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如何与患「情绪障碍」的父母相处 ·  昨天  
胡慎之  ·  你的内心深处,有什么未解开的心结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不懂,怎么有人这么「喜欢」工作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失望性情感隔离(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不亲?)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3 10:56

正文

我发现,很多心理咨询来访者都诉说着一个共同的心理体验:
为什么明明父母双全,自己却活成了心理上的“孤儿”?
比如:
独自在外很久,很少和父母联系,也没什么情感上的牵挂。
在家的时候也很不自在,很少聊天谈心,也没什么亲密的举动,都是各干各的。
逢年过节别人都赶着回家,自己对“家”却毫无感觉。
有时看到别人一家团圆的温馨场景,会反思说,是不是自己太冷血了?
但又没有任何动力去改变,仿佛和父母之间总是隔着一层什么。
其实在心理学上, 这种隔离机制叫“失望性情感隔离”——
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多次情感上的失望和伤害后,潜意识里自动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模式。
通过将自己的情感与他人隔离开来,避免再次受到类似的伤害,就好像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pexels-jeswin-1280162 (1)

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心理上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好”,往往以一种责备和自我牺牲式的口吻说出来,让孩子觉得自己得到这份爱,是充满负罪感的。
比如: “我这么辛苦工作供你上学,你怎么能不好好读书?你对得起我吗?”
有的父母之间关系恶劣,把孩子作为各自的“情绪垃圾桶”,让孩子背负了太多原本不该自己负担的“情绪之苦”。
还有的父母从小不断打压和否定孩子,导致孩子内心累积的挫败感越来越深,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 “反正再怎样父母也不会满意”
甚至有的是在婴幼儿时期,孩子每次哭闹,父母亲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厌烦的情绪,为了保护自己,就变成了一个顺从听话的孩子。
归根到底,就是 孩子对父母过于失望。
因为早年间缺乏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很多情感诉求都没有得到回应,一次次的失望积累叠加,最终把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情感隔离开来。
pexels-palumalerba-2516400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1978)中曾经论及,在婴儿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激烈情绪没有回应或者过度回应,会导致孩子原本轻微的焦虑不断扩散成巨大的恐慌。
一种情况是,孩子原本只是轻微的痛苦,但是得不到父母的共情,就变得苦上加苦;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轻微的不安激发了父母巨大的不安,然后孩子吸收了父母的情绪,演化出更大的不安。
这会导致孩子要么被卷入淹没性的情感体验中,要么就是为了避免被卷入而疏远养育者,也就是我们说的“失望性情感隔离”。
“失望性情感隔离”,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没有情感,也不意味着平静如水,而是心底激荡着的情绪体验实在是太剧烈了、太难以承受了,所以才会通过压抑和隔离的方式,将它排斥到潜意识里去。
问题在于,情感隔离虽然将痛苦的情绪隔离掉了,但也隔离掉了人和人之间真情实感的流动。
TA们很难和他人发展出真实的、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同时,TA们往往会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因为害怕表达出来会遭到他人的忽视和否定,从而进一步失望。
TA们隔离了痛苦,但同时也隔离了快乐,没有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一个没有情感的人,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或者一具行走的机器,让人感到生命毫无意义。
pexels-joshsorenson-1125781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内心的创伤,最终只能靠自己来医治。
只有从内打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能量,来唤醒自己早已冰冷麻木的心。
打破的第一步,首先是看见自己的创伤。
将那些在原生家庭中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例如没有被好好照顾产生的痛苦,对于自己的需求不断被忽略所产生的愤怒……
当潜意识里面的伤痛浮出水面,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修复和自我疗愈。
其次,学会与过去的自我建立联结。
面对过去并不意味着,你要原谅过去父母对你造成的伤害,而是你可以告诉自己: 现在的你已经长大成人,已经拥有力量,可以重新养育自己。
试着回到过去,去安抚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说:“不要害怕,那不是你的错。”
最后,勇敢地尝试去建立信任关系。
哪怕只是从微小的、看似无足轻重的互动开始,主动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从这些点滴的信任构建中,逐渐拆除那堵横亘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心墙,让温暖的情感得以重新流淌。
IMG_256
如果你依旧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或许,你可以试试学习心理学。
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学的陪伴、理解下,看清自己、拥抱自己、发展出更好的自己。
借助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可以重新审视那些不合理的情感认知;
或在心理动力疗法的引导下,挖掘潜意识中的情感创伤根源,从而实现心灵的修复与重生,重拾与他人建立真挚情感连接的勇气与能力。
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开拓靠谱的副业探索之路,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只要你是:
  • 大专学历及以上;
  • 对心理学感兴趣,业余喜欢关注一些心理学话题;
  • 想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既能充实自己,又能帮助别人……
你都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开启助人助己的道路。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却是通往内心自由的终极道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