿管李姐是这间群租房的“掌柜”,由房东请来管理一切大小事务(但小潘怀疑她自己就是房东)。平时除了买菜、做饭,还负责打扫清洁。李姐和丈夫就住最小的一个卧室,也是高低床,随时在家,租户没有任何房间的钥匙,晚上统一锁门,门口还装有摄像头。
另外,李姐屋里还有私人储物柜,一人一个带锁的格子柜,可以将笔记本电脑登贵重物品存放其中。“得空的时候,我会和他们说会儿话,哪个人住哪里,做什么,我都了如指掌,避免一切三教九流混入。”住进来的每个人,李姐都会登记身份证,填写住址和手机号码并交付100元押金。
人多是群租房的特征,管理好人也就算管理好了这个群租房的大半。以洗澡为例,人多的时候由宿管李姐安排,女生洗完了男生才能用,不存在“抢”的问题,大家下班时间差距大,陆续回家,先回来的为了后面不堵车,就先洗了,所以后面基本没问题。
2.
住这里的每个人每天不是忙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小潘的邻床雪梅姐在王府井做导购,中江妹子丽丽在做奢侈品销售,房东李姐的女儿也生活在此……这间群租房给这群在这座城市打拼的人提供了相对便宜的生活空间,住这里的人都很节约,即便是工资比较高的,也会为了省钱而和工作地点相隔较远的丈夫分开租房住。两口子一个月的租房费用不超过800元。
对于人员流动性大,存在的安全隐忧,女生们大多表示不担心。“大家都是姊妹兄弟,相聚是缘分,我们都很珍惜。你看我的笔记本从来都搁床上,从1月住进来至今,我还没丢过东西。要是不放心自身财务,在宿管李姐那选个保险柜锁着就行。”因为有了李姐24小时的约束管理,这里没有像其他群租房那样常让邻居感到不满,有时候大家太热闹了,李姐还会去敲大家的门,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人多,产生的垃圾自然也多。为了保持房间整洁,李姐每天早上拖一次地,中午下午进来倒垃圾几次,租客的被褥床单,也由房东提供,当然也可以自带,这种灵活方便的生活方式对短期住宿的人来说非常方便,即来即住。
由于不是独栋住宿,这么多人挤在一套房子里,难免会产生许多噪音。为了让群租房一直经营下去,宿舍门上都安装了闭门器,避免开关门产生的噪音;桌椅也都是塑料制品,防止拖动过程中发出刺耳声响;这里还有门禁,住这里的人尽量不在深夜出入,就算真的有人晚归,人们也对他发出的声响不再敏感:“能住这里的人,都没那么轻的睡眠吧”。小潘说,住在这里的人都很“自觉”,不会嫌弃什么,如果真的嫌弃,也不会来住这里了。
李姐的管理卓见成效,即使是在炎热的7、8月份,卫生间、洗澡等设施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下,这里也没有发生过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加上房间结构没有变化,没有隔断间,这里的火灾隐患也更小。
总的来说,小潘觉得这里没什么好,但也不那么差,至少管理规范,干净整洁,比较像大学宿舍,只是住的人多一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群租房给需要的人提供了生存空间,减轻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经济负担,这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3.
小博是四川达州人,在南昌上大学,今年刚毕业,想回四川发展,到成都人生地不熟,还没找到工作,又不想再伸手向父母要钱,决定尽量压低租房预算,找便宜的房子先住着,以后再慢慢换。
在网上大概看了一下,小博发现了很多与人合租的单间,便宜、干净、采光好,即使面积小一点也能接受。但实际情况和网上却大相径庭。
网上看到的那些干净、漂亮又便宜的房源基本没有,房东会跟他说“那个房子昨天刚租出去了”。实际情况是,虚假房源,并不存在又好又便宜的房子。
还有一个更普遍的情况,网上挂出的套三、套四,几乎最后全都变成了有隔断的套五、套六,甚至套七。一个客厅可以做成两个卧室,甚至阳台都可以做成卧室。整个房子除了黑暗狭长的走廊、厨房、厕所以外,没有公共区域。
二房东们从一手房东那里低价把房子整租下来,经过改造后再进行转租。但由于隔断几乎都是廉价板材,这样的房子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
房东们表示,每月会提供2-4次免费卫生打扫。但这些话同样充满水分,小博看到的真实情况是厨房至少有一厘米厚的油烟;木地板上厚厚一层,走路还粘脚;厕所充斥着刺鼻的异味。房东的回答是“我们只打扫垃圾,不负责清理油烟。”
即便一天下来,没有一套房子是自己满意的,但小博还是只能从里面勉强选了一间暂时住下。
这套房子原本是三室一厅,经过房东隔断改造后,成了六居室。小博租了其中一间中等面积的房间,租金是每月600,再加150元的水、电、气、物业、宽带费。六间房住了8个人,两对情侣,四个单身。大家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房间除了狭长的走廊没有任何公共区域,每个人回家后径直回屋,卧室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谁也见不着谁。
人们最熟悉的是彼此的脚步声、喘息声。
租客里,有上夜班的,有上白班的,在完全没有隔音的隔断间里,小博感觉一天24小时都有人出去、回来。开门、关门。甚至有人上厕所,小博也能听见。还有老鼠肆无忌惮到处乱窜,蟑螂窸窸窣窣,以及夜晚的不可描述。
小博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最后想到还在读大三、马上放暑假的女朋友,未来两个月要住在这样的环境,听别人不可描述的声音,或者别人可能会听到他们不可描述的声音,终于下定决心搬走了。
但无论离开的小博有多少,依然不断有更多的小博住进这样的房子。
对于已经在社会上打拼了一段时间的小潘们来说,住群租房,只是达到一些目标的必要过程,因此他们能坚定而心无旁骛地在那样的环境生活。而对刚毕业的小博们来说,多数人还年轻,正是心襟摇摆的年纪,这样的环境或许就太过“艰苦”。但无论如何,他们走在成都的大街上,都和你我并无不同,或许,他或者她,还是你的同事,或者上司,谁知道呢?!
注:出于大家都理解的原因,我们隐去了文中人物的真实姓名,并且没有采用任何一张图片。
推
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