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我与经典对话”第七场读书会在新二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超越孤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一书展开,由刘茜老师领读,孟令蕙、卞中明、章雪晴、常依宁、苍海心、任吴炯同学进行分享,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孟令蕙同学对 “互联网革命”进行 分享。回顾互联网发展历程,从初期偶然出现到 90 年代因网景导航者浏览器等发展,以及美国政府支持与管制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促使其快速扩散。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网络化个人主义,其设计塑造了自身可使用性及人们行为,技术精英等群体塑造了网络精神特质,互联网演变由用户创新推动,互联网与移动革命融合推动社会发展趋势。
卞中明同学分享第五章 “网络化的关系”。探讨关于互联网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带来关系衰落,另一种认为促进更多关系连结,作者提出互联网使人们拥有大量协作网络,社区性质改变但未被摧毁。互联网和移动革命对关系和社区影响方面,虽有人担心会减少面对面接触,但重要关系数量实际在增长,信息技术有助于关系建立。
章雪晴同学分享了第六章内容,聚焦家庭领域分析三重革命对个人和社会网络关系影响。围绕网络化的家庭、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展开,使家庭关系变得广泛、松散和多元化,形成网络化个人主义,改变家庭定义、连接方式和变化趋势,推动家庭向网络化转化。最后结合中国式家庭关系,提及青年断亲现象及其原因和影响,强调多方合力应对数字化生存状态下家庭社会关系的结构性重塑。
常依宁同学分享第八章内容,从自身作为网络化创作者的共鸣出发,以案例描述网络化创作者特征以及创作者的合作及对社会和公共话题的影响。此外,还介绍了社交媒体中的新创作形式,并从个人表达、学习机会、合作空间、与社区联系、赋权、为未来奠基等六个方面说明网络化创作的收益,使创作者从业余走向专业。
苍海心同学讲解第九章 “网络化的个人信息”。三重革命(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革命)带来多方面影响;信息多元混杂,信息主体和渠道多元化,带来信息污染;信息获取更便利但易产生误导;新反馈形式增强互动性,但也导致虚假新闻泛滥。最后提出当下三重革命演变为数字基底,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各方面产生复杂影响,数字基底成为现实的趋势。
任吴炯同学梳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内容,探讨网络化个人未来发展。网络发展使人们聚焦网络经历增多,虽担心影响人际面对面关系,但实际会加强扩展这些关系。他还探讨了网络化个人主义未来,网络化个体将与智能化物品连接,个人主义更突出,网络因技术变革加强,未来发展有相关要求,并以大模型为例,探讨其对网络化个人发展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刘茜老师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她认为,当下是适合研究新媒体问题的好时机,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生活主流现象,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可上升为研究问题,鼓励大家从自身兴趣出发,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验做毕业论文研究创作。
至此,第七场“我与经典对话”读书会圆满落下帷幕,各发言人见解独到的分享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展现了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入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