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联合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继续举办“剧本市场”德语剧本朗读和工作坊系列活动,该项目获得了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以及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的支持。来自德语地区的三部青年编剧的作品——《合唱团》(作者多米尼克·布施,瑞士)、《水》(作者安娜·格施尼策,奥地利)和《消失的艾丽斯》(作者塞尔玛·凯·马特&玛丽·吕西安·维斯,瑞士)将首次被译介至中文,并分别由中国导演以中文剧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该项目旨在支持年轻戏剧创作者,促进戏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024年9月21、22日,作为2024年度最后一部剧目,由吕雨舟导演的作品《消失的艾丽斯》将在北京歌德学院798空间呈现给观众。
“剧本市场”德语剧本朗读和演后谈
《消失的艾丽斯》
时间:
2024年9月21/22日,19:30
地点: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创意广场
语言:
中文
免费入场,无需预约
剧目简介
是的,母亲艾丽斯消失了。来自养老院的消息打乱了三个女儿的日常生活,她们不得不聚在一起,思考母亲以及她们与她各自的关系。艾丽斯不是一直在出走的路上吗,我的意思是说,通往另一条生活的路上?对了,她有一个隐秘的爱人,那个女裁缝,对么。当然, 这从来没有在家中公开聊过,更像是。。。一个半心半意掩藏着的灰色地带?女裁缝像一个影子,若隐若现、转瞬即逝,正适合各种的投射。她们回顾着成长过程中确凿的记忆,不同的版本,也想象着那些潜在发生的遭遇。母亲的消失,指向一片空白,共同生活中缺失的那些沟通,关于家庭角色,归属与期待。微妙的暴力从这片禁忌的空白中发散出来,就像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洞?
导演的话
这是一个很隐晦的文本——充满了欲言又止和不可言说。正是这种隐晦,让我们找到了接入口。在我们的文化里,“母亲的情欲”是如此沉默;而剧本中的三个女儿,反复拼凑着母亲,却始终面目模糊,回忆的动作充满不确定的试探和揣测。
与之相对,这也是一个非常感官(sensual)的文本,声音、触觉、气味、颜色……开始于语言碎片的缝隙,指向的可能是母亲/母女最细微处的情感暗流。咯吱作响的木地板,塞满衣服和信件的樟木旧衣柜,每周三都会响起的电话铃声,过往在当下呼之欲出。(文:吕雨舟)
主创团队
编剧:Selma Kay Matter & Marie Lucienne Verse
翻译:张灯
导演:吕雨舟(老妖精ensemble)
声音设计:小白能Bi-NON
演员:陈熠红,吕彦霓,杨西悦
编剧简介
© Max Zerrahn
塞尔玛·凯·马特尔(Selma Kay Matter)
出生于苏黎世。马特尔曾是2020年PROSANOVA文学节艺术指导团队的一员,并且是《BELLA triste》杂志的联合编辑。作为作家和戏剧构作,塞尔玛·凯·马特尔在不同的艺术集体和不同领域跨界工作。自2020年以来,马特尔与玛丽·露西安娜·费尔斯(Marie Lucienne Verse)合作创作。其共同创作的戏剧《爱丽丝消失了》获得了2022年托马斯·伯恩哈德奖学金,其最新作品《Alias Anastasius》于2023年3月在柏林剧团(Berliner Ensemble)首演。凭借剧作《Grelle Tage》马特尔荣获2022年汉斯·格拉策奖(Hans-Gratzer-Preis)和2023年内斯特洛伊奖(Nestroypreis)。
© Max Zerrahn
玛丽·露西安娜·费尔斯(Marie Lucienne Verse)
在柏林长大,自2015年以来一直生活在莱比锡。她目前正在读大学,方向为文学创作和心理学。最近,她在第《28届Open Mike文学竞赛文集》中发表了《Wohnung》(《住所》)一文,并在2021年《诗歌年鉴》(Jahrbuch der Lyrik 2021)里发表了诗歌“Räumung”(《清场》)。她的随笔《揭秘人物》获得了2020年Wortmeldungen资助奖。塞尔玛·凯·马特尔和玛丽·露西安娜·费尔斯共同创作的第一部戏剧《爱丽丝消失了》(Alice verschwindet)片段刊登在《DRAMA戏剧文学杂志》上,并在Kabeljau&Dorsch的播客中播出。
译者简介
© 私人
张灯
,文字与剧场工作者,从哲学向文学和戏剧跨界,柏林表演团体“Nomadic Minutes/游牧分钟”主创,柏林文学研讨会(LCB)Fellow,德国联邦译者协会柏林勃兰登堡分会(BDÜ LV BB)理事会成员。
导演简介
© 私人
吕雨舟
,独立剧场创作者,当代表演团体老妖精ensemble联合创始人。剧场实践围绕“纪录剧场”、“集体创作”和“社会介入”展开,常在工作中使用“真实素材”(口述、纪实影像、流文本等)与“文学隐喻”杂糅。作品曾受赫尔辛基艺术节、挪威易卜生奖,乌镇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等机构邀演或委约;入选Theaterformen2017, 台北艺术节2019,柏林戏剧节2024 fellowship参与国际论坛交流。
声音设计
© 私人
小白能Bi-NON
是一位音乐人。2015年起,以“小白能”为代号开始进行声音创作,从微声、噪音、环境音乐,到如今的解构主义、电子、步法等,表演场所跨越艺术空间及地下俱乐部。与此同时,小白能Bi-NON也与剧场以及其他媒介艺术家合作,创作覆盖声音、视频、互动装置、表演和文本。其目前的创作研究方向侧重于个体身份、以及信息社会中的无意识效应。
演员简介
© 私人
吕彦霓
,影像/行为/剧场创作者。毕业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过往参展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建筑艺术节、NWHFF新浪潮青年作者影像展
、「登 陆」水泥公园现场艺术节等。剧场作品有《禁闭所》《唤醒》《水中的歌利亚》等。
© 私人
杨西悦
,戏剧导演/编剧/演员,现居上海。作品见于蛇口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酷儿影展、阿姆斯特丹独立电影节,等。她选取生活中真实的素材,却让演出的事物“看似真实”,以作品展现生活“清醒梦”一般的本质。近期创作研究方向关注视障、女性、酷儿及厂矿子弟。杨西悦持有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的硕士学位,重庆大学德语专业的本科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