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见藏
风雅不见,藏之一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FC农产品研究  ·  【建投专题】节日农产品盘点及预期差交易 ·  16 小时前  
骏景农业  ·  春节刚过,玉米开涨了! ·  昨天  
微观三农  ·  今晚十时十分 ·  昨天  
微观三农  ·  蛇舞新春!初四,丰衣足食家兴旺 ·  4 天前  
微观三农  ·  今日学习 · 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见藏

不见藏 || 一座永不完工的博物馆

不见藏  · 公众号  ·  · 2017-07-08 20:35

正文


2011年,上海宝山一个陈年的工业园区里,出现了几幢画风迥异的建筑。


那就是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个一出生就与众不同的博物馆,一个永远在求新求变的博物馆。


最近一次意识到这一点,是发现他们趁着6周年庆,低调地把logo换了。

原来的logo是绿色系的基调,象征新生的活力。大概因为馆区建筑都以黑色为主色调,所以在logo最前方配套着压了一个代表关键词“Glass”的黑G。


如今新logo去掉了这片沉重的黑,改蓝色为主色调,更具玻璃的清透质感;而且字体也变得更为稳健,不易碎。



©SHMOG



诞生于上海玻璃仪器一厂旧址的上海玻璃博物馆,骨子里就是粗犷工业风和细腻清透感并存的,创新求变是刻在基因里的。



从2011年开馆至今,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搞事情。最直观的,就是她在不断“长大。从一个主馆加一个热玻璃演示区的“低配版”,不断升级,陆续开拓出伽蓝画廊、Keep It Glassy专馆、儿童玻璃博物馆、设计新馆、原生态工厂等主题展馆和体验区,一个专注玻璃艺术的主题园区逐步成形。到6周年庆典时,已经有了17个主题鲜明的展览区。


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变迁


设计新馆


相比主馆强调内敛含蓄的沉浸式艺术氛围的黑色调,设计新馆更加明朗开放,拥抱日光,成为创意生长又浑然天成的展示舞台。两处场馆如同“黑夜”与“白天”一样,关联互生又各富秉性,通过一座流光溢彩的“虹之桥”紧密相连,带来层次更为多样的参观体验。


从主馆看设计新馆


虹之桥


设计新馆


原生态工厂

这是一个灯工玻璃加工工厂,迈入大门,就是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的怀旧体验。师傅们个个仿佛大隐于市的高人,沉浸于自己的玻璃世界,完全不理会周围的聒噪,熟稔地操纵手头的工具,你会觉得所谓的“工匠精神”就充盈在这间厂房里。



彩虹礼堂


每个到过彩虹礼堂的人应该都会觉得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其实除了空间本身如彩虹般绚烂,“彩虹”这个名字如今是有着另一层显性的含义的。从官微的推送来看,上海玻璃博物馆似乎是国内第一家表明对LGBTQ群体持支持态度的博物馆,虽然不是以明文的形式。


上海玻璃博物馆官方微信推送内容截图


儿童玻璃博物馆

©SHMOG


去年来到上海玻璃博物馆的观众超过18万,其中家庭型观众占了一半。据馆方的介绍,设立儿童馆的初衷是发现有些互动展区项目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但体验空间不够宽敞;另外希望通过儿童馆这个区域的设置,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们安置在这儿,在孩子们随心所欲地探索属于自己的玻璃世界的同时,自己可以抽出一段时间,安心观看其他展览。


©SHMOG


设计品商店

©SHMOG

全新的设计品商店


如今去博物馆不剁个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开馆之初的上海玻璃博物馆的文创单调得可怜,售票处边上的一个小房间就是文创商店了。而如今,店面升级,开创了“玻心璃语”品牌,发现了一批设计师,脑洞更大,质量更优。


©SHMOG


除了单纯的买买买,上海玻璃博物馆还提供了让你自己动手的机会。在DIY体验区,你可以掌控火焰,眼见着各色玻璃在自己手中融化、扭转、膨胀,凝固为各种出乎你自己意料的造型,绝对成就感爆棚!


©SHMOG

DIY属于自己的文创



各类创意新场馆的增加固然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但上海玻璃博物馆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面对展品被损坏这种对博物馆来说属于最严重事故时的反应。


2013年9月7日上午,两个熊孩子经受不住展厅里围挡的诱惑,钻了过去。围挡后是艺术家薛吕为庆祝女儿的诞生而特别制作的一件作品“天使在等待”。既然已经进了围挡,自然少不了对等待中的天使动手动脚,直到,把天使的翅膀掰折了。期间,两个熊家长在干什么呢?举着手机拍摄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留下“呈堂证供”。


面对这一危机,除了按常规流程处理,上海玻璃博物馆还做了另一件事。


因为展品破损严重无法修复,不适合继续按原来的展览方案继续展出。在与艺术家讨论后,上海玻璃博物馆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件展品按破损的状态展出,配上事发时的监控视频和对此“天使折翼”一事的说明,并把展品名称改为“折”。如此,这件作品被剥离了原有的属性,注入了艺术家、博物馆和损坏者三方的痛苦记忆,变成了一件宣扬要遵守观展规则的新作品。



从“天使在等待”到“折”,不只是换了个名字那么简单,它成功地把这件作品从私人化的情感承载物,转变成了公众化的教化道具。也难怪多年过去,上海玻璃博物馆不但没有撤掉这件展品,反而为它又专门开辟了一片独立的展示空间。



©SHMOG


前不久,这个刚过完6岁生日的博物馆给自己办了个生日大趴。似乎是为了强调自己不走寻常路的特质,这场生日趴完全不同于常规的博物馆庆典:他们请来了游走于行为艺术表演、雕塑、视频和夜生活记录的当代艺术家Justin Shoulder和鸭打鹅乐队主脑韩涵,在全新改造完成的空间中,上演前瞻酷炫的表演。


©SHMOG


这个旨在“探索玻璃的无限可能”的博物馆确实已经搞出了许多不同寻常的尝试,未来还有哪些可能,拭目以待。




文 / 图:柳叶氘

部分图片由上海玻璃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