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立春节气的相关知识。立春节气标志着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生机勃勃。2025年2月3日是“春打五九尾”。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全年共七十二候。立春时,周朝有迎春大典,朝野有“迎春”礼俗和“鞭春”习俗,我国民间也有“咬春”习俗,人们吃萝卜、春饼、春卷等。文章最后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把握春天的美好时光。
立春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预示着寒冬已尽、春回大地。周朝时已有迎春大典,朝野出现“迎春”礼俗和“鞭春”习俗。明清宫廷礼仪隆重,民间有“迎春”、“咬春”等习俗。
民间有“迎春”习俗,举行仪式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还有“鞭春”、“打春”和“咬春”等习俗,如鞭打春牛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咬春’指立春日吃萝卜、春饼、春卷等。
立春是新的开始,象征着希望和生机。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把握春天的美好时光,开启新的征程。
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叫作“春打五九尾”;立春在“六九”第一天,叫作“春打六九头”。2025年2月3日是“数九”当中的“五九”最后一天,属于“春打五九尾”。一个“打”字,把妩媚的春天描绘得更具活力。 立春,预示着寒冬已尽,春回大地,自此万物更新,生机勃勃。 每个节气根据物候特征,又细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全年共七十二候。
“噗嗤”一声,东风解冻。冰封的积雪咧开嘴笑了,露出山头上的丝丝嫩绿。 “叽叽喳喳”,蛰虫始振。百虫从酣梦中醒来,加入这场春天的歌咏。 “扑通扑通”,鱼陟负冰。鱼群在尚未完全融化的冰块和冰片间游动,鱼尾摆动泛起阵阵涟漪。
“立春”一词,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
东汉以后,朝野出现“迎春”礼俗,如妇女“剪彩为燕”做头饰,贴“宜春”于门。唐宋时,“立春”之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贺。明清宫廷,无论“迎春”还是“鞭春”,礼仪均极为隆重。立春这天,我国民间有“迎春”习俗,一些地方会举行仪式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
除此之外,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鞭春”“打春”的习俗,也就是鞭打春牛,也称鞭打土牛,寓意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提醒人们春耕即将开始,莫误农时。
立春时节,我国民间多有“咬春”的习俗。俗话说“不时不食”,古人于立春日吃萝卜,是“咬春”的一种。除了萝卜,春饼、春卷等都可以“咬”。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不妨咬上一口脆生生的萝卜,吃上几个春饼或春卷,再摆上几枝嫩黄的迎春花,以崭新的姿态开启诗情画意的又一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