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过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的话,你一定会对电影的配乐印象深刻。影片中,海滩上被困的士兵想尽办法求生,海浪里民船和军舰进行着惊险救援,天空中飞行员与德国战机正面交锋,伴随着耳畔仿佛无止境走向高潮的“谢帕德音调错觉”,三条叙事线的强度被不停地放大,观众的心弦也越绷越紧。
如果说汉斯•季默的无调性音乐只是制造出一种时间的紧迫感,那么电影大师伯格曼则更加证明了声音塑造影像主题的力量。在他的《喧哗与低语》里,互相伤害后渴望和好的两姐妹彼此抚摸,倾诉衷肠,此时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萨拉邦德”响起,二人的对话被完全淹没,只看得见她们嘴唇的嚅动。交流的无解一览无遗。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声音,影像的感染力会打多大的折扣。那脱离视觉呢?你是否思考过声音对于自己的意义何在?
胎儿在听?——从生命的源头认识自我
相较于视觉在阳光下呈现出世界的清晰外观,声音常常如幽影一般潜入到我们心灵深处,构建出一片私密的内在空间。即便闭上双眼,隔绝世界,仍然可以直接和自己说话,这种“内在之声”(inner voice)营造的恰恰是我们与自身最为亲切的关系。
当陷入到极度的焦虑、恐惧与孤独中时,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倾听发自心灵深处的那个最熟悉的声音,它会如期而至地带来温暖和庇护。
实际上,声音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密切关联于我们出生之前便牢牢绑定。米歇尔•希翁的《声音》一书谈到,子宫里的胎儿在四个半月之后,耳朵就开始被唤醒。
“胎儿进入耳朵的功能期之后,可以‘听见’伴随着身体内壁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噪声,以及两个心脏循环发出的跳动声,一个是母亲的,一个是胎儿自己的。这两个节奏各异的钟摆式心脏循环,相互交叉又相互分离……向我们唤起某种古老时间性的感觉。”
换句话说,理解声音,即是从生命的源头认识自我。
嘘!蝴蝶在振动翅膀——倾听万物之声
或许正是由于声音的无所不在,如空气一般浸润着我们,因此,除了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外,声音常常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尤其是在城市日夜不停地产生噪音,大众传媒循环播放流行旋律的当下,同古人相比,我们的耳朵已经麻木到近乎丧失感知能力,太多的声音“左耳进右耳出”。
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里,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新的聆听之道。在那一小块少有噪声侵扰的宁静之地,他可以通过水声分辨溪流的年龄,高超的录音设备甚至可以捕捉到蝴蝶振动翅膀。
“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等我们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止会更善于聆听自然的声音,也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汉普顿这样写道。
稍稍停下匆忙的脚步,摘掉播放着重低音的耳机,你会发现,声音将我们与外部广袤的世界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相连,从我们身边的人、生活的城市空间,到山水自然,甚至宇宙太空。
《海贼王》中,罗杰、路飞和桃之助拥有天赋的“倾听万物之声”的能力,能听到“象主”和“海王类”说话的声音。在三次元世界,虽然没有动漫里的奇异生物,但若有一颗愿意倾听万物的心,也有机会体验到被大多数人错过的美妙。
事实上,关于声音的话题还有很多——
如果你希望抛开传统音乐的窠臼,听到国内外最酷的声音作品,感受声音艺术的魅力;如果你想探索声音哲学的奥秘,但又被艰深晦涩的理论吓得止步不前;如果你愿了解噪声的历史,寂静的深意,幻听的体验,想知道在文明的历程中,音乐如何汇聚民众、形塑社会……
这里有一位青年学者姜宇辉,他的音频专栏将满足你以上的期望。
他是华师大哲学系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是学生口中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姜帅”,也是国内跨界研究声音哲学与声音艺术的先行者。在走出过萨特、福柯的巴黎高师进修期间,姜宇辉开始对于声音从理论到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彼时,用“586电脑”作曲的他已成为中国实验电子乐的早期参与者。
在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上,他与声音艺术家殷漪联合策划了名为“声音的面容”的理论剧场(theory opera),尝试将“声音”的思考引向现场性的行为,引起很大的轰动。
▲点击上图,订购专栏《姜宇辉•声音的灵性之旅》
订阅专栏的听众这么说
以声音为主题探索相关问题非常有趣,也突破了我们以往以视觉为主的习惯和直觉。相信和姜老师一起探讨后,大家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关注声音的作用。
——龙缘小禹
姜老师讲的和我意识到的一样,人的听觉很早就启动了,甚至超过视觉。听了专栏有一种归属感,以前周围没有这样专业能引导我的人,通过这次订阅我很开心。
——留白
节目不错,姜老师是一个通透又充满灵气和激情的学者。
——無字天叔
姜老师讲的内容引发了我对声音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声音不是平时听音乐、环境声音等经验这么浅白,而是和我们内在的生命有着关联,只是不知道也不懂得聆听。想跟着学习了解,希望对自己有更多的启发。
——island-岛屿
笫一讲很喜欢,没听够就到时间了。期待关于内心的声音这部分。
——瑞华
很好的内容,感觉启发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姜老师的讲课风格生动、活泼、有趣。
——陈恺泓
在这里,声音的探讨与当下的文化热点相连,每期将围绕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音乐专辑或一次展览展开。在这一年的陪伴中,声学、哲学、艺术的学科边界不再成为障碍,一周两期的节目里,姜宇辉将用富有磁性的嗓音为你打开一个声音的新世界。更重要的是,对于声音这种直击内心的艺术形式,聆听是第一要务,每一期你都能领略到经典、独特、具有开创性的声音杰作。
松尾芭蕉有一首著名的俳句——“古池塘,青蛙越入,水声响。”青蛙“扑通”跳进池塘,水的一声清响传达出无穷的意境。本专栏也希望如这首小诗一样,在你心中泛起思想的涟漪,荡涤出温暖的回响。
专栏介绍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与《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与《普鲁斯特与符号》。
《姜宇辉:声音的灵性之旅》为“音频+图文”专栏,每周三、五两次更新,全年52周无间断。104期的节目大致将围绕以下四条线索展开:
声之“思”(the idea of sound):
主要围绕声音哲学(the philosophy of sound)展开,涉及到科学/分析、法国(Michel Chion)与现象学(Don Ihde),结合案例,深入浅出。
声之“悦”(the pleasure of sound):
对声音艺术的各种流派及其代表性作品进行赏析,并尤其聚焦于声音、音乐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密切关联,阐发内涵,避免鸡汤。
声之“动”(the dynamics of sound):
关注声音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一些热点主题纳入到考察视野之中,如声音与集体记忆,噪音与技术环境,声音与感知媒介等。
声之“境”(the atmosphere):
重点关注声音的“灵性”维度,可以说是本节目的一个“形上”维度。以声音为入口,探索进入精神与灵魂世界的途径。声音与宗教,声音与精神治疗,乃至不同文化中的声音之神秘体验,皆可作为视角。
本专栏将涉及到的书籍、电影、乐曲、声音类型包括(内容以实际讲授为准):
导言,开篇,阅读米歇尔•希翁的《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伯格曼,讨论影片《假面》、《喧哗与低语》
文学中的声音:阅读唐•德里罗的《白噪音》
环境声景:雨声,赏析Eric La Casa的音乐作品
幻听系列:阅读奥利弗•萨克斯的《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
噪音系列:阅读迈克•戈德史密斯的《吵!噪声的历史》
肉体的声音:心跳之声,赏析Eliane Radigue的音乐专辑《Biogenesis》
虚拟空间的声音:游戏的声音设计,分析游戏案例《辐射》
绘画中的声音:维米尔
寂静系列:阅读戈登•汉普顿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
在这个专栏你将获得
每周两期,每次围绕一个当下的文化热点展开,比如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音乐专辑、一次展览等,开拓视野。
每期10分钟,跨越学科之间的狭隘边界,以叙述的方式敞开一个声音的世界,将其中的奥秘娓娓道来。
在关于声音的哲学和艺术中,获得安抚心灵、减少焦虑的力量。
福利
订阅专栏后,你还可以加入“姜宇辉读书会”线上微信群,获得姜老师关于哲学、艺术等方面更多的阅读推荐和交流。专栏中涉及到的音乐、影视等作品,入群即可获取准备好的欣赏链接,无需再费时费力搜索。(入群方法:私信中读微信服务号,晒出订阅专栏截图后,获邀请加入)
▼点此→下载中读 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2.2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姜宇辉:声音的灵性之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