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销售与市场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关注中国市场发展趋势,致力为中国企业指引方向,提供最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实务方法工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廣告狂人  ·  蛇年CNY营销,怎么做? ·  昨天  
马斐九频道  ·  聚势启新程,西凤酒“1257”战略定调2025 ·  3 天前  
马斐九频道  ·  从赤水河畔到世界舞台,茅台“闯海”进行时 ·  3 天前  
廣告狂人  ·  2024年十大广告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销售与市场

深度分销进入超量压货的霸盘模式,在缩量时代就是死循环

销售与市场  · 公众号  · 营销  · 2025-01-21 07:00

正文

点击上方“销售与市场”关注,并设为⭐,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消息!


本文全篇5028字,预计阅读9分钟。

作者 | 刘春雄
来源 |   新经销


未来能替代深度分销的模式是什么?



深度分销作为高效的分销工具,在2024年三季度之前,极其有效。


正因为极其有效,在缩量时代也极其有害。


有效且有害的表现,就是在终端动销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成功地向终端超量压货,造成大量临期品,造成渠道价格崩盘。


深度分销现在已经成为渠道霸盘,从过去的正循环,向死循环变异。


什么是渠道霸盘?就是正常的深度分销,变成了利用品牌优势强势压货,远超渠道正常需求量的压货,造成渠道堵塞。


什么是死循环?

销量下降——分销压货——临期、价格崩盘——更大力度的压货。

这就是死循环。


深度分销是怎么从正循环进入死循环的?本文剖析深度分销演变的四个阶段,四大模式。


四阶段分别是:轻模式,高循环;重管理,大循环;重资产,正循环;霸盘模式,死循环。

四大模式分别是:客情模式、铺货率模式、购买终端资源模式、压货模式。

深度分销从“八步法”开始,到目前为止,形成了四大支柱,在不同时期构成了增量来源。

这四大支柱分别是:客情带来的销量、铺货率带来的销量、购买终端资源带来的销量、压货带来的销量。


这四大支柱之间的关系,既是深度分销进化关系,也是相互叠加,形成更强的深度壁垒,把低强度的深度分销屏蔽掉。


然而,从2024年三季度开始,再强大的深度分销也无能为力。即使是行业巨头,也只能看着销量下降。


深度分销的顶峰是今麦郎的“四合一“,现在还能听到”四合一“模式吗?


一个时代落幕了,再努力也只是悲情英雄!那么,未来能够替代深度分销的模式是什么呢?

轻模式,高循环


所谓轻模式,就是投入不大;所谓高循环,就是不仅分销效率高,而且对渠道形成了逐步向上成长的正向循环。


对应模式:客情模式,八步法。


最早的深度分销是“八步法”,主要是做客情。因此,客情可视为深度分销的基本功。这是中国渠道的农业文明痕迹,关系也是生产力。


因为b端与C端之间有熟人关系,店外是熟人,进店是熟客。厂商做b端客情,就是把bC强关系让渡给厂商。


于是,厂商在深度分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动作:一天见多少个终端?待多长时间?聊几句话?做哪些动作?

这些动作,初期非常有效。谁的客情好,进货量就可以相应大一点,甚至陈列、排面都可以好一点。即使在现在,仍然有一定效果。


然而,物极必反。当客情也可以KPI考核时,当所有一线业务员都在做相同动作时,标准化客情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让我反思客情效果的是一次我拜访终端。大约中午时分,我问一位终端老板“上午有多少人拜访”,老板细数一下“28人”。我又问“业务员拜访时,你的想法是什么?,老板回答“打发走吧”。


海量的标准化客情动作,带来的是终端老板的标准化回应。现在有老板说,“每天拜访的业务员比客人还多”。


很多店老板已经意识到,业务员做的客情,带来的是有利于厂商,但不利于门店的效果。于是,你做你的客情,我做我的虚套回应。反正大家都是做戏。


做了客情没用,不做客情又害怕竞品在做。明知道于增量无补,但始终不敢退出。

重管理,大循环


对应模式:铺货模式,考核铺货率。


铺货率考核是深度分销的必备KPI。铺货率与销量成正比,曾经几乎无人怀疑。

我亲眼见过一家企业到某县检查铺货率,发现有几家未铺货,当场处罚十几万元,经销商还得笑着交罚款。



铺货模式考验的是管理能力。全国数百万家终端,覆盖全国需要内外六级管理体系,这是对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正因为如此,最后在深度分销体系活下来的企业,都是管理能力极为突出的企业。大量知名品牌,包括跨国品牌就是在此轮被淘汰的。


高铺货率带来的是全国性的大循环,品牌与渠道良性循环,B端与b端良性循环。


我是最早推广深度分销的人,也是最早质疑铺货率的人,大致在2014年就开始质疑。因为我发现,有知名度的老产品,铺货率确实与销量成正比。但是,当企业推新品时,铺货率越高,问题越大。


我发现了一个三三四的规律。30%的门店有推新能力,另30%的门店在其它门店推新成功后可以跟进,最后40%的门店只能降价跟进。


如果新品铺进了后40%的门店,他们没有推新能力,就会降价销量。对于新品,没有推广成功就降价,是大忌。因此,我提出按三三四的节奏推新品铺货,先拉清单,再考核“铺准率“。


铺准率是精准铺货,铺货率是大水漫灌。


过去认为,铺货率就是见光率,把产品铺得到处都是就是最好的广告。现在认为,铺货率就是死亡率,到处都是落满灰尘的滞销产品,就是最好的负面宣传。


目前的铺货,无论门店是否卖得动,都敢接,门店没有心理负担。反正卖不动的话,门店不承担责任。而且越是客情好,铺货容易的门店,问题越大。

重资产,正循环


重资产,就是重资产投入,不仅仅人员多,政策投入也比较大;正循环,就是对渠道建设有正向价值。


对应模式:资源模式。购买终端资源。


从做客情到抢货架,发展到买货架。于是,深度分销开始进入重资产的终端挤压阶段。


最初购买终端资源是摆陈列,比如,一堆空箱子,陈列在门头,一个月多少钱。这是买终端资源的广告传播阶段。



后来发展到独占终端优质资源阶段。在商超是买陈列,买堆头。在稍好一点的街边小店,也在购买优质堆头,甚至排它式协议。白酒行业、啤酒行业甚至出现过买断门店。

白酒的“盘中盘“模式就是如此,以致最后白酒进入”后备箱“工程——自带酒。皆是拜购买终端资源 所赐。啤酒巨头近年的销量下滑,也与买断餐饮终端的销量下滑有关。


购买终端优质资源的结果是,终端资源越来越贵,甚至有些门店以出售终端资源为重要收入来源。


在增量阶段,厂家可以不计代价。毕竟只有大企业才出得起越来越贵的资源费。进入缩量时代后,厂家再也难以承担不菲的费用。

霸盘模式,死循环


对应模式:压货模式,利用品牌力和政策强力压货,形成渠道超量进货。


什么是霸盘?不管终端卖不卖得动,只管压货。霸盘模式,一定是行业巨头,不进货就各种威胁。


什么是死循环?就是压货越多,渠道问题越大,最终把渠道搞死。2024年上半年,很多快消品行业就进入了死循环。


自深度分销始,就有压货的幽灵。只不过早期的压货,只是一次多进点货,占仓,占资金。并没有超量进货,或者在某个KPI考核期,为了完成某项考核指标,短期内给业务员“造业绩”的需要,比如每年12月份的进货。


超量进货的出现有两个原因:

一是更大力度的进货政策,没有压不出的货,只有压不出货的政策;

二是确实没有增量空间了,但品牌力足够强大,经销商被迫接受。

压货不能增加销量,只会改变进货节奏。超量压货的后果,就是临期品大增,窜货发生。其实销售部门上上下下都知道,但没人敢下决心。


如果不是2024年三季节超量压货有可能带来的渠道大崩盘,超量压货还会持续下去。

深度分销,从有用到有害


深度分销作为一种厂家主导的分销模式,从分销角度讲,非常有效。


最大的价值,就是把没有深度分销能力的友商,成功挤出了渠道,提高了行业集中度。这就是前面讲的正循环。正循环,就是有用的。


甚至快消品在2013年进入缩量阶段后,深度分销仍然有用且有效。因为2013年后,虽然行业在缩量,但巨头在增量。


巨头的增量从哪里来?就是来源于深度分销重模式的挤出效应。


疫情后,深度分销进入霸盘模式,几家巨头独霸渠道,拼命压货。在这个阶段,能把货压下去,说明深度分销仍然有效。但是,对渠道建设却是有害的。


因为缩量时代,渠道销量就那么多,压再多的货,只能等待临期。经销商和终端为了解决库存过量问题,只能低价甩货,渠道价格倒挂,崩盘。


这个时候,深度分销的效率越高,危害性越大。


霸盘模式的危险性,可以从白酒的“盘中盘”模式和啤酒的“买店”模式讲起。


白酒的“盘中盘”模式,消费者没有选择权了,逼出了白酒后备厢工程——自带酒。啤酒的“买店”模式,逼出了“平台送酒”模式。


霸盘是最后的挣扎


最近我有一个判断,2024年三季节,深度分销进入至暗时刻。


20年的深度分销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之前。这是快消品行业的增量阶段。大家都在增长,差别是增长快慢问题。深度分销考验的是管理问题。比如,终端客情、铺货率,这些是管理问题。


为什么是管理问题呢?因为深度分销是渠道扁平化,但带来的后果是销售部门内部管理层级的增加。我有一个结论,全国性深度分销,深度分销的外部层级+内部管理层级=6级。


在增量阶段,深度分销淘汰的是管理不到位的企业。


第二阶段:2014年至2024年。这是快消品行业的缩量阶段。虽然行业在缩量,但巨头在增长。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原因在于:在行业缩量阶段,巨头在购买终端资源和进货政策上加码,让规模较小的企业知难而退。腰部和长尾的退出,带来了巨头的增长。


现在深度分销进入了霸盘阶段,其特征是:

1. 行业持续缩量;

2. 行业已经“出清”(该死的都死了);
3. 巨头之间呈现“恐怖平衡”——谁也无法干掉对方,政策加码只能“共损”。

现在要总结一下深度分销的历史价值。深度分销到终端,这是中国零售业高度分散和渠道商高度区域化、弱小基础上,是典型的品牌商“介入式“渠道模式(深度分销概念的提出者之一施炜老师的话),我称为渠道挤压式模式。


过去,销量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挤总会有了。现在是真没有了。


不是深度分销不行了,是行业真没有增量了。


霸盘模式,就是海绵里真没水了,还在使劲挤。

从分销Bb闭环到动销bC闭环


增量时代,分销效率是渠道的关键。强化深度分销无可争议。


缩量时代,分销效率越高,对渠道的危害越大。动销才是关键。


那么,深度分销之后怎么办呢?分销的终点是b端,动销的关键是C端。


深度分销抵达了b端,离C端还有一步之遥。


渠道进化的逻辑,永远是更靠近C端,却永远无法触达全部C端。


深度分销已经抵达b端,下一步进化的方向是哪里?当然是触达C端。


触达C端,就是用户运营。当然不是触达所有C端。因为C端是海量的。


为什么要运营用户?因为只有用户运营,才能创造增量。存量没有了,不创造增量,企业的增量何来?


创造增量,首先要发现新需求,或创造新需求。那么,什么样的营销手段能做到这一点呢?


答案是:场景营销。


我与空手老师的研究,场景营销的四大价值是:场景造需(创造新需求)、消费指令(场景唤醒消费)、品牌绑定(品牌绑定特定场景)、传播引爆(UGC线上引爆)。


那么,哪个部门承担基于场景的用户运营呢?原来做深度分销的业务员,还是新的用户运营人员?

深度分销有四大支柱支棱不起来了,就需要有新的支柱。在支柱的背后,其实是组织职能。


深度分销、经销商、业务员,已经形成一组生态。改变任何一方都会受到其它方面的牵制。


新组织、新岗位、新职能、新模式、新动作。一切为了创造增量。

模式空窗期


深度分销落幕了,新模式还没有广泛认同。


这个时期,是模式的空窗期。


空窗期很难,做老模式无效;做新模式,新模式是什么?


空窗期是新模式的探索期。


新模式有没有线索?当然有。


以我从事营销33年的观察,有两条线索:一是渠道演进线索;二是最佳实践线索。


模式演进线索,就是观察渠道历史演进的规律。渠道模式,从坐商式的批发商(大B),到行商式的经销商(大B),再到深度分销到b端,那么,下一步是什么?


不是线上DTC(对快消品,线上DTC不到10%),更不可能是线下DTC,而是bC一体化用户运营。即围绕b端运营C端,一只脚在b端,一支脚在C端。这么多年我在推广bC一体化,等的就是这一天的到来。


二是最佳实践。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说:“一具体,就深刻;有问题,就出门。”我认同这句话。


困惑的时候,高管一定要到市场发现“最佳实践”。并从最佳实践中发现有普遍性,有趋势性的做法,总结成新模式。


一般来说,对基层人员来说,最佳实践更有说服力。


这种做法,特劳特和里斯在《营销革命》中总结为两句话:


第一句:成功战术的一致化,就是战略。

第二句:公司副总裁级以上管理者要深入一线,发现最佳实践。

以后讲深度分销会越来越少,焦点已不是深度分销。


25年前,没有深度分销的概念,只要搞深度分销,就威力无穷。


现在,单从分销效率讲,深度分销仍然不失为有效方法。近两年,终端那么多库存,临期品那么多,就是深度分销挖的坑。


动销不好,分销效率高有什么用?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动销,动销解决了,第三方分销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作参考,无指向意义及商业用途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司燕珂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




商务合作手机号】15294621904(同微信)

杂志订阅电话TEL: 0371-65321930 0371-65321956

杂志订阅服务15939021646(同微信)

投稿邮箱

《销售与市场》[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营销界》 [email protected] 

《商业2.0》[email protected]

转发,点赞,在看,精彩内容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