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汽车商业评论
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车全说  ·  AE86与卡罗拉、雷凌的关系 ·  昨天  
小新说车  ·  3万多台小米SU7要被召回,你慌了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汽车商业评论

【未来出行说】沈晖:两三年内实现年销10万辆 | 汽车商业评论

汽车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汽车  · 2017-09-12 16:24

正文

刚刚成立不到三年的威马汽车何以能让沈晖如此自信?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张硕

“(我们的车)内饰外观看起来像30万元,开起来感觉像50多万元,而实际价格只有20万元左右。”

 

威马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沈晖9月5日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采访时如此介绍威马明年一季度即将小批量量产的第一款车。

 

威马首款车定位于20万元区间的纯电动智能化SUV,整车最大续航里程达600公里,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超过450公里。沈晖表示,首款车的设计、研发、造型、供应链已经全部完成,现在的核心就是做整车测试,“并且我们把整车测试时间拉得足够长,以保证车辆的安全品质”。

 

今年7月底,威马首款量产车在新疆吐鲁番完成热区测试,此前该产品已在黑河、林海雪原等地进行了冬季测试,目前累积测试里程已超过200万公里。到2018年正式下线前,威马还将进行多轮测试,包括零下35摄氏度到零上5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以及极端海拔状态测试。



根据威马此前公布的“128”战略——围绕 1 个核心架构,延伸出 2 个整车平台,至少 8 款高品质主流智能汽车。目前第二个平台及第二个平台上的第一款车的相关工作已经展开,从2018年起,威马将以每年一款新车的节奏逐步走向市场。 

 

沈晖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市场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一个新造车企业年销10万辆就可以活得很好,威马在两三年内肯定能达到这个数字。

 

刚刚成立不到三年的威马汽车何以能让沈晖如此自信?


“五新”


新的团队、新的产品、新的工厂、新的渠道、新的供应链。

 

这“五新”是沈晖自信的源头,他说道:“对于‘五新’我很自豪,我认为在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团队能做到这‘五新’。”

 

新团队:


截至目前威马团队人数已经接近1000人,主要是技术人员,不包括工厂制造工人。

 

其中百分之七八十是传统汽车的,还有百分之二三十是互联网出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威马所具备的互联网思维。

 

“造车一定要让听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威马汽车战略规划副总裁陆斌对于车企如何创新曾如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那些50后少做决策,让那些60后多听听80后、90后的声音,让70后能够站出来干点事情。”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威马在创立伊始,就有两个队伍同步到位。一个是工程研发以及制造团队,另外一个就是用户运营团队。用户运营团队的目标就是搜集用户体验中的痛点数据,并围绕着产品进行商业模式的重新构建。

 

这是威马团队的新之所在,这样的团队打造出来的产品才真正是市场需要的产品。

 

新产品:


成为特斯拉的量产版,这是威马对于产品的定位,然而这并不是威马产品的最新之处,其产品之心新还体现在“硬件+软件+服务”。

 

也就是说威马要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移动出行工具,还包括围绕这个移动终端所打造的软件平台、智慧出行服务。

 

在硬件产品上,威马希望让每一个用户定义自己想要的产品,再规模化生产出来,实现自由选配、成本可控和快速交付。站在用户的角度做加减法,用户需要什么样的配置就提供什么样的配置,不再局限于车型配置的选择,帮助用户实现更高效率的消费。

 

用户的痛点也在于更高效的出行选择。在威马的理念中,将来需要服务的,不仅仅是威马的车主,而是与出行服务相关联的每一位用户。目前,包括威马充电APP、投资共享单车HelloBike、与海南交投在海南省推进的旅游租赁项目等,都是威马为打造用户出行体验闭环做出的尝试。

 


威马还将为每位用户打造Super ID系统,让每一位威马的用户拥有属于自己DNA的Super ID,实现从人到车的高效率数据绑定,使得用户在不同的威马终端间,拥有一致性的智能化产品体验,并且通过不断积累数据实现OTA迭代。

 

新工厂:


与传统汽车公司关注高度制造效率不同,威马追求的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消费效率的提升,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同时制造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配置和风格的汽车,真正实现C2M(顾客对工厂)定制化生产。C2M 模式的目标是做到交车周期只有特斯拉的 1/3,即目标交车周期只有20天。


威马汽车位于温州瓯江口的智能汽车产业园,总占地约1000亩,一期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按照沈晖的说法,其数字化方面的投入是欧洲最高水准整车工厂的三倍以上,将是一个智能化的工业4.0工厂,在环保标准上还能实现零排放。

 

今年8月底,威马温州工厂四大车间已全部封顶,所有设备也进厂进入安装阶段,今年12月将进行设备调试。自去年11月23日开工奠基以来,仅用9个多月即完成所有厂房主体土建建设。

 

沈晖表示,威马汽车目前已经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能够通过自建工厂实现首款车的量产上市也是威马汽车在一众新造车企业中的优势所在。

 

新渠道:


威马汽车的销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会偏向于轻资产运营,有4S店,但更多是体验店,以体验友好、用户触点能够快速灵活响应为基本要求。

 

用户通过威马汽车商城可个性化定制属于自己的汽车,并且全过程透明,用户可以一路跟踪车辆的订单受理、制造进度、车辆运输进度等信息。

在沈晖看来,这也是消费效率的提升。

 

新供应链:


当一些新造车企业试图打造一个联盟特别是在供应商搭建方面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时候,沈晖以非常明确的态度表示不会加入整车研发的的联盟。

 

首先,第一款产品的技术路径已经确定,不需要联盟共同开发。

 

其次,在供应链方面,威马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很高,一辆车有70%是供应商在干,而且第一款车的供应链也全部布局完成。

 

沈晖认为,通常创业企业跟供应链合作有两个大坎,一是愿不愿意合作,二是愿意合作也需要付出极高代价。而这两大坎对于威马汽车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本身我也是做供应链出身的,原来长期合作的很多朋友愿意个人来支持我们合作,这可能是我们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吧。”

 

这与沈晖及其团队在这个行业长期以来积累的人脉资源有关,当然更重要的是威马的产品理念也赢得了供应商的认可。

 

此外,威马也与德国超跑品牌Isdera敲定了深度合作,双方将在研发、工程、产品、制造、资本等领域将相互扶持。Isdera是德国顶级的手工超跑品牌,沈晖表示:与Isdera的合作,将为威马汽车的全球化和高端化发展打下基础。未来,威马会不断聚合全球优质资源,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威盟”潜在用户群


对于销量的信心还来自于威马汽车已经在产品量产上市前积累了一批潜在粉丝群体。

 

在成立初期威马就筹备并建立了“威盟”兴趣社区和早期极客用户社群。

 

沈晖说,威盟的粉丝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坚决不开、不买纯电动车的,我们请他来给我们讲讲为什么,是车的配置有问题,还是造型难看,还是什么原因;


第二类是已经开了一段时间电动车,他们有一线消费者的切实体验和建议;


第三类是卖车的,卖车卖久了,特别在一线卖车的人他们眼光很毒,一看就知道这个车能不能卖得好。

 

沈晖强调威马造车决定权不在工程师手中,而是基于市场反馈。比如造型设计上不能太小众,既要惊艳也要中庸,一眼就能看出是电动车还不能怪异,在这些问题上威马会广泛地咨询消费者的看法,而威盟很大程度上就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毕竟我们的工程师、设计师以及所有高管并不是典型的目标客户群,尽管我们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而粉丝提的很多建议能帮我们重新思考产品。”沈晖说道。

 

这些深度参与到威马造车过程中的潜在用户群体未来也将成为威马行走的“活广告”,对于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都将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

 

此前陆斌曾表示,威盟致力于成为下一代出行体验的生活创新者、兴趣养成者、关系连接者和社会改变者的集合体,威盟社群的成长对于早期威马汽车的产品和模式创新将起到重要作用,还将为威马未来的量产车提供充分的用户数据。

 

未来,威盟还会与各个行业的IP做连接,共同成长。

 

同时在威盟社群中,威马汽车将会融入“碳点”这金融概念,使得威马用户的每一个正向行为都有回报,并且可以真实交换和变现。例如用户少开一天汽油车、多参加一个公益活动、体验一次电动车旅行,或使用了一次分时租赁服务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碳点,而碳点在特定的市场可以进行交易。



“不缺钱”


造车需要重资产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难以实现量产上市,更不要说年销10万辆。

 

去年8月有媒体报道威马汽车获得A轮10亿美元融资,沈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威马汽车的融资额其实已超过10亿美元,目前资金足以支撑两款以上产品的正向研发及量产。”

 

现在仍有不少投资者“盯着”威马想要投资。沈晖直言对于投资者的选择“比较挑”,只考虑有战略意义的、不对赌短期回报或者上市的长期投资者。


此外,威马还成立了成立一支120亿元的“智慧出行价值链”全球产业基金,用于扶持威马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伙伴,包括三电、智能出行服务、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汽车相关的各种核心零部件等领域。

 

沈晖特别指出,这支基金与行业同类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投管团队均是运营出身,有过操盘企业重大战略的实战经验,而非财务背景纯粹投资人。这决定了其投资角度、考量会更为综合,能真正实现共同增值。

 

沈晖透露,近一两个月就会公布该产业基金参与扶持的一个项目。


关于【未来出行说】

当电动汽车遇上人工智能,未来会怎样?一场前所未有的跨界思想动员,一次前所未有的媒体联合访谈,让我们走进未来,迎接滚滚而来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出行产业浪潮!

 

 大型深度对话栏目《未来出行说》,访谈出行产业意见领袖,挖掘行业实践经验,打捞战略智慧观点。两大行业智库—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携手跨界媒体矩阵—《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商业评论》、网易汽车、优酷汽车、亿欧汽车、EV世纪、雷锋网联合出品。


E  N  D

未  经  许  可     不  得  转  载

投稿:[email protected]

版权:13910987589

商务:13911182295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2017闻轩奖颁奖典礼暨《汽车理想国》新书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