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中国气象局连续3年选派青年专家深入基层的实践,旨在培养青年人才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青年专家在基层的实践活动,实现了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有效提升了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细化水平。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气象局连续3年选派青年专家深入基层,参与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任务等。
这是为了培养青年人才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让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关键观点2: 气象部门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活动被命名为“春雨”行动。
这一行动体现了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长远发展,是人才培养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关键观点3: 青年专家的到来有效解决了基层气象部门技术薄弱等问题。
通过与基层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青年专家的技术专长提升了气象服务水平,并激发了地方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关键观点4: 基层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对国家级业务有反馈与优化作用。
这种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推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等更加贴合基层实际需求。
关键观点5: 未来,应继续强化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环境、选树先进典型等,确保青年专家在基层能够“待得住”,“回得来”,“用得好”。
这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让更多青年人才在基层实践中蜕变、成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气象力量。
正文
基层,天地广阔,是青年奋斗拼搏的“最前沿”、淬火成长的“大熔炉”、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自2023年起,中国气象局连续3年选派青年专家深入基层,深度参与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任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要工作推进,让青年在实践锻炼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也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浪潮中开花结果。
今年,气象部门青年专家下基层服务锻炼活动被命名为“春雨”行动,不仅洋溢着青春活力,更说明中国气象局党组坚持长远发展,将其作为培养青年人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从河北雄安新区的“智慧气象”探索到亚冬会预报服务中数值模式检验评估和释用技术的有效应用,从青藏高原的气象科研攻关到促成海南首个航天气象联合实验室落地……青年专家下基层,本质是“人才”与“需求”的双向奔赴,他们以技术为桥、以实践为梯,既让国家级气象科技“接地气”,又让基层智慧“上云端”,成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纽带和桥梁。这一实践,既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也是赋能基层的生动注脚。
基层气象部门面临着技术薄弱、数据应用不足等难题,随着青年专家的到来,解题思路逐渐拓宽——国家气象中心的青年专家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依托国家级平台优化流域预报模型,提升极端天气预报和服务水平;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青年专家在山东滨州开发渤海湾近岸风场订正算法,将卫星数据与地方需求结合,打造出适配“海洋强市”的专业服务平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专家在河北雄安新区申请科研项目12项,推动“气象大脑”系统嵌入城市超算云平台,为“未来之城”构建注入气象智慧……这些实践表明,青年专家的技术专长与基层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能够有效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细化水平。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模式,不仅补强了基层技术短板,更激发了地方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双向赋能的另一维度,是基层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对国家级业务的反馈与优化。赴浙江锻炼的青年专家将地方海洋气象预报特色经验引入国家级培训课程,促进国省技术交流;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台服务锻炼的青年专家通过优化高原数值预报模式,将研究成果反哺国家级中尺度气象模型开发。基层既是技术应用的“试验田”,也是理论创新的“策源地”,这种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也推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等更加贴合基层实际需求。
如今,第三批青年专家即将启程,继续书写“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青春篇章。未来,还应不断强化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完善平台,让青年“下得去”;坚持“严管厚爱”并重,让青年在基层“待得住”,真服务、真锻炼、长才干;选树先进典型,激发青年在基层“愿意留”的动力与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各相关单位还要确保各项政策和激励保障措施执行到位,让青年“回得来”,更要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用得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让更多青年人才在风雨中蜕变、在担当中成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气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