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人格面具的背后,藏着真实的自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妈妈,我能活下去吗?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3-20 12:09

正文




上幼儿园哭太久、长时间不适应,

长大后失恋、遭遇挫折承受不住,

仅仅是因为

回溯童年

看不到妈妈时

担心妈妈就从此消失不见


而所谓“早恋”

其实只是想找到一个

在他面前自己最重要、最被接纳的人


儿时的安全感

是如何在冥冥中

影响你一生的?


人的最初安全感的建立,是和自己婴幼儿时期、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让我从“我能活下去吗?”“我能做我自己吗?”和“我够好吗?”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来慢慢讲给你听。




0-90天

我能活下去吗?

one


婴儿从舒适的子宫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以前通过脐带输送的丰富营养现在完全中断,羊水中的自由自在被一种铅一样沉重的感觉代替。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剧烈的,比我们成人生活中的任何困境和挑战都更加剧烈。


想想我们的“小可怜”:


他想喝水,但自己不能拿,想吃饭不知道饭在哪里;

他头都不能抬一下,甚至连笑也不会;

他不好看,五官不突出,头发只有几根,头大脚小身子短;

他不能表达自己,也不能听懂别人;他

不能向别人示好,不能满足别人任何需要,而自己的需要却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

……


如果没有人管他,他将毫无疑问的死去。


会有人能“受得了他”,能毫不厌烦的悉心照料他以便帮他活下去吗?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初,就是伴随着这样的焦虑、惶恐和疑问度过的。


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活下去,从 生理营养 心理营养 两个方面获得满足以便活下去。


生理营养即“各种生理需要的满足”,不需多言。而心理营养则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其一, 被无条件的接纳 ;其二, 被看成最重要的 ,至少在这九十天里。


正常来讲,这些是不成问题的。


孩子们在盼望中出生,一个大家庭都会围着小宝宝转,而作为“主角”的妈妈则会像热恋中的男女那样自然的分泌苯体胺,看着自己的骨肉怎么爱也不够,逢人显摆小宝宝的照片,尽管在别人眼里新生儿一点也不好看。


当然,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乳汁。不同时段的乳汁营养成分不一样,完全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相匹配。


但是,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境况,生活并不总是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母亲是否能够尽职。


其一 ,孩子降生时,年轻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摆脱生活的压力,在物质收入和社会认可方面都处于挣扎奋斗期。而孩子占用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引发冲突。


其二 ,年轻的父母大约在结婚后一两年内生下宝宝。一两年的时间常常不足以让夫妻有比较好的融合,学会彼此相处。夫妻关系的不通顺,会大大影响母亲的情绪。


其三 ,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是一个角色突变,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对这样的转变有所准备和受过训练,如果母亲在自己原来家庭中成长得很好,母亲为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就更能适应和胜任这些角色,如果不是,那么就会面临困难。


其四 ,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不是人真正的心理成熟的年龄,在个性和能力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步。


总之,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母亲苯体胺的分泌。苯体胺分泌不足,会 导致母亲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不够,只是从理性的责任感来照料小孩。


如果只是出于责任而非享受做母亲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非常 煎熬 的,就像婚姻退化为责任一样让人感觉负担。母亲在压力和负面情绪中做母亲,常常 心力交瘁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个方面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出现问题。

如:占有欲强,爱妒嫉,长大后就会特别“粘人”。

幼儿园、小学粘老师,中学谈恋爱。

总之,会不断寻觅,找到一个在他面前自己最重要、最被接纳的人。

所以,生小孩一定要准备好,物质上有一定基础,情感心理上也准备好,比如没有性别偏好、夫妻关系稳定亲密等。



90天-36个月

我能做我自己吗?

two




这个时期,总体来讲,孩子开始学习分离和独立,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时段较长,我们还可以细分一下。


▶️ 4-10个月


孩子比以前已经长大了很多,已经可以笑了,这是一个 分水岭, 孩子的自我意识从此开始萌芽。


另外,孩子开始学会一些自我安抚的方法,如吃手,或者迷恋一些替代物,如毛巾、柔软有毛的玩具等。


孩子已经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完全需要母亲”了。


这个时候考验的是: 母亲自己有没有安全感,是否能够忍受孩子不再完全需要自己。


如果母亲安全感不足,就会把“放手”看作“失去”,从而给孩子过多的照料和关注,以求孩子像以前一样完全需要自己。


故而妨碍了孩子“分离”和“独立”。


▶️ 10-16个月


这时候,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均有突破性发展了,慢慢学会了走路,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孩子开始更多的交替 尝试亲密与分离。


常见的表现是:一会儿跑到你身边让你抱,一会儿又跑到旁边自己玩。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要我们抱我们就抱,孩子想自己玩就让他自己玩。


不好的做法是。跟着自己的情绪走,高兴时想抱孩子不管他想不想拉过来就抱,不高兴时不想抱孩子,孩子要抱也不给。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主动性。


父母想抱的时候可以去抱,但如果孩子不想,就要把孩子马上放下,让他自己玩。


正常情况下,经过多次的交替尝试亲密和分离, 孩子建立了初步的安全感,不会那么粘人,也不会排斥别人抱他。


▶️ 16-24个月


这时候,孩子开始尝试更多的分离和亲近,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有时候 显得不是那么好理解。


比如你帮他穿衣服。


你穿好了,他脱下来要自己穿;

可是自己又不太会穿,穿不上就急切地要你帮;

你去帮他,帮多了,他又不耐烦、生气

……


其实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


他迫切的想要“自己尝试”。

当他不会不能的时候,又迫切的想要你的帮助和支持。

但是,他又不允许你过多地参与。因为那样,他会感到你干涉和妨碍了他的自主尝试。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 跟着孩子的需要走。


他要自己做,就让他自己做,他没主动要我们帮助,我们就不参与,无论他做成什么样;

但他要帮助,我们就马上去帮;

而若他觉得够了,我们就停手,再让他自己做。


不要在意一时一事的结果,而要重视这个过程。


▶️ 24-36个月


这时期需要格外提醒的就是, 不要放大威胁。


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过分保护。


比较好的做法是: 让孩子适当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


举个例子,热水,可以在饮水机上烫一小下;再如电,可以创造一个条件,让孩子触摸不危险、但有足以让孩子不舒服的电流。


孩子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活动应该被保证, 遇到危险因素,也正好是孩子了解危险、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总之,从会笑到现在,孩子都会更多的尝试分离和独立。


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


他想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能来帮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


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


看不到妈妈时,不担心失去妈妈,妈妈不在身边,妈妈的爱还在心里,这样的孩子就不会有分离焦虑。

上幼儿园不会哭太久、长时间不适应,长大后失恋、亲人去世、遭遇挫折都不会承受不住。


对孩子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就是 父母之间的关系。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父母之间偶尔的不快,相当于世界局部冲突;

父母之间的冷漠和敌对,如同德国竖起柏林墙;

父母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拳脚相加,就是世界大战。


而且,因为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孩子经常把父母间的冲突归因于 自己不好、不乖 从而产生 很大的不安和负疚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有一个美好的婚姻。


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在孩子三岁之前,母亲对孩子比父亲重要的多。 而母亲作为女性,是非常在意亲密关系的。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母亲即便在事业上很成功,也会有很大的失落、空虚和不安。这种状态下做母亲,常不由得陷入两难。


如果孩子很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得很好,那么母亲会因为孩子不怎么需要他而陷入失落。因为“不被需要”,就仿佛自己“不重要”,就仿佛孩子和自己“不够亲密”。

相反,假如孩子不能独立,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好,母亲又会很失望。她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如果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她也就无从成为一个“好妈妈”。


当女性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好妻子”的时候,常常强烈的想成为一个“好妈妈”。


只有她本人的 安全感和价值感足 时,只有当她 不必再去怀疑自己是不是够好 时,她才 不需用通过成为“好妻子”或者“好妈妈”来证明自己好。


倘若不能够有一个幸福的婚姻,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友好的离婚。


为了孩子而维持一个不够好的婚姻关系,远不如和平、友善的分开。


最差的情况是,父母离婚后彼此记恨,又用孩子作为砝码或者工具来伤害对方,比如:禁止对方探视、指责孩子挂念对方。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安全感就极难建立,长大后婚姻也很难幸福,生下的子女很容易精神抑郁。


幸福的家庭会遗传,不幸的家庭也会遗传。遗传的就是,命运的轮回剧本。



4-5岁

我够好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