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知圈
解局还需圈中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随心:说说白茶为什么要拼配 ·  3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知圈

“学霸合唱团”的将军,妻子也是位将军

政知圈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13 21:01

正文

撰文 | 辛苏    编辑 | 邹春霞

高考结束没多久,平均年龄72.3岁的“学霸合唱团”火了。

“学霸”们都来自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的成员,在央视《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他们凭借一首《我爱你中国》让撒贝宁、蔡国庆这些评委泪洒现场。合唱团成员中,1951年毕业的87岁程不时年龄最大,他既是1958年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


△程不时

不过,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要说的不是程老,而是一位将军,相比程老,他没那么知名,但他做的事情跟程老一样很让人钦佩。

清华走出的将军

在《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站在前排的程不时自我介绍后,团长刘西拉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将军。话音落下,站在后排的张利兴随着镜头进入大家的视线:“我叫张利兴,65年我从清华大学毕业,投入了国家的核试验事业,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的一名老兵。”

△张利兴

“我们这个事业,决定了我们是在大漠奋力地拼搏,在戈壁默默地生活。我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正如张利兴所说,他鲜少在公开报道中露面,如果以“核试验、张利兴”为关键词倒是能在论文平台搜到一些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国防网将军校友名录收录了张利兴的名字,关于张利兴的介绍是:1965年清华大学工化系毕业,少将(1997年晋升),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21基地)研究所研究员。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先后在核试验基地工作过的清华校友有200余人,其中很多成为基地领导和技术骨干,清华校友曾担任基地三任司令员、两位副总工程师、六任研究所所长,有3位校友被遴选为两院院士,13位校友晋升为将军。

参观过清华大学校史馆的,会将张利兴和朱凤蓉的名字联系起来,他们是一对将军夫妇。朱凤蓉1966年清华大学工物系毕业,1968年去往核试验基地,1998年晋升少将。巧的是,两人还是上海吴淞中学的校友。1959年,张利兴从上海吴淞中学考入清华大学,他的妻子朱凤蓉也是吴淞中学59级的毕业生,只是当年,朱凤蓉入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一年后入学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张利兴、朱凤蓉夫妇(居中者)和吴淞中学校友合影

最终两人在核基地相遇。

同是将军的校友妻子

“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了小孩以后,生活是很艰苦的,那么我们托了在罗店(上海罗店)的老乡带了一些鸡蛋过去,自己孵了小鸡,自己种菜,度过了艰难的时光。”张利兴在台上回忆的这段时光,妻子朱凤蓉在别的场合也提起过。

2011年10月16日晚,清华大学举行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的校友座谈会。朱凤蓉作为校友在座谈会上谈到,由于基地的蔬菜基本上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和土豆,有了孩子之后,朱凤蓉担心这样的饭菜大人吃了没问题,小孩子(吃了)还是缺乏营养。

于是,她趁着一个朋友从上海过来的时候专门嘱咐这位朋友带十几个鸡蛋。朋友把鸡蛋带到后,朱凤蓉用一个破旧的大棉帽装上这些鸡蛋,然后塞满棉花,外面包上油布之后放到温水里。“我在有关的书上查到鸡蛋孵化的温度,用一只温度计放在温水里控制温度。不久之后,一窝小鸡就孵出来了。”这位女将军就这样在基地解决了孩子的营养问题。

△朱凤蓉

△张利兴

为何选择到基地?作为清华大学走出的第一位女将军,朱凤蓉也曾谈到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员时庄严宣布,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天晚上,清华参加演出的学生演员就把这个好消息带回了学校。“当时我还是大四的学生,已经躺在床上了,就听到楼道里突然喧哗起来,说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我们当时立刻从床上跳下来,那个高兴呀……”毕业后,朱凤蓉于1968年来到核试验基地。

2001年,清华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朱凤蓉作为优秀校友发言说:“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其普通的学生,仅仅是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段话被清华学子频频引用。

首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地方

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21基地)是两人共同的工作地点,又叫新疆马兰基地。

1964年10月16日,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在罗布泊西端一片戈壁滩上,一个叫做马兰的地方,就是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实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


马兰核试验基地在1958年兴建,当时是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也是中国核武器的摇篮。从1958年6月组建中国核试验基地,到1996年9月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为止,基地已经成功进行了45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I7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

1969年9月23日在新疆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

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硕县乌什塔拉镇境内。起初,这片土地上并没有村落,也没有人居住,只有游牧的蒙古族牧民的几顶帐篷。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批批从朝鲜战场撤回国内的志愿军,还没来得及洗去战争的征尘,就开进了这个地方,开始了核试验基地的勘查工作。

作为核试验基地,这里地理条件优良,地形开阔,远离城镇,交通方便,附近有水源,地下水位低,也不在地震带上。在全世界都是条件最好的核试验场区之一。但作为生活区,这里的条件用“恶劣”二字都难以概括。

曾任马兰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的马国惠回忆说,马兰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夏天地表温度可以到六七十度,空气温度四十几度,冬天温度就会降到零下二十几度,“风吹起来确实很硬,吹到脸上很疼。”

自然环境都如此,衣食住行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马国惠记得,用水是在孔雀河边挖一个池子让水渗出来,再往水车上抽,但孔雀河的水又苦又咸,刚去马兰的人喝了这样的水就会拉肚子,大便都是黑的,时间久了才能适应一些。基地里吃的东西要从外面运进去,野生动物肉、海带、粉条、黄豆比较多,但新鲜蔬菜很少,从吐鲁番拉进厂区,吃了不到一半剩下的菜不是烂了就是干了。

马兰这个名字来自当时主持核试验工作的“将军诗人”张爱萍,基地虽然渺无人烟,却盛开着美丽的马兰花,所以张爱萍给这片土地取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地名——马兰。很多年过去,那些曾经在此奋斗的人以“马兰战友会”相称。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开始,被称为中国核武器“摇篮”的新疆马兰,逐渐褪去昔日核试验基地的神秘光环,变身为红色旅游胜地。旅游网站上,有不少网友发布探秘马兰基地的收获,感兴趣的圈友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资料 | 新清华、新华网、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人物专访、清华大学新闻网、山西晚报

校对 |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