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只要动真格、实打实,校园减负就不难 ·  4 天前  
底线思维  ·  歼-35是高低搭配中的低端吗? ·  4 天前  
侠客岛  ·  【侠客岛在前方】里约这所高中,不简单 ·  5 天前  
凭栏欲言  ·  凭栏:留给政策的只剩尴尬 ·  6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举行会晤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年的味道,在尝新和怀旧之间......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2-03 20:53

正文

  “什么是年味,一家人团圆,热热闹闹的,就是年味。”


  随着春节的来临,空气中充满浓醇的年味。千百年来,春节的习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忙碌的人们以亦旧亦新的方式品味着新年的快乐。


从放炮抢福气到微信抢红包


  春节是中国最热闹、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流传下来的许多年俗,成为人们心里不断回想的年味。


  30后河南农民张志全说,以前每次过年都会放鞭炮抢福气。“谁家的炮先响,谁就能抢到新一年的福运和财运。”为了跟邻居们抢福气,他常跟儿子们守着收音机,就等子夜报时那一刹那点燃鞭炮。


  “有一年,福气被沟对面的老李家抢了去,下一年,我们爷仨不等夜里12点就放了炮,谁也抢不过我们。”张大爷笑着说,现在都不讲究这个了。



  “过年就是放假,是同学聚会,是春节联欢晚会,是压岁钱。”90后浙江姑娘凯云笑着说,以前等着盼着拿压岁钱,这两年感觉网络红包更有吸引力,“一秒钟不看微信,好像错过了几个亿”。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可以放鞭炮、走亲戚、拿压岁钱,稍微大一点,还是盼望着过年,可以跟几个同乡的年轻人一起打打牌,那时候一分一毛都要计较。”80后李南生活在河南北部,在他看来,现在的年已经没有太多的味道了。


  随着电子通信和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传统登门拜年的方式已逐渐被短信和微信取代,盼望已久的压岁钱变成了只需手指点一点的微信红包。年味淡了吗?


  “近些年,不少人感叹年味淡了,因为他们觉得过年方式在不断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过节方式,这些新方式对于他们来说较陌生,不太认同,而一些老的过年方式又处在不断地蜕变当中,有的还被社会舍弃了。”河南省家庭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悦玲说,他们怀念传统的年味,却又无可奈何地看到传统的过年方式在减少,因而感到年味变淡了。



  年是一种什么味道?


  “大概是一种闲适。年前的一切辛劳,都为了过年这段日子的安逸。”80后北漂阿丹说,这样闲适的心情,只有春节有。


  “是想念吧。”90后女生梦雅说,今年已经是第4年在离家万里的纽约跟同学一起过年了。“即使在中国城买了饺子,也吃不出家乡的味道。”


  每到除夕夜,跟家人视频是梦雅自己的“新年俗”。“他们偶尔会责备我视频的时候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梦雅说,其实是故意不看,“哪怕只是看一眼镜头那边的他们,眼泪都会掉下来。”

 

全家出游和春运“逆向迁徙”成常态


  如今,虽然过年团圆的老主题没变,但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有了新习惯。人们不再固守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随着异地就业、跨地区婚姻以及双独家庭的增多,近年来,春节期间不少老人从家乡来到子女就业、定居的城市过年,一种“逆向迁徙”的团圆悄然兴起。


  57岁的信阳人刘妮今年也要赶一回“潮流”,去北京过个团圆年。刘妮的一双儿女都在北京,大女儿在北京定居安家,小儿子刚毕业找到工作。由于俩孩子都处在上升期,加上外孙还小,她决定和老伴去北京。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口随就业的转移,春节去哪里过年悄然发生变化。”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邵晓莹曾对媒体表示,相对于以往回老家过年的正向迁徙,“逆向团圆”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这是对传统回家过年方式很好的补充,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符合眼下的国情。”


  旅游过年也成了近几年的新热门。随着年关的临近,全国各地的旅游线路也“热”了起来,不少旅游网站都推出了新年套餐。



  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旅游者中,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儿女带父母出游非常普遍。该负责人说,因为签证简化、国际航线增加等原因,境外游已成市民春节长假旅游的常见选择。日、韩是首选地,其次像泰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市民选择的也较多。


  “随着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可旅游过年的生活方式,一来避开子女回家一票难求的难题,二来走出家门,增加与社会互动,弥补平时因工作繁忙而缺席的陪伴。”赵悦玲说。


  资料显示,未来几年,利用春节全家旅行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多。过个异地旅游年不仅成为一家人增进感情的新选择,也成了儿女孝敬老人的新方式。


  过年有新方式,也催生了新烦恼。回家过年本应是件高兴事,可是亲戚朋友们的“关心问候”却让难得回家的80后、90后们吃不消。34岁的李南就常为其所困:“回到家就被催婚,邻居问完亲戚问,压力山大。”


  2016年,据百度搜索大数据统计,春节期间,有关过年烦恼相关话题的搜索频次达到了5286万,“有对象了吗”、“去相亲吗”、“找到工作了吗”、“工资多少”等成为过年烦恼问题搜索最多的话题。

 

年味儿未曾走远


  “过年形式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赵悦玲说,“不管形式怎么变,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春节仍旧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几乎融入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如今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曾经要过年才能有的期盼,平时就能实现。“以前盼过年是盼着白面馒头、杀猪宰羊、穿新衣服,现在每天吃得像过年,穿得像过年,就说没有了年味。”70后教师赵琴说。


  赵琴觉得“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是心里面的那个盼头,人活着总要有盼头,过年就是过自己,也好知道自己一年干了啥,没干啥,以后该干啥。”



  “什么是年味,一家人团圆,热热闹闹的,就是年味。”张志全说,他现在已经四世同堂了,也只有在春节,几代人才能聚齐。


  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表示,虽然过年的方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庭意识的功能也没变。


  “腊月二十三,祭祭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六,摆上馒头和猪肉;腊月二十九,贴花花备好酒……”张志全今年已经83岁了,他如数家珍地念叨着这些年俗,老人家最期待的还是过年。 


来源:半月谈

作者:史林静

主编:孙爱东

编辑:孔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