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今天是春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
贴春联、祭先祖、逛庙会、舞龙舞狮……
顶流网红世子团(左)和雨花少娘(右)
福建游神,
是闽、粤地区“最顶流”的春节民俗活动之一,
2024年爆火出圈后,
今年的人气依旧不减。
规模盛大的“五福大帝巡游”,
现场极尽热闹,
几位引起热议的“世子”,也在队伍里。
办一次游神,常需花费上百万,
当地每家每户一起凑,
父辈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工作中的徐鲤
复原过程中,每一道菜都需要不厌其烦地实验
80后女生徐鲤用十余年时间,
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35道元朝菜式。
她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广州人,
学美术史出身,喜爱古籍,
2010年阅读宋人笔记时,
看到了大量独具一格的菜名,
便想试试在家中复原古籍中的美食招待朋友,
并把复刻细节、考据的风物历史编撰成书。
在预制菜和外卖全面攻占味蕾的今天,
徐鲤从“吃”中为我们描绘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和古人生活情趣的非凡魅力。
图片来源: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
服饰史学者陈诗宇,
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和复原的超20年。
曾担任《清平乐》《国家宝藏》的历史服饰指导,
也是最早一批普及中华服饰文化的“大V”,
福建游神有多震撼?两米多高的各路“神明”从人群中穿行而过,锣鼓喧天、声势浩大。2025年的游神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预计将有数百万游客涌入。
近两年,福建游神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爆火“顶流”,被誉为“一场人与神明的狂欢”。一条来到福州厚福乡,参与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五福大帝巡游”,现场极尽热闹,几位引起热议的“世子”,也在队伍里。
办一次游神,常需花费上百万,当地每家每户一起凑,父辈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不同年龄段的人乐此不彼地参与其中,形成一个乡土的认同。
00后民俗摄影师俊斌。祠堂里供奉着“主神”英烈王和五福大帝,以及祂们部下的神将
早上八点多,涌入福建厚福乡的车流已经开始稠密起来,这是今年规模最大的游神活动之一。
厚福的各村镇都备下了肉燕、杠面、鱼丸等当地小吃,所有人免费畅享。早餐店里的本地阿姨热情地告诉我们:不要担心饿,今天一整天,随处都有吃的。
02年出生的俊斌来接我们,他前一天睡得很晚。他所在的游神团队里十几个人,都是00后,甚至05后、10后,“多数还是要从外地回来,江苏、广西……反正是全国各地。”前一天他们忙着做游神的各种准备,又在兴奋的情绪里,在祠堂门口聊到深夜。
五福大帝
当天的“主神”是五福大帝,网上流传较广的神将许多都是祂的部下。这些神将的“像”又叫“塔骨”,造塔骨是传统手艺,造价不菲,贵些的几万元、甚至小几十万。
马夫(左)与马元帅(右)的塔骨,据统计整个厚福乡有200多尊塔骨。造塔骨也是一件需要庄重对待的大事——需要先去主神面前问杯,征求主神的同意。如果主神表示赞同,才能去找相应的厂家和工匠
早上八点多,神将塔骨们就从各村镇出发,护送大帝在厚福“巡游”。巡游所到之处极尽热闹拥挤,有游客,也有为了游神活动倾巢而出的当地人。
夜间的活动到达高潮
到了晚上,游神活动来到一个高潮。几乎每个神将头上都戴着闪闪发光的顶灯,效果非常炫目。给神将开道的年轻人们举着火炬、大声喊着“威武——好——”一类的口号,声音震天。一路上鞭炮烟花不断。
不同神将的性格不同,比如“马夫”会用鞭子作势抽打挡住道路的游客(据说被打到的人会发财,所以不会有人生气),马夫也喜欢和“童子”打闹。当然,今年最大的游神网红“世子团”也在队伍里。
这场盛会持续了接近一整个昼夜,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四点多,大帝才被送回祠堂“休息”。
参与挺塔骨的,许多是00后年轻人
挺神将的人群中,多是像俊斌一样的00后。
他从初中开始帮忙挺神将,后来慢慢和几个对传统民俗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组成了自己的团队。这些朋友平时很多都在外地求学、打工,但过年一定会从各地回家,共同参与新年的游神,也是他们难得相聚的时刻。
俊斌之前在江苏打工,去年正式回到了家乡。他更适应家乡的生活,也因为对民俗传统的兴趣,开始摄影,“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拍下来让大家看到”。
七爷和八爷
游神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带我们去到众神们“休息”的祠堂。这个内向的年轻人讲起诸神的来历、名号如数家珍,“这是黑猴大将、这是白兔大神、这是七爷、这是八爷……”几乎每个神将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说。
比如七爷八爷,相传是一对情同手足的好友,一场大雨中,八爷信守承诺等待七爷,不幸溺死在水中,七爷后来也自缢而亡。
这对兄弟虽然乍看之下形貌有点吓人,但却是信义的象征。也是在当地人心中地位很高的神将。
俊斌和团队的小伙伴们给塔骨穿衣服
游神结束后,俊斌有点怅然若失。“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他又带我们去看平时放置塔骨的房间。房间窄小,他们平时也会来这里做一些塔骨的日常维护。
“进来就不能乱说话,(对塔骨)要轻拿轻放。”福建人说“敬神如神在”,他们对塔骨也是这样的态度。
游神在今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是本地人的态度似乎相对佛系得多。有人戏称,“泼天的富贵,但福州也懒得去接。”比起旅游业、流量经济这些,福建当地人似乎更在意游神,以及相应的文化传统本身。
“我们形成一套有秩序的共同体,共同体的人分布在老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我们通过游神来不断确认我们对于乡土的认同……我想,明年不管有没有这么多媒体的报道,游神也一样会办,可能比今年还要热闹。”
以下是徐鲤的自述:
从2011年起,我开始着手在家中复原古籍中的美食。先复刻“宋宴”,我希望从“宋朝人吃什么,怎么吃”入手,通过舌尖去接触那个遥远的朝代。
我是广州人,我挺爱好吃的。在广州,木棉花掉下来,家家户户都会去捡来煲汤。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长大,她做饭很好吃,我还记得有一天中午她去竹林里面挖了一个笋,回来就把它切成片,浇了一些辣酱油在上面,然后蒸了一下,至今还想念那股鲜香。
《宋宴》从筹备到最终出版用了7年时间
梅花汤饼、瓜齑、莲房鱼包
五香糕、蜜煎樱桃
大学毕业后,我就很喜欢看古籍和传统文化这一类的书。2010年左右,我看了一些像《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的宋人笔记,里面有海量的关于饮食的名字,但它没有做法,我就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将这些食物如法烹制出来。
那会儿我和爱人刚搬家,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聚餐,我就想,要不我们就试一下在家里做这些菜去招待朋友。
宋画中的鳜鱼
鯚鱼假蛤蜊
我们当时复刻的第一道菜叫鯚鱼假蛤蜊,是宋高宗赵构去他的宠臣“清河郡王”张俊的府上饮宴时的一道下酒菜,做法收录于《事林广记》。
我们买了一条鳜鱼,先把那条鱼切成小片,再用当时江南比较常用的葱、胡椒、盐和料酒去腌渍码味,最后再用虾汤把它给汆一下。
鱼片在汤里一焯,它是有点卷的,远看就很像一盘蛤蜊肉。我当时就很震惊,原来它真的可以做出来,而且挺好吃的。我们就决定,继续做下去。
玉蝉羹
做《宋宴》的时候,我完全没有经验,经常边做边推翻。最大的难点主要是当时的食谱写得不是很清楚,两三句话就把整个过程给写完了,用的料也一笔带过。这个时候,就需要我去解读和脑补。
比如玉蝉羹这道菜,一开始就因为食谱里面有一个“打”字,我们没理解,所以做错了。原文里说“将鱼片点粉,打开如纸薄”,什么是“打开”,我参考了很多文章,有学者说是把鱼片张开,但鱼片张开也不像玉蝉,对不对?
后来我看了一个纪录片,发现浙江那边有一种面食叫“敲鱼面”,他们会把海鱼捣成肉泥,然后撒上番薯淀粉,再把鱼饼捶打成一张薄薄的片,于是我们也敲打鱼片,薄得就像知了透明的翅膀。我一下就理解了它为什么叫玉蝉羹。
一道菜要几遍,十几遍地做。第一遍是比较简单的复刻,确定这个东西能不能成型,好不好吃,后面就会改它的调味、造型,用量勺去量化每一步的用料,还要寻找与之相关的史料来进行编写,所以《宋宴》2011年开始准备,2016年才完成。
元代的《同胞一气图》,孩子们一边围炉烤火,一边吃着烤包子
我在写《宋宴》的时候,元代的、明代的、清代的饮食资料我全都看了一遍,2018年,我就开始筹备《元宴》,到交稿大概用了4年。
元朝留下来的饮食资料太少了,而且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就是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北方饮食,另一个就是江浙的南方饮食。所以我们在类目上就分了南席和北宴。
正式复刻成功的有35道菜,有下酒的冷盘、羹汤、热荤菜、点心、饮料、甜点。北方那边记载比较多的菜是羊肉类的,羊肉饼儿、炸的羊肉肠、羊汤面片、羊肉汤粥、羊肉馅的角儿和酿茄子等等;江南关于海产的很多,像螃蟹、蛤蜊、鲜虾、鲍鱼。
青虾卷爨
南席我推荐的菜是青虾卷爨(cuan),这道菜是出在元代文人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
青虾卷爨是用虾来做的一道羹汤。先把虾剥壳,再把它的虾身划成花刀,虾壳是不丢的,因为要用虾壳熬汤,熬出来是很鲜的。这个时候,再用很鲜的虾壳汤去把虾肉汆一下,虾再受热的时候,一下子就卷起来了。这道菜一点料都没有浪费,真的很巧。
羊皮面
羊皮面是特别有意思的一道北方菜。它是用一张羊皮做的,羊皮煮熟后,要把它切得像面条一样,然后再在汤里放一些羊杂,所以就成了一碗假装是面条的“面”。
这道菜记录在《饮膳正要》的宫廷食谱里,是非常另类的。因为在元朝,北方人是很少吃羊皮的,大家的保暖设施不是特别好,所以他们一般都会留着羊皮做保暖的衣物,只有南方流行吃羊皮。
用蒜香酸奶酱制作的秃秃麻食
比较特别的是元朝记载的一些外国菜。蒙古人在东征西战中接触了亚洲中西部的饮食文化,并且伴随着大量外国人来华传教、经商、进入官场,他们的饮食就和本土食物之间发生了交融。
比如中西亚的蒜香酸奶酱,在元朝的食谱里就记载了很多次,当时叫做“蒜酪”,蘸羊肉吃,它真的是很消腻的。再比如伊朗甜面圈,土耳其的哈尔瓦糕,就记载在当时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
徐鲤经常光顾古籍书店、旧书屋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侦探,直到现在我都喜欢看悬疑片、凶杀案。我喜欢去研究,去发现一些很细节的东西。
我大学读的是美术史专业,算是经过了基础的学术训练,怎么去寻找资料、分析资料,怎么去勘错等等。所以我在检索资料这方面简直是无所不及,有时候,我花了几个小时就为了找到一句话的出处。
大学毕业以后,我从广州来到上海。我妈从来不会强迫我,她说“你要去干嘛就去做吧,只要不后悔”,所以我从来没有那种很急迫的“我要去找一份工作”,可以说,我几乎没有上过班。
徐鲤过往的插画作品
我做过很长时间的自由职业,主要是给杂志文章做插画,也给犯罪嫌疑人画过肖像,我还做过一些手工,做过玩偶。
我是一个特别宅的人,就喜欢一天到晚对着电脑工作。现在写书这个工作,真的是比较适合我的。
我是一个工作狂,一般早上7点起床,8点多开始工作,到下午6点,接完小孩,等孩子睡了有精力就继续工作。因为我也没有别的爱好,我不爱玩,也不喜欢买,物欲很低。
十多年来,徐鲤见证了菜市场的变化
一开始写《宋宴》的时候,我孩子刚出生不久,等他睡着了我才能工作。我就熬夜就不停地熬夜,赶稿的时候,我可以连续工作28个小时,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
目前,我正在写《明宴》,估计可能2025年会完成。以下是陈诗宇的自述:
古代的时尚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我们现在的时装款式,其实在历史上经常出现,甚至出现得很早。
比如说战国时期,当时最流行的一个服装叫深衣,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把我们的身体深深地包裹起来,所以叫深衣,其实就类似现在的连衣长裙。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N13 凤龙相蟠纹绣单衣
在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就出土了一批深衣款式的服装,我们对它进行了复原,这批服饰也可以说是中国锦绣的开端。
这种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款式,展现出来战国时期的庄重大气,也代表了中国早期服饰审美的一个特征,影响了后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历史上相对正式的着装都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武周 对鸟纹锦半袖红裙
服饰参考:唐 舞乐屏风图
经过魏晋南北朝,唐代的服饰是多民族和融合的结果,不仅搭配上更多样了,还会采用相对浓烈大胆的色彩和纹样,能够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审美变化。
现在女性出门,有时会披一件西装外套,作为搭配单品,这个在唐代其实也是非常时尚的搭配。我们还在唐代的陶俑、壁画当中看到了类似现在的吊带裙,因为唐朝裙子穿得很高,胸上的裙子容易下滑,就会有肩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