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萧秋水
有书有剑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这是一位知识管理研究者,分享学习方法、成长工具,也分享摄影、电影、阅读、运动等生活美学相关内容,在这里,你也许会看到不同的人生样本、多样化的生活可能。
51好读  ›  专栏  ›  萧秋水

想知识变现,你先得解决好这3个问题啊!

萧秋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5-25 11:52

正文



1



经常有人来向我咨询,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不少人普遍很自信。觉得自己的内容好,很努力,但为什么就是没办法知识变现?大概是因为自己不会推广吧?酒好也怕巷子深啊。


秋叶老师对一位想做培训的人说:

你出去多和几家培训公司的人谈谈,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


人最怕的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市场不见得这样认为。

内容好,自己优秀,有可能是错觉。


比如开一个班,报了50个人,其中有10个人表现很积极,这算是不错了,但是,这并不能说“很不错”,也不能说,另外的40个人如果全部听完课程就会有好评,问题在于,他们为什么不听完?有哪些办法可以激励他们听完?


我观察过BM搞的训练营,完成率都非常高,是老师讲得好?有一定因素,但不是全部,还有无微不至的运营,这都是水磨功夫,一般人不愿意付出那么多的精力。


打磨不好产品甚至都不是大忌,大忌是“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自己的路线都不清晰,资历浅,又如何服众呢?

做情感咨询的,自己的情感都处理得一塌糊涂,还出来讲课,那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吗?


有些东西是可以速成,比如工具类,但是有些并不是如此,比如经验,这得缓慢积累,我现在接一个在行咨询,诊断速度越来越快,就是因为前面已经有过很多的案例,还有20多年的职场积累,以及从未间断的学习,还有众多高参,我有困惑的,可以咨询他们,尤其是有行业特性的。


曾经有人向我反馈一位讲师,说ta根本没有经验,做咨询都是照本宣科,华丽的包装可能会引人上门,但是在过程中会原形毕露。

有些人会说我输出了多少原创模型,多少文章,对不起,如果没人看,这就不是成果。


有办法解吗?

当然有。


踏踏实实地钻研,做人谦逊一点没错,打铁还须自身硬,你做哪个领域,先看看自己身上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你得真正有料,不要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就出山了,然后说自己怀才不遇,不要总觉得一切都是因为推广不行,先练好内功再谈推广。


推广也是要锻炼的,不能怕苦怕累。懂推广,就可以从推广倒推来打磨产品,在产品中就增加推广因素。


求助外援也可以,不过得舍得分钱。




2




很多人成名了,架子就大了,动手能力就弱了,就脱离一线了。


这也是大忌。


秋叶老师,从上周一开始,坚持每天晚上刷2~4个群,为“秋叶PPT”头条号增粉。


整整坚持了10天,每天都累得够呛,从7010个粉,终于破万。


一个小目标终于达成。


秋叶为什么要这样辛苦?为什么要粉丝破万?是因为,这样的话,头条号“粉丝可见”功能会打开,阅读量高,文章容易得到保护,这对秋叶PPT团队很重要。


很多人以为“秋叶PPT”自带流量,做很多事情很容易。不如说他们愿意一个个去做去拼,定的目标一定要完成。


秋叶和我,做起事来,都是如果达不到上的,不脱层皮是不收兵的,还好天道酬勤,我们确定自己可以做到。


如果你愿意见证秋叶PPT的头条号成果,欢迎你们在今日头条APP里搜“秋叶PPT”,关注他们。如果你还不了解为什么秋叶团队对头条号如此重视,你可以阅读《[知识IP大本营]今日头条爆款写作训练营第二期报名》里的说明。


我自己一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豆瓣、喜马拉雅知识管理课程、在行、分答、饭团……再加上顾问、线下培训等,也没觉得多吃力,之所以能够敏锐地把握各类机会,和始终愿意努手是有很大关系的。


饭团虽然有嘉宾团和助手团,但初期大家都还没怎么出手,主要是我一个人,加上阿布的每日图文,我就是要挑战一下看看自己的运营能力,现在一个人做到将近500人,也没觉得多辛苦——累和辛苦不是一回事,累是肯定的。


截止到现在,幸福生活家已经接近480人,过了500人,就涨价到30元1个月,268元1年,将会成为千余饭团中最贵的以及增速最快的。

再过500人,还会涨的,原因很简单,内容更丰富,势能更强。




经常有人让我帮忙出主意,说这个活动怎么办那个课程怎么开,其实,最应该问的,是目标用户,永远不要脱离用户,永远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永远都不要让自己没有动手能力。

不要一味追求格局,格局不是凭空而来。


想玩转互联网,你就缺少不了动手能力


有人想知识变现,却根本不了解有多少平台适合自己,在行、分答、饭团、喜马拉雅、得到、小鹅通、十点课堂……都不去研究,就等着别人给自己现成答案,这怎么可能呢?这甚至不是付费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就算花钱,也得看扶不扶得起。


我写《友金所,你可以这样玩》,有人说:广告!

看了这样的评论真是可惜,有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和赚大钱是绝缘了,因为友金所的首投也罢、随手网的记账也罢,其实都是锻炼动手能力。

一般人只知道,这个馒头好吃,看这样子,也挺好做。

如果是自己做一下,从和面开始,到出笼,就会明白,想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

多练手,多拆解,就会保持住鲜活的神经和快速的手力。我以前在银行信贷部门工作的时候,经常在外面吃饭,其中一个乐趣就是,看到上桌的菜,就思考是怎么做的,然后回家告诉我妈妈,让她做给我们吃,那时候我还是惯会纸上谈兵的王语嫣,光说不做,现在已经是自己动手试,而且是各种试,试的范围,不只是互联网,早晨还用铁锅煮了百合糖水吃,因为这样比较快,但同时又不象养生壶一样让百合粉化。




3



打磨好产品、动手能力强,就够了吗?

还不够。

得有人脉相帮。

大家合伙赚钱。


IP营为什么势能大?为什么花三千块钱进IP营是值得的?因为这里汇聚了高手,稍一点拨,就可以免进很多坑、免走很多弯路。(这个不算广告,因为三期反正已经满了。)


事实上,一个人在IP营里投入的,往往不只是三千元,因为在行约见高手,是另外付费的,但是懂得花钱的人,才会懂得赚钱。


很多人不懂得积累人脉,平常的时候眼高于顶,老子天下第一,把人都得罪完了,或者是拉不上交情,关键时刻就都用不上。

自己有实力,又谦逊,这样的人最受欢迎,狂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有实力垫底,别人觉得你牛,还是会帮衬。但是没礼貌就是大忌,比如有些人经常把我的名字写错,还来找我帮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是“香菇,然后拒绝。”


回归到我们IP营、BM、幸福生活家饭团等,其实都是社群,如果单线联系不上大牛,参加有大牛在的社群是较好的途径。


即使没有大牛,一个好社群,也会加快一个人的进步速度。


为什么?


社群这个词,这两年间突然热起来,其实,这不是一个新名词,只不过,它以前可能用别的名词存在,比如论坛、社区、部落等。

我从1998年开始上网,就同时开始了社群生涯,可以这么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和社群是分不开的。恋爱结婚、工作,全是社群搞定。


在知识管理中,有一个专业名词,“CoP”(Community of Practice),意思是“实践社区”或“实践社群”,说的就是团体学习胜于个体学习。


“实践社区”这个词是由瑞士人温格(Etienne Wenger)首创、并被其定义为:

“关注某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都怀有热情的一群人,他们通过持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增加自己在此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温格认为,学习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人们在群体中能最为有效地学习。这里所谓的“实践”,就是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及与专家和同侪的互动。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你在单位,如果身边都是上进的人,你也更容易取得成果,而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人浮于事,你热爱学习他们还不断讽刺你,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

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他们的进取心往往也会影响到自己。


网络社群的好处,就是突破地域,使人的交往圈不再局限于周边。记得当年我学习英语的时候,还在曲阜,也找不到英语角什么的,于是我就去网上寻找英语社区和聊天室,直接和老外交流,那段时间倒真是进步神速。


很多人习惯了微信群,初进饭团会觉得不习惯,其实从交流角度,饭团更好。在饭团里,由团长和嘉宾进行主导,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提问和评论参与。反正在幸福生活pp有里,团员可以获得很多新知、与他人自由交流,围绕着幸福的千姿百态,都可以接触到,这对于自我来说,会是一种触发。

当然,有些人喜欢发言,有些人喜欢潜水,这是个人习惯,说来也无可厚非,不过,终究参与感强的人会有更大收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没发言,也不怎么关心社群内的新消息,就会觉得,饭团服务号的提醒是种打扰。

如果你有发言,关心新消息,看到提醒,就会很开心,因为这是你所等待的。


饭团会有多种形式的活动,原则上来说,总有一款适合你。

饭团里也会有很多很多的人,总有可能找到同频者。


当然了,除了线上,还有线下也是不可忽略。为什么我经常鼓励身边的小伙伴去参加海峰老师的DISC一日商学院和双证班,是因为,这些线下课程本身就是很好的链接机会,比如F50,又是一帮大V群集深圳金蝶软件园,我现在只希望王阳忘了我,我就不用去遵义跑半马了,这样可以轻松地去现场当拍照背景……(忘了我吧忘了我吧……)


5月23日晚上我们的大V聚会,有来自香港、珠海、广州、北京的大V参与,行业领域也是多种多样,就因为当晚的交流,我立刻有了新的想法,昨天已经在实施了,成果到时候会发布到这里来。


听不懂“睡后收入”、“开森”、“尽然”这些名词的人,说起来也没什么,毕竟大家是两个世界的人,不过最好还是持好奇开放心理,探究一下这是怎么回事,而不是一味指出错别字。这也还是小事,在微信聊天时经常“呵呵”的人,自己以为是热情,别人听着冒冷气,这可就得学习一下网络时代的新礼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