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荣行机械
及时发布公告点评,新闻点评以及最新研究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13日 全国各地区鸡蛋报价! ·  15 小时前  
网信安徽  ·  这种食物深受追捧!尽量少吃,不只糖多→ ·  18 小时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墙上插上它,24小时物理除螨,让千万螨虫集体 ... ·  昨天  
上饶新闻  ·  团圆“食”刻,解锁上饶一县一道菜 ·  昨天  
上饶新闻  ·  团圆“食”刻,解锁上饶一县一道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荣行机械

【招商机械·6月投资策略】需求升级+进口替代PS成本上升

荣行机械  · 公众号  ·  · 2021-06-01 11:17

正文



摘要




我们今年对受原材料涨价影响较大的传统机械行业持谨慎态度,虽然一季度销售大幅增长,但是毛利率环比下降是必然,从历史上看叉车、装载机、电梯、缝纫机、机床、起重机等原材料占比高、行业竞争相对激烈的子行业受影响较大,硬质合金刀具、注塑机、集装箱、工业气体等产品提价可以部分抵消成本上涨,受到影响较小。 建议关注景气度较高、盈利相对稳定的低估值龙头,精选推荐:中集集团、杭氧股份、绿的谐波、中密控股、迈为股份、先导智能、伊之密、弘亚数控,建议关注 海天精工、 凌霄泵业。
工程机械: 2021 4 月是疫情后,国内挖掘机市场增速首次变为负。受就地过节政策影响, 2021 年传统春节销售旺季前移, 2/3 月市场销量大超预期,但也一定程度预支了四五月的市场需求, 5 月挖掘机国内市场增速存在压力,根据 CME 预测,预计 5 月含出口销量 2.75 万台左右,同比下滑 13% 左右。尽管从 5 月开始,下半年国内市场销量可能出现增速下滑,但结合前 4 月高基数销量,以及出口火爆, 2021 年国内市场仍大概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有望保持正增长。 2021 年的工程机械行业,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一年,风险在于政策预期收紧,以及受 Q1 原材料大幅上涨的影响,毛利率会受到一定程度挤压( Q3 开始可能受影响,幅度约 1-3 个百分点);机遇在于出口市场方面,海外市场已经具备提升机遇和空间,随着海外品牌影响力提升,国际销售渠道全面铺开,本土龙头有望迎来向全球龙头的蜕变。综上,整体维持行业震荡的判断,回调后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恒立液压可以关注。

集装箱: 5 14 Drewry 新造集装箱价格指数一周内上涨 4.7% 达到 5727 美元 /40 英尺箱,超过了今年 1 月份最高点的 5340 。此外,德路里近期披露 2021 1 季度全球新造集装箱交付量约为 140 teu ,环比 20Q4 增长了 10% ,预计全年产量达到 470 teu ,同比增长 52% 。我们一直以来强调的逻辑:集装箱、集运乃至新造船市场的景气,根源在于包括美元周期、航运周期、旧箱更换的多轮周期叠加,因此这是一个长周期复苏逻辑, 80 年代以来航运船舶周期出现过三个低点 1986 2002 2020 ,间隔为 17 年,集装箱行业将受益于集运行业持续景气,疫情只是短期扰动因素,加大的行业波动,未来两年仍将维持景气。继续推荐订单饱满的中集集团。

智能装备 等待估值修复。 1 )工业机器人: 4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 30178 台,同比 +43% ,环比 -8.8% 。环比虽略有下降,但绝对数值上仍处于高位,为历史产量最高的 4 月。受益于精密生产、精益管理、劳动力替代、应用领域扩张,长期看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受益标的埃斯顿; 2 3C 自动化: 2021 年一季度累计出货 8667 万台手机,同比增长 101% 。供需错配使得面板价格呈现全面上涨趋势,中小面板的涨幅尤为明显。 21 年面板投产计划加速,建议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3 )看好绿的谐波产能提升和进口替代。

锂电设备 新能源仍是投资主线,继续推荐先导智能 。随着今年特斯拉国产 Model Y 、大众 ID4 等新车型上市,新能源车终端消费将迎来市场化提速,据中汽协预计, 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销量有望增长 40% 以上,达 180 万辆。目前了解到电池企业排产计划饱满, 21Q1-2 产业链排产同比有翻倍增长,设备端继续强烈推荐先导智能。

光伏设备 继续强烈推荐迈为股份。 5 28 日,迈为官方公众号宣布,经 ISFH 认证,迈为股份研制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其全面积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 25.05% ,刷新了异质结量产技术领域的最高纪录。此前 3 月底华晟新能源官方网站称,公司 500MW 异质结电池项目正式投产,首周试产平均效率 23.8% ,最高电池效率达到 24.39% ,以及据称爱康湖州平均转化效率达 24.2% HJT 技术推进节奏符合去年预期,近期行业内又浮现出不少异质结投产计划,异质结产业推进加快,强烈建议关注布局机会,看好迈为在异质结、 OLED 领域的长远布局,更看好公司以董事长为首的、对光伏行业和技术发展有卓越信念的管理层团队,继续强烈推荐。

油气设备: 看好中高油价下杰瑞业绩的高弹性,继续强烈推荐。 产业内调研跟踪了解,中密、纽威等主要下游包括精细化工、煤化工、核电等领域景气度很高,从目前观测看 21 年景气度大概率持续,对应中密增量业务亮眼,并且中密控股在核电进口替代方面速度显著加快,当前已进入试用阶段,未来几年有望成为新增长点,建议重点关注当前节点中密控股布局机会,重申推荐逻辑:( 1 )存量市场为公司业绩稳定增长背书;( 2 )产品特性决定高盈利能力可以继续保持;( 3 )管道、核电等需求空间广阔;( 4 )现在经济提倡内循环,尤其是国家一些重大项目(如核电领域)鼓励进口替代,中密控股迎来机遇。欢迎各位领导私信交流中密控股最新情况。

硬质合金数控刀具: 行业是国内少数具备进口替代能力,却未开始快速进口替代的行业,潜力较大。 市场比较关注国内刀具集中扩产后,是否会导致恶性竞争。我们认为,这一时点几家国内厂商都聚焦于替代日韩产品,行业还未到国内厂商白热化竞争的阶段,因而更应关注民企刀具商在产品进口替代领域的突破,只要在中高端领域的产品验证可靠(具体型号可以达到替代日韩的水平),那么以现有国产仍占比较小的情况下,募投产能被市场消化是自然而然的事,否则无论多小的产能都会面临恶性竞争的情况。目前看国内厂商进口替代趋势向好,且有望加速。

其他推荐公司: 1 )伊之密: 2020 年业绩增长强势,市占率逐年提升,公司未来将受益于下游汽车、 3C 等行业回暖与自身产品技术与结构改善。我们了解, 2021 年,大型注塑机下游汽车行业订单已开始回升,总体订单持续火爆,手持订单三个月以上。一季度海天国际带头提价,二季度再次提价,加上自动化生产提高效率,完全可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影响; 2 )杭氧股份: 空分设备是公司基本盘, 2021 年确认为空分设备“大年”;管道气是现金牛,受益于部分项目折旧到期, 2021 年开始毛利率有望提升;零售气是利润弹性点,随着零售气自然增长,有望拉升气体业务整体的盈利能力。 2021 年工业气体中枢有望同比抬升,以及特气中青岛芯恩项目已经开始投产,标志着公司打开特气冲突口并将拥有应用业绩,特气行业景气向上并有强盈利性,整体而言零售气具有一定利润弹性。看好杭氧股份,属于可长期持有的优质公司,继续强烈推荐。

风险提示: 原材料涨价压力;行业竞争加剧;制造业投资需求放缓。


一、工程机械:挖机销量单月增速存在压力,短期行业走势以震荡为主
1、月度销量及进出口跟踪
2021年4月中国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46572台,同比增长2.5%。其中,国内市场销量达到41100台,同比下降5.2%。此外,4月挖掘机出口销量5472台,同比增长166% ,出口逐月恢复超预期。累计方面,2021年1-4月纳入统计的26家主机制造企业累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173513台,同比增长52%。其中国内市场销量为154665台,同比增长47.8%;出口销量18848台,同比增长100%。
2 021 4 月份,纳入统计的 23 家装载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装载机 18354 台,同比增长 9.0% 。其中: 3 吨及以上装载机销售 16506 台,同比增长 3.4% 。总销售量中国内市场销量 15194 台,同比增长 2.5% ;出口销量 3160 台,同比增长 57.7% 2021 1-4 月,共销售各类装载机 57687 台,同比增长 39.6% 。其中: 3 吨及以上装载机销售 53076 台,同比增长 35.7% 。总销售量中,国内市场销量 45798 台,同比增长 38.1% ;出口销量 11889 台,同比下降 46.1%
4 月份,全国 10 家主要汽车起重机企业销量为 7350 台,同比增长 8.1% 1-4 月累计销售 26435 台,同比上升 49.7%
4 月份,全国主要叉车企业销售叉车 115431 台,同比增长 65.4% 1-4 月叉车累计销售量达 357175 台,同比增长 80.8% 3 月为传统的叉车采购旺季, 4 月微降属于正常。当月叉车出口火爆,合计出口 46146 辆,同比增长 61.4% ,环比增长 15.7%
4 月份,全国主要压路机企业销 2641 台,同比增长 0.1% 1-4 月压路机累计销售达到 8390 台,同比增长 31.1%
4 月份,全国主要推土机企业销量 813 台,同比增长 12.9% 1-4 月推土机累计销量达 2967 台,同比增长 40.5%

2、国际工程机械龙头销售跟踪
卡特彼勒: 2021Q1 销售收入为 118.9 亿美元,相比 2020Q1 106.35 亿美元上升 12% ,一季度业绩有明显上升,环比来看,北美市场销售额下降了 9 %,拉丁美洲下降了 11 %,欧洲、中东和非洲下降了 2 %,亚太地区上升了 5% 。利润方面, 2020 Q4 建筑行业分部利润为 5.5 亿美元,较 2020 年第一季度的 4.3 亿美元增加 1.2 亿美元,增幅为 26.8 %。一季度受益于亚太地区工程机械的高行业景气,卡特彼勒的经营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其他地区的营收降幅也在收窄。
小松制作所: 截至 2021 3 ,公司全财年净销售额 2.2 万亿日,上年同期为 2.4 万亿日元。营业利润 472 亿日元,上年同期为 1673 亿日元。净利润 1062 亿日元,上年同期为 1538 亿日元。 2021 4 月,小松中国挖掘机月工作小时数达到 123.5 ,同比下降 14.2% ,达到 2021 年以来最高水平; 3 月该指标达到 122.2 ,同比增长 7.2%
特雷克斯: 2021Q1 净销售额为 8.64 亿美元,与 2020 年同期的 8.34 亿美元相比,上升 3.7 %。 2021Q1 高空作业平台净销售额为 4.77 亿美元,较 2020 年同期的 5.12 亿美元下降了 6.8 %。近期特雷克斯宣布,将在 2022 年关闭其俄克拉荷马城的制造工厂,并将伸缩臂叉车的生产转移至墨西哥蒙特雷的新工厂。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加里森预计公司在今年第二至第四季度,其包括遥控叉车在内的 AWP 部门将同比增长 30%
豪士科(JLG): 2021Q1 销售额为 18.89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17.97 亿美元上升 5.1% 。其中高空作业平台的销售额为 3.58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2.74 亿美元相比上升了 30.7%

3、 政策收紧预期影响下,维持震荡判断

2021 4 月是疫情后,国内挖掘机市场增速首次变为负。受就地过节政策影响, 2021 年传统春节销售旺季前移, 2/3 月市场销量大超预期,但也一定程度预支了四五月的市场需求, 5 月挖掘机国内市场增速存在压力,根据 CME 预测,预计 5 月含出口销量 2.75 万台左右,同比下滑 13% 左右。尽管从 5 月开始,下半年国内市场销量可能出现增速下滑,但结合前 4 月高基数销量,以及出口火爆, 2021 年国内市场仍大概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有望保持正增长。 2021 年的工程机械行业,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一年,风险在于政策预期收紧,以及受 Q1 原材料大幅上涨的影响,毛利率会收到一定程度挤压( Q3 开始可能受影响,幅度约 1-3 个百分点);机遇在于出口市场方面,海外市场已经具备提升机遇和空间,随着国产品牌国际布局全面铺开,全球化加速推进,随着海外品牌影响力提升,国际销售渠道全面铺开,本土龙头有望迎来向全球龙头的蜕变。综上,整体维持行业震荡的判断,回调后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恒立液压具投资价值。


二、智能装备:
机器人产量再上新台阶,融资活动火爆



1、 工业机器人景气依旧
1 4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 43% ,增速放缓但仍在高位
4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0178台,同比+43%,环比-8.8%。环比虽略有下降,但绝对数值上仍处于高位,为历史产量最高的4月。 工业机器人是未来工业生产中关键且必然的一环,产量持续刷新历史不断印证这一观点。工业机器人兼具周期性与成长性,一方面,随经济景气提升,工业机器人需求提升较其他机械品种弹性大;另一方面,人力成本提升及本身产业链升级需求,下行周期时,机器人增速降幅小于其他品种。自2020年12月开始,机器人行业进入快速的需求提升期,2020前11月月均产量在2万台左右,近5个月月均产量超3万台。21年经济基本面良好,需求强劲,上半年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2020 1-12 月工业机器人出口产值为 84.05 亿,累计同比增长 19% 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出口金额为 7 亿,同比增长 29% 工业机器人自 6 月以来进入复苏上行轨道, 6 月增速翻正录得同比增长 17% ,疫情以来积压的出口量在 7 月后释放, 7 月增幅放量至 87% ,之后虽有回落,但总体保持在 20%-50% 之间,按目前产业链反映情况,机器人外销需求仍处于加速复苏状态。

国内需求强劲叠加出口贸易恢复,工业机器人三四季度保持高速增长。 20 年二季度以来,疫情后光伏、锂电、电子等下游需求好于市场预期, 4 月开始工业机器人产量开始明显恢复增长,虽然受海外疫情严重影响二季度出口货值下滑,但三季度国内需求持续强化,外销也开始恢复,工业机器人三四季度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疫苗持续覆盖欧美国家,出口有望进一步回升。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落,专用设备制造投资增速仍为最高
固定资产投资年初高速增长后略有回落 2021 年前四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 14.38 万亿,累计同比增长 19.9% ,因 2020 年初基期较低,与 2019 年相比微降 7.7%

分细项来看, 21 4 月五类细分领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最快但领先已不明显,高达 30% ;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相对最低,为 -3 % ,与汽车缺芯有关

3 5 月机器人融资向细分领域延伸
2021 年前 4 个月,工业机器人成为融资笔数最多的领域,达到 28 笔,占比达 42% 。这一领域包括物流仓储机器人、机械臂协作机器人等品类。同时,医疗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也分别获得了 17 笔、 15 笔融资,分别占比 20% 左右。粗略估计,截至 4 月中旬国内今年已公布的机器人融资可能达到 100 亿元人民币
高工数据显示 4 月底至 5 月机器人行业资本市场依然活跃,资本向细分领 域延伸。据不完全统计,工业机器人及智能物联网行业融资事件共 11 起,过亿元融资事件约 7 起。从融资领域来看,两月份的融资轮次大多集中在 A-B 轮,且融资领域较为分散,这说明,资本市场在移动机器人、仓储物流、工业互联网等热门赛道发力过后,逐渐向各个细分领域延伸,具体包括室内机器人视觉、配送机器人、 3D 智能喷涂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细分领域。
4 长期看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受益标的埃斯顿、绿的谐波


行业需求中长期景气,持续的研发投入支撑进口替代,产品品类扩张寻找额外增长点。 受益于精密生产、精益管理、劳动力替代、应用领域扩张,工业机器人将在较长的时间都能保持快速增长。
强烈推荐埃斯顿。 2020 年实现营收 25.1 亿元,同比 +58.74% ;归母净利润 1.28 亿元,同比 +103.97% 21Q1 实现营收 6.36 亿元,同比 +38.33% ;归母净利润 0.33 亿元,同比 +122.43% Cloos 20 年中报并表,此处使用最新调整后业绩,具有可比性)。公司战略思路清晰,运控 + 机器人双轮驱动长远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保持高速增长,预计 21/22 年净利润分别为 2.62 亿、 3.58 亿,对应 PE 103/76 倍,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性及竞争力,维持强烈推荐评级。公司整体战略清晰,运控业务为机器人业务提供坚实基础,布局整体解决方案,而机器人业务则主攻细分领域,兼顾通用领域,不断改进满足客户需求,运控 + 机器人双轮驱动公司发展:( 1 )运控业务:已从核心部件生产商向高端运动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化。结合 Trio 运动控制技术和自身机器人技术,现已实现机器人、视觉、运动控制等核心部件的集成化控制;( 2 )机器人业务:纵向产业链全布局,现已完成“核心部件 + 本体 + 机器人集成应用”全产业链布局,机器人关键机械零部件自主加工达到 90% 以上。细分产品里,公司涵盖负载 3-500kg 的机器人,高端六关节机器人占公司总销量的 80% 以上。
绿的谐波 2003 年起主攻谐波减速器,打破了国外垄断并实现批量出口 ,当前已处于国内龙头地位, 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及新能源设备等领域。经过多年持续研发投入绿的的谐波减速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不弱于国外品牌,具备更高产品性价比,更优现场服务能力,更短交货周期,更快售后响应速度等优势, 因而近年以来市占率持续提升 2017-18 年公司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厂商中的市占率分别为 4.19% 6.16% ;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厂商中的市占率分别为 44.4% 62.55% 。绿的核心客户已覆盖新松机器人 / 埃斯顿 / 新时达 / 优必选等主流自主品牌厂商以及 UniversalRobots Kollmorgen VarianMedicalSystem 等国外知名品牌及制造商。

募投大幅扩大产能。 公司 2019 年产能约 9 万台,目前在提升 33% ,规划到年底加起来产能预计能提升 65% 。随着工业机器人销量进入明显增长,对减速器的需求增长更快,公司上半年订单增速喜人, IPO 募投资金将投入年产 50 万台精密谐波减速器项目,建设期为 4 年,项目将大幅增加公司谐波减速器产能。而减速器做为价值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也将明显受益。绿的做为国产谐波减速器的龙头企业目前市占率低于 7% ,未来有广阔进口替代的空间,另外公司从谐波减速器扩张到机电一体化执行器也将带来增长空间。 20 公司收入 2.17 亿同比增长 16% ,归母净利 0.82 亿同比增长 40% ,毛利率 47% ,净利率 38% ,净利率大幅提升。

2 3C 自动化—面板供给收缩遇上传统旺季 价格持续上涨
1 20 年下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总体低于去年, 21 年强势反弹
2021 年一季度累计出货 8667 万台手机,同比增长 101% 。其中, 2021 3 月手机出货 3335 万台,同比增长 77%
从上市新机型来看, 2021 年一季度月共上市新机型 109 款, 同比增长 22% 2021 3 月上新 41 款,同比增长 5% 2021 年一季度国内品牌手机出货量为 8667 万台,同比增长 101% 2021 3 月国内品牌手机出货量为 3336 万台,同比增长 77% 。国内品牌占有率方面,自 2021 1 月开始触底反弹,或与新款 iPhone 上市有关叠加华为被制裁有关

2 3 5G 手机单月出货量占比超七成, 新机型占比达一半

2021 年一季度 5G 手机出货为 6985 万部,同比增长 397% ,占单月手机出货量 71% 2021 3 5G 手机出货为 2750 万部,同比增长 342% ,占单月手机出货量 76% 2020 年共出货 16276 5G 手机,占手机总出货量的 53% 。自 2020 6 月来首次占比超过 50% 以来,之后小幅波动中上升,稳定至 68%-69% ,今年三月首次突破 70% 2020 年全年 5G 手机上市新机型也达到 16 款,占全年新机型的 47% 2021 年一季度 5G 手机上新机型共计 55 款,占全部新机型的 50% ,较 2020 年有大幅上升

3 供需错配 面板价格继续上涨

传统旺季叠加供给收缩, 2020 6 月开始面板进入一个长上行周期,报价大涨并维持在高位。疫情的到来令全球显示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居家抗疫的方式令全球显示行业需求大幅增长,作为主流出货量代表的液晶面板也迎来涨价。而且今年 LGD 关闭本土 TV 面板产能,三星显示器也宣布在今年年末退出 LCD 市场(洛图科技数据显示三星显示器 TV 面板约占全球约 11% 产能),韩系面板商陆续退出面板市场,韩系面板商出清,上游端缺乏新增产能补充, 21 年又因为芯片供给短缺使得面板厂商无法将产能更上,传统旺季叠加供给收缩,面板价格进入上行通道并长期处于高位

大尺寸面板价格上涨。 参考集邦咨询旗下显示器研究处数据, 5 月上旬 32 寸、 43 寸、 55 寸、 65 寸液晶电池均价分别上涨 5 3 2 2 ,再创新高。桌上显示器价格继续上涨, 21.5 寸、 23.8 寸、 27 寸桌上显示器分别上涨 1 1 1 。笔记本均价继续上涨态势, 11.6 寸、 14 寸、 15.6 寸和 17.3 寸笔记本均价涨幅分别为 1.2 1.2 1.2 1.2 TrendForce 集邦咨询旗下显示器研究处表示,即使考虑产能陆续修复,仍将造成 2021 年第一季 2.5% 大尺寸玻璃基板供给的短缺,供不应求状况已长达半年的大尺寸面板市场, 21 年第一季受此突发状况影响,报价将持续居高不下。 Omdia 预计, 2021 年平均尺寸将从 2019 年的 45.4 上升为 49.2 寸,大尺寸面板面积需求较 2019 年增长 11% 。供需共振, 2021 年迎来面板景气大年

从液晶智能手机面板来看有所分化, witsview 数据显示 5 5W 高清屏均价为 1.7 ,同比增长 3.1% 5.5W 超高清屏幕均价为 8.4 ,同比增长 1.2%

从市场零售单价来看,液晶监视器和液晶电视市场零售价总体维持上涨趋势,但涨幅逐步趋缓。 18.5 寸、 20 寸、 21.5 寸、 23 寸和液晶监视器零售均价分别 +3.4% +0.9% 0.1% 0.7% 32 寸液晶电视零售均价 +3.1%

4 21 年面板投产计划加速,建议关注相关机会
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面板企业拖后招标节奏,三季度京东方和维信诺在 OLED 分别启动招标,受疫情影响今年整体招标量合计仍较少。 19 年底是以京东方为首的面板大厂开放国产设备招标的开始,联得装备、劲拓股份、易天、深科达等均拿到一些订单,部分设备已经批量生产,良率达标,经过 1-2 年的招标试用, 21 年面板厂商会加大对国产设备采购。我们于 20 11 月发布了联得装备深度报告《联得装备( 300545 - 核心技术延伸,四大业务新出发》,提出联得深耕平板显示自动化领域,除了在原有的消费电子领域推进设备进口替代,同时通过技术延伸及应用领域推广,成功应用到汽车电子、大尺寸 TV 模组、半导体封测项目等领域,受疫情影响 20 年为业绩低点,预计 21-22 年业绩高速增长,建议关注相关机会


三、锂电装备:增速维持高位,景气度保持上行


1、 4 月新能源整车和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速维持高位
2021年 4 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8.4GWh ,同比增长 134.0% 为连续第十一个月同比实现正增长,且增速维持高位。 1-4 月累计 31.6GWh ,同比增长 240.5% ,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今年 1-4 月实现大幅增长

整车方面,根据中汽协数据, 4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 20.6 万辆,较去年同比增长 186.1% ,产量 21.6 万辆, 同比增长 168.9% 2021 1-4 月累计产销分别为 75.0 万辆( 310.3% )、 72.1 万辆( 292.2% )。 2021 4 月,受同期基数较低影响,汽车产销同比继续呈现高速增长,环比也由下降转为上升。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刷新当月历史记录,单月产销量均突破 20 万辆

2、动力电池格局— 三元电池装机量占比略有提升
从搭载动力电池的车型来看, 2021 4 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装机量 7.4GWh ,同比增长 174% ,环比下降 4% ;新能源客车装机量 0.5GWh ;新能源专用车装机量 0.5GWh ,。从占比来看, 4 月乘用车装机量占比 88% ,客车 6% ,专用车 6% ,乘用车占比环比增长 2pct
进入 2021 年第二季度 , 国内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可观增长趋势。从车型来看,宏光 Mini EV 持续蝉联, Model 3 环比大幅下滑。五菱宏光 MINIEV 稳坐榜首,其 4 月销量达到了 26592 辆, 1-4 月累计销量近 10 万辆,遥遥领先于其他车辆。排名第二的是特斯拉 Model 3 ,共卖出 6264 辆,同比增长 72.3% ,但是环比下滑 75.3% 。而除了 Model 3 之外, Model Y 也出现了 46.7% 的环比下幅, 4 月销量为 5407 辆,排名第五。从整体销来看, 4 月国产特斯拉销量为 25845 辆,而 3 月份销量为 35478 辆,环比下滑 27.2% ,我们认为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车展发生的维权事件使得短期内特斯拉的销量承压。

从电池技术路线来看, 4 月电池产量 12.9Wh ,其中三元材料 6.7GWh ,占比 52% ,磷酸铁锂 6.2Wh ,占比 48% ,与 3 月基本持平。从装机量角度, 4 月份 三元电池装机量 5.2GWh ,同比上升 97.3% ,环比上升 1.5% ;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 3.2GWh ,同比上升 244.5% ,环比下降 17.6% 。从长期来看,三元电池预计仍将占据主流,尤其宁德时代、特斯拉、 LG 等巨头们都确定了高镍路线,三元电池能量密度继续提升是大趋势

从具体公司上看, 4 月宁德时代依然稳坐国内装机量与份额老大位置,而第 2-5 位占比略有提升。 具体到企业层面,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 LG 化学、国轩高科位列我国 4 月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五名,其中宁德时代装车量占比达 45.5% ,环比 3 月下降 4.7 个百分点你,主要是由于特斯拉销量下滑使得宁德时代占比略有下降。比亚迪 4 月装机量 1.23GWh ,占比 14.6% ,高于 1-3 月的水平,主要由于比亚迪秦 PLUSDMI 开始交付并完成了 3603 台销量,排名第 12 ,比亚迪 e2 销量 2918 台,同比上涨 120.7% 。前十名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 92.5%
1-4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 50 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 LG 化学、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塔菲尔和瑞浦能源, 10 家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到 92.4%

3、 长期高景气度下,扩产利好锂电设备龙头
4 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原本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主要是考虑到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以及对冲疫情影响,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短期内再次迎来重大利好。从长期看,中国补贴带来的政策扰动在未来会逐渐弱化,新能源汽车也将逐步进入市场化增长阶段,另外欧洲从供给和需求端也已经明显加速,全球新能源有望开启 5-10 年的高景气增长期。 我们认为全球新能源总量逻辑在不断加强,上游设备扩产空间进一步打开, 同时对设备商技术研发、降本需求也会提高。此前先导公告宁德全额认购定增成为战投,而宁德已确定是特斯拉未来主力供应商之一,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排头兵,有望带领产业链弯道超车。在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带动下, 先导智能作也将继续维持龙头地位,成为上游设备明显收益标的,继续强烈推荐。



四、光伏设备:进入后疫情时代市场热度可期


1、价: 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
2021 年全球将进入后疫情时代,摆脱疫情阴霾的全球光伏将走向新的成长道路,市场热度可期。下游抢装和备货旺盛需求下,光伏产业链仍然有不少环节产能紧缺,景气度高涨,主要环节产品价格坚挺
硅料市场价格近期波动频繁,价格加速上涨 。五一节后大厂与大厂间的成交价大多落在 160-170 元人民币,在五月硅料缺口相比四月更加扩大的情况下, 5 月硅料价格持续上扬,近日市场单晶复投料价格基本站上 175 / 公斤以上,主流价格在 175-190 / 公斤,同时市场上已有 205 / 公斤以上的单晶复投料价格出现,甚至已有零星成交,高位价格基本已创 9 年新高,且短期来看单晶用料的价格仍没有任何停止上涨的迹象。先前每公斤 160-170 元人民币的订单仍持续交付,因此整体价格区间相当混乱。海外价格也因短缺的氛围浓厚、加上海外料价较高,贸易商价格涨幅快速,成交价飙涨至每公斤 24-27 元美金。多晶用料方面,根据集邦新能源网的报价, 5 19 日,多晶用料价格同样有小幅度上涨,从 75 / 公斤上升至 85 / 公斤,涨幅为 13.3%
由于 Q2-Q3 间单晶拉棒产能持续释放,让硅料短缺情绪浓厚,价格不断创高,但随着硅料在半个月内再次飙涨约每公斤 20 元人民币,垫高光伏组件、光伏系统每瓦 0.055-0.065 元人民币的整体成本,不免令业界担忧将影响到下半年以及明年的光伏终端需求
硅料短缺的情势持续延烧,单晶拉棒开工率都因为缺料而出现 1-3 成不等的影响。整体硅片产出不如预期,电池厂也反应硅片长单交付量不足的情况。 近期国内硅片价格在龙头企业的又一次上涨带动下有所推高, 5 10 日中环提高硅片报价后, 14 日隆基牌价也提升至 G1 M6 M10 170 μ m 厚度每片 4.39 4.49 5.39 元人民币。由于硅料价格昂贵,整体薄片化的进程加速, M10 尺寸在 Q2-Q3 间将持续由原先的 175 μ m 厚度转向 170 μ m 。随着硅料从五月初至再次大涨 15-30 元人民币,预期下周硅片报价仍会再次出现涨幅。多晶硅片的部分,即使印度终端需求因为财年结束及疫情严峻影响稍有趋缓,但受到硅料涨势迅猛影响,多晶硅片涨势持续,近期成交价来到 2.3-2.5 元人民币。且目前多晶硅片也较为紧俏,在产企业供不应求。当前上游硅料价格仍在持续上涨中,甚至近期每周上涨幅度逐步扩大。在这一形势下,单晶硅片价格未见止跌的迹象,硅片厂商继续跟涨的意愿较强。
海外光伏市场迎来热潮,中长期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张。 2021 4 月我国单晶硅片出口金额为 1880 万美元,同比增长 18.4% ;单晶硅片出口量为 36.1 吨,同比增长 8.8% 。由于亚洲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企业的订单源源不断,欧洲的光伏设备制造商迎来久违的一轮热潮。此前疫情导致欧洲光伏企业停工,短期硅片出口受影响,但欧洲地区对光伏发电的强劲需求,以及欧盟主导的“绿色刺激”措施,给老牌制造商和新进入者带来了信心。再加上日本新法案 抢装热潮 等海外政策的刺激,中长期海外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张。


在硅片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行情下,电池片迫于成本压力跟涨。 5 19 日当周,整体单晶电池片价格基本落定在每瓦 0.98-1 元人民币的水位,中小组件厂家签订接受度较高、使得高点部分来到每瓦 1-1.02 元人民币,一线与二线组件厂家价格签订出现分化,一线大厂主要签订价位落在每瓦 0.98-1 元人民币,二三线组件厂家则是接受每瓦 1 元人民币以上的价格

本周 M6 电池片成交区间略微上移至每瓦 0.99-1.02 元、均价略微调整至每瓦 0.99-1 元人民币,高点每瓦 1.01-1.02 元开始有部分订单签订。而海外价格也跟上国内价格反应。整体上涨走势仍在持续,预期下周上游硅片厂家可能再次调整价格,因此本周观察到部分电池片厂也在酝酿后续报价上看每瓦 1.01-1.05 元、短期内价格仍有机会小幅上扬,但突破每瓦 1 块钱人民币对组件厂家来说仍有压力,须静待下周博弈状况。而 G1 电池片成交区间上移至每瓦 1-1.02 元,均价维稳每瓦 1 元人民币的水位。需要注意虽然 5-6 月仍有需求续航、但明显 G1 需求相对 4 月持续锐减,产出也相应减少下, G1 电池片价格上涨空间较为有限。大尺寸目前仍以代工、双经销为主,直接采购量较少,订单拉货力道尚未出现明显增长,组件大厂采购仍较为观望。直接采购均价随订单逐步落地、微幅调整至每瓦 0.99-1

多晶电池片价格持续受到上游端涨价,且供应与需求呈现较为平衡的状态,多晶电池片均价仍持续大幅涨价至每片 3.7-3.85 元,考量印度疫情组件开工率缩减至 40-50% 、且成本的承受 能力有限,后续涨价幅度将较为减缓,下周价格有可能上扬来到每片 3.8-3.9 元人民币。

从出口市场看,韩国取代印度成为我国电池片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金额和数量占比分别为19.87%和17.88%,韩国和印度、越南共同组成我国电池片出口三大市场。目前国内电池片出口占比前六的厂商分别为爱旭(17.1%)、通威(12.1%)、晶澳(11.5%)、尚德(6.6%)、喆盛物流(5.5%)、横店东磁(5.4%),出口额约占我国电池片出口额的一半。

受上游材料价格影响,组件整体价格难现跌幅。 硅料在涨破每公斤 160 元之后仍持续向上挑战,部分组件厂在五月考虑再次微幅下调开工率因应,另一方面也必须再次上调价格,单晶 500W+ 单面组件报价从四月每瓦 1.68-1.75 元人民币之间上涨至每瓦 1.75-1.8 元人民币的水位,海外价格也正酝酿上涨约每瓦 0.01 元美金,使得海外 500W+ 组件报价基本都落在每瓦 0.24 元美金以上。对于今年组件价格受硅料成本的上升必须多次涨价,使得海内外终端新订单需求更显胶着, 5-6 月间海内外终端需求与组件价格将持续博弈

光伏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始终向好 。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共识,作为最具竞争力的非化石能源,光伏未来有望走上主流能源位置,未来需求高增长确定。光伏正在开启全面平价的伟大时代,未来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 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170GW 以上,同比增长 40% 。硅料今年新增供给有限,将是产业链景气最高环节,价格有望持续提升;硅片行业大规模扩产,但龙头在定价话语权、原材料保障供应、成本下降等方面仍然非常优秀,硅片龙头的盈利相对有保证。电池异质结、 Topcon 等技术规模化量产起步,电池效率不断突破,提前布局新技术的电池企业有望抢占先机。光伏硅片大尺寸大势所趋,预计将成为出货主流。组件垂直一体化趋势在持续,组件行业向头部集中趋势有望进一步加速


2 、量:疫情与光伏的相关性减弱,长期逻辑不变
2.1 国内:规模持续增长,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占比趋于平衡
国内光伏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国家能源局公布最新纳入国补规模的户用光伏装机数据,截至 2020 年底,全国户用光伏累计装机已超过 20 吉瓦,安装户数预计超过 150 万户。其中, 2020 年纳入补贴规模的户用项目达 10.1 吉瓦,创下历史新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9.48 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 2.59 亿千瓦,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官方数据,中国 2021 年一季度新增光伏装机 5.33GW ,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 3.95GW ,同比增长 34.9% 。其中集中式光伏装机为 2.53GW ,分布式光伏装机为 2.80GW
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的装机占比逐渐趋于平衡 。我国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占总装机规模的比例并不大,市场空间仍待拓展。“调结构”是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之一。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 2019 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 3011 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 1220 万千瓦,占总新增装机规模的 40.52% ;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 20430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 6263 万千瓦,占累计装机规模的 30.66% 。而今年一季度,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总新增光伏装机规模的 52.5% 。分布式光伏的装机占比逐渐提升,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的装机占比逐渐趋于平衡,无疑是积极的发展方向。

政策助力光伏产业发展。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跃升发展,优化发展建设环境至关重要。 5 20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 2021 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 2021 年,户用 5 亿元补贴规模,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 11% 左右,后续逐年提高。本次通知有如下要点:第一,户用光伏 5 亿元补贴规模,按照发改委价格司之前的征求意见稿文件 3 分钱计, 2021 年户用装机至少 16.5GW ,由电网保障并网消纳。在补贴最后一年的情况下,户用光伏仍然是最受支持的项目类型。第二, 2021 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 11% 左右,后续逐年提高。第三,建立了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并网机制。 2021 年全国风电、光伏保障性并网规模不低于 9000 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需要通过竞争来配置。以前的竞价竞的是补贴或是上网电价,现在的竞争是竞的保障并网的资格。如何竞争就有多种方式,由各省自行确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国内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在 55GW 65GW ,“十四五”期间年新增装机量将落至 70GW 90GW 的范围内。 年新增 70GW 光伏装机是基于 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 20% 的目标得出;年新增 90GW 是基于非化石能源占比 20% 的目标提前至 2024 年达到的情景得出。但同时 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勃华 2 3 日称,在此预期下,企业正在加强供应链的构建,而大基地的开发以及大尺寸高功率产品的放量将成为今年行业的发展趋势。
2.2 海外: 疫情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影响有限,长期逻辑不变
短期层面, PVInfolink 认为 2021 年全球光伏市场值得大家期待,预估全球组件需求量将达到 143.7GW ,和去年需求相比将有约 15% 的成长潜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政府要么推迟并网期限,要么推迟拍卖时间,以尽量减少其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影响。第三季度,由于组件和玻璃价格的上涨,开发商们也相应推迟了项目,以此规避由此而造成的额外成本。 2021 年,欧美市场将焕发光彩,印度将出现反弹,而中东和拉丁美洲将会由公用事业项目所驱动,并出现电网平价项目的需求。总体而言,中国外市场的需求将比今年更为强劲。 PV InfoLink 预计, 2021 年中国以外地区的需求将达到 99.2GW ,其中美国、欧洲和印度分别为 22GW 26GW 9GW 从长远来看,本次疫情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影响有限,零碳、电网平价和无补贴太阳能仍将是全球趋势。随着太阳能成本的大幅降低,它们将继续推动可再生能 源的增长
长期层面,世界各国正积极投入开发光伏产业,光伏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速, 2020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约 158GW ,同比增长 18.4% ,装机容量累计达 648GW ,依然保持最大新增电源的地位。据 SPE 发布的《 2019-2023 全球太阳能发展趋势报告》,在市场发展中等预期情况下,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将在 2021 年增至 900GW 2023 年将达 1.3TW 。根据 IEA 数据, 2018 年全球依旧以火力发电为主,占比约 37.93% 2010 2018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缓慢上升,其中太阳能发电占比由 0.15% 增长为 2.4% 。虽然光伏组件发电成本随技术发展不断降低,但还未达到平价上网水平且对政策补贴依赖程度较高,故短期内光伏发电总量仍然较少。但 IEA 预测 2025 年太阳能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 16% ,成为全球发电的主要类型之一,光伏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张

在全球应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光伏生产规模继续扩大 2019 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全球有效产能分别提升至 67.5 万吨、 185.3GW 210.9GW 218.7GW 。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凭借着其晶硅技术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持续加码产能,全球光伏产业重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在全球占比分别提升至 69.0% 93.7% 77.7% 69.2% ,分别增长了 7.4 2.9 4.0 0.9 个百分点

3 、继续关注迈为股份
异质结产业链回调已有不短时间,但行业内基本面却并未出现恶化,逻辑也仍然在,主要受市场情绪影响偏多,强烈建议关注现在的布局机会,强烈推荐迈为股份。 21Q1 光伏装机需求大概率淡季不淡, 21Q1 预计在 30GW 左右,环比下降 30% 但同比接近 40% 增长,光伏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据彭博预测, 2021 年新增光伏发电量将在 160-209GW
5 28 日,迈为官方公众号宣布,经 ISFH 认证,迈为股份研制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其全面积 ( 大尺寸 M6 274.3cm2 )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 25.05% ,刷新了异质结量产技术领域的最高纪录。此前 3 月底华晟新能源官方网站称,公司 500MW 异质结电池项目正式投产,首周试产平均效率 23.8% ,最高电池效率达到 24.39% ,以及据称爱康湖州平均转化效率达 24.2% HJT 技术推进节奏符合去年预期,近期行业内又浮现出不少异质结投产计划,异质结产业推进加快,强烈建议关注布局机会,看好迈为在异质结、 OLED 领域的长远布局,更看好公司以董事长为首的、对光伏行业和技术发展有卓越信念的管理层团队,继续强烈推荐。


五、油气装备—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各巨头业绩扭亏为盈

1、 OPEC+ 维持逐步增产政策,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4 月美国 WTI 原油期货价格报收于每桶 63.58 美元;国际布伦特油价报收于每桶 67.25 美元。 WTI 原油期货价格 4 月累计上涨 7.47% ,布伦特油价 4 月累计上涨 5.84% 4 月,美元指数报收于 91.30 在原油供给方面, OPEC 及其减产同盟国部长级会议于 4 27 日举行,会议表示截至 2021 3 月,减产协议总体履行率为 115 %。同时,会议决定继续履行上月会议通过的的逐步增产政策根据协议的产量, 5 月份的产量在 4385.3 万桶的基础上整体减产 655 万桶, 6 月份减产量调整到 620 万桶, 7 月份调整到 575.9 万桶。此外,沙特的 100 万桶 / 日的额外减产也将从五月份开始逐渐缩减减产量。 OPEC+ 增产政策的延续表明未来三个月的原油产量将有序小幅增加,增加量低于市场预期,有力提振国际原油市场。除此之外,近日,美国重返伊核协议的谈判也取得重要进展,伊朗官员表示伊朗计划加大原油的生产量和出口量。需求方面,全球疫情仍不容乐观,日本已第三次宣布进入紧急事态,适用区域扩大至 10 个都道府县。印度疫情仍然严重,每日新增死亡人数连续数周创下新高,同时疫苗接种缓慢,短期或难以控制疫情。但是欧美市场复苏迹象较为明显。目前欧洲疫苗接种进展顺利 ,多国已放开旅行限制。高盛预计英国经济未来将修复,预计今年英国的 GDP 增速为 7.8% 。同时受益于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和疫情的缓解,高盛预计美国的经济形式将显著好转,预计在第二季度美国 GDP 增速将高达 10.5% 。市场预期欧美国家的经济恢复将支撑原油需求增长。根据 CFTC 消息,截至 5 18 日当周, WTI 原油期货投机性净多头头寸减少 16431 手至 365516 手合约。 ICE 报告显示,截至 5 18 日当周,布伦特原油期货投机性净多头头寸减少 9833 手合约,至 286000 手合约

2 、需求端: 全球石油需求在 2023 年之前不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全球石油需求在 2023 年之前不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IEA 最新石油市场报告显示,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预期下调 27 万桶 / 日至 540 万桶 / 日。受疫情影响,印度 5 月原油需求减少 82.5 万桶 / 日。尽管下调对印度的需求预测,但原油供应过剩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原油需求复苏超过供应增长。 EIA 短期能源展望报告显示,预计 2021 年全球需求增速预期为 542 万桶 / 日,此前预计为 550 万桶 / 日。 2022 年全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为 373 万桶 / 日,此前预计未 365 万桶 / 日。预计今年美、布两油油价几乎持平,明年将小幅上涨。 OPEC 则将第二季度全球原油需求下调 30 万桶 / 日,同时提高了第三第四季度的需求预测,全年需求增速预测为 595 万桶 / 日。 IEA 报告认为全球石油需求在 2023 年之前不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由于供应仍然充足,不认为出现石油超级周期
中长期全球石油需求缓慢增长。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数据显示,由于冠状病毒的限制和封锁, 2020 年全球消费石油 9220 万桶 / 日,同比下降 7.5% ,这是自 1980 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归功于 21 年度的经济增长和到年中恢复到更正常的旅行模式,预计未来石油需求量将保持缓慢增长态势。石油是全球最重要的燃料,占全球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 BP 预计原油需求量即将突破 1.1 亿桶 / 日,但未来交通石油需求增长乏力,全球原油需求增速也将放缓至 0.7% ,但石油仍是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的主导能源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石油消费驱动力,能源需求保持旺盛。 在过去的十年中,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增加了 992.3 万桶 / 日,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 2.9% 。亚太地区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主要来归功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在过去十年内的高速发展,这两个国家在过去十年内的石油消费增加分别达到了 561.1 万桶 / 日和 201.9 万桶 / 日。 IHS 预计到 2040 年,印度将成为能源需求增长最大的国家,几乎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份额的 30% ,另外东南亚国家的能源需求也将有所增长

3 、供给端:原油供给偏紧情况有望延续
内方面: 原油生产增速回升,原油进口同比略有下降,原油对外依存度略有下降; 天然气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进口增速 加快
原油生产增速回升。 2021 4 月份,生产原油 1641 万吨,同比增长 3.4% ,增速比 2021 3 月继续提升 0.2 个百分点;日产 54.7 万吨,环比减少 0.4 万吨。 1 4 月份,生产原油 6563 万吨,同比增长 1.9% ,比 2019 1 4 月份增长 3.9% ,两年平均增长 1.9% 2021 4 月原油加工量产量 5790 万吨,同比增长 7.5% ,比 2019 4 月份增长 8.3% ,两年平均增长 4.1% ,日均加工 193.0 万吨。 1 4 月份,总计原油加工量产量 23210 万吨,同比增长 14.2% ,比 2019 1 4 月份增长 10.3% ,两年平均增长 5.0%
原油进口同比略有下降,原油对外依存度略有下降。 4 月份进口原油 4036 万吨,同比下降 0.2% 1 4 月份,进口原油 17958 万吨,同比增长 7.2% 4 月份,全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 71.1% ,环比下降 3.3% ,但仍处于高位。 4 30 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 67.73 美元 / 桶,比 3 31 日的 63.52 美元 / 桶上涨 6.6%
天然气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4 月份,生产天然气 169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7.0% ,比 2019 4 月份增长 22.3% ,两年平均增长 10.6% ,日产 5.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