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优质艺术活动信息,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全山石艺
术中心
法国巴比松画派研究展
本文特约编辑 周祖妮 邱叶 薛晶
印象派画家
莫奈
有一段在巴黎学画的时光。
偶然,他在姑母家里的阁楼中,发现一幅
杜比尼
的小画,赞叹不已。
在给老师
布丹
的第一封信中莫奈写道:
“我还只看过一次沙龙,
特罗容
的画是卓越的,
杜比尼
的画我以为实在漂亮,还有一些
柯罗
的精美作品……”
(法)康斯坦·特罗容
《井边的马》
布面油画 24.4×32.4cm
(法)查理·弗兰斯瓦·杜比尼 (1817—1878)
《湖畔余晖》
布面油画 31×52cm
(法)卡米耶 ·柯罗 (1796—1875)
《林中黄昏》
1850—1855年
布面油画 48×34cm
这些莫奈提到的名字,都是
巴比松画派的重要成员
。
他们在以后,深刻影响了印象派的出现,并成为
印象派先声
。
究竟何为巴比松画派?他们都画些什么?这个春天,在杭州可以找到答案。
3月17日起
,有一场
“法国巴比松画派研究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展
。
开幕现场
展览共展出65件法国巴比松画派及其相关作品,是国内巴比松画派相关展览最丰富、最充实的一次。
展品大部分由
美国新完美基金会
(NewPorfection Foundation .U.S.A)
从美国收集而来,部分作品由
全山石艺术中心
、
上海西方经典艺术馆
及
私人藏家
提供。
像是迎面一阵浪漫曼妙的暖风,我们从这些画中,缓缓走入了几千公里外巴黎枫丹白露森林的风景。
展厅现场
巴比松画派,源自“巴比松”——这里,巴比松是一个
地点
。
它原本只是法国巴黎南郊的一个偏僻村落,这里住着农民、伐木工和采石工,
人口仅1500左右
。
巴比松实景
走进枫丹白露森林,一直走,在森林尽头,沿着一条不到200米的路,就能找到这片世外桃源。
这里的美丽与静谧,让它成为了
改写法国现代绘画史
的存在。
(法)佩纳·纳西斯·迪亚兹·德·拉 (1807—1876)
《巴比松森林的景色》
(法)纳西斯·迪亚兹·德·拉·佩纳(1807—1876)
《巴比松森林中的人物》
布面油画 65.5×50.5cm
19世纪30年代开始
,一群画家带着画具与行李,在这个远离巴黎繁华喧闹的小村庄定居了下来。
他们的作息似与农人无异,早出晚归,背着画材游走在村庄及森林附近,数十年如一日地,将眼见之景付诸纸笔。
这些人里,有
柯罗、杜比尼、杜普雷、米勒、西奥多·卢梭,还有康斯坦·特罗雍
——他们被认为是
“巴比松画派”的创立者
。
这些年轻的画家对当时闭门造车的学院派艺术和矫揉造作的“洛可可”趣味非常反感,于是,他们走出画室,在巴比松描绘真实、动人的自然景色与田园风格。
(法)居勒·杜普雷 (1811—1889)
《渔夫》
1860年
布面油画 87
×
114cm
(法)卡米耶·柯罗 (1796—1875)
《 博罗群岛的沐浴者 》
布面油画 80
×
57.5cm
彼时,法国主流学院派画家正大力推崇历史与神学故事题材画作,反对色彩艳丽的新题材作品,尤其对风景画,嗤之以鼻。
另一方面,受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返回自然”思想影响,加之1824年英国康斯特勃尔等风景画在巴黎展出,让这批画家看到了不同的方向。
“回归自然、对景写生”
,这是他们的口号。
面对着巴比松的美景,画家们用画笔赞颂自然之美,强调自然美的永恒,表达自己对大自然与普通人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法)居勒·杜普雷 (1811—1889)
《明媚风景和牛群》
1846年
布面油画 26
×
36cm
二十年后,每年春天,一些在巴黎工作的俄国、美国、欧洲其他国家的画家们也纷纷前往巴比松,去感受曾在这里诞生的画派,所感受到的东西。
逃离喧闹都市的画家们,在大自然中,在日光下自由地写生。
他们还经常聚在一起,将各自的画作带到一间大仓库里,在墙上一一挂上自己的画,让其他人相互观赏评价。
画家塞温曾这样描述巴比松:“这实在是块好地儿,当我们在高高的橡树下面,抽着烟斗,使用大量的矿物颜料画画时,你将看到它是怎样的美丽!”
“画家村”的美名,也因此而得。
(法)查理·弗兰斯瓦·杜比尼 (1817—1878)
《制桶者》
1872年
布面油画 114.3
×
167.6cm
需要明确的是,巴比松画派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而是一个
泛称
。
画派的名字,也并非由它的成员自己命名,直到1890年,在伦敦出版的一本《巴比松派画家》里,才首先提出这个名字。
在他们的倡导与不断的创作下,
法国的历史画风景把风景作为历史画附庸的传统被逐渐改变,更确立了风景画作为独立绘画题材的重要地位。
巴比松画派的“出走”行为,也因此成为19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走向
现实主义
运动的序幕,并直接影响和启示了
印象主义
的形成。
(法)弗雷德里克·摩根 (1856—1927)
《拾穗者》
1880年
布面油画 75.6×50.2cm
(法)查尔斯.雅克 (1813—1894年)
《蓝衣男孩》
布面油画 81.3×65.3cm
巴比松的田园风格与农民的质朴,也深深打动了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米勒。
他是巴比松画派中最著名的一位,也被称为
“农民画家”
。自35岁举家迁至巴比松,一直生活到去世。
在此之前,米勒在巴黎曾一度潦倒。为了生计,他甚至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画庸俗低级的裸女。巴黎,除了卢浮宫这片艺术绿洲能带给他一点心理慰藉外,根本就是个杂乱荒芜的大沙漠。
米勒
米勒本就出身农村,也最爱画农民。
在巴比松,他常常独自走在田间,用心观察农民们劳作时的样子。
也正是在这个小村庄,米勒创作出了《播种者》《拾穗者》等经典之作。
本次展览中的
铜版画版《晚钟》
,就是米勒在巴比松创作的。画面上,一对正在劳作的农民夫妇听到远处教堂传来的晚祷钟声,即刻放下手上工作,低头静默,虔诚祷告。远处,落日沉沉,田野上这对衣衫褴褛的夫妇在米勒笔下,竟呈现出一种异样的肃穆与光辉。
(法)让·弗朗索瓦·米勒 (1814—1875)
《晚钟》
铜版画
这幅《晚钟》,还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大师
达利
的第一张“启蒙画”,他甚至再后来还一再重复使用这个主题作画。
展览中还能找到米勒熟悉的农妇题材画作,
素描《走出谷仓的农妇》
就让人联想到《拾穗者》中三位弯腰寻找失落的麦穗的农妇,不过在此处,农妇并未弯腰,而是手提一个小桶,正开门迈步,走出谷仓。
(法)让·弗朗索瓦·米勒
《走出谷仓的农妇》
素描 23.5×13.5cm
在巴比松画派中,也有抒情诗人一般的存在,比如柯罗。
他终生未娶,自然就是他的“情人”,柯罗说:
“我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
柯罗
柯罗的画中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
印象派代表画家
毕沙罗
第一次看到柯罗的画作就被深深吸引了——1955年的秋天,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那是毕沙罗初见柯罗的作品,当时他就在画作前轻声说:“如果要我选一个老师,那就是柯罗”。
《孟特芳丹的回忆》
是柯罗典型的代表作,流露出的那股抒情怀旧的田园牧歌般的气息,无不引发着观者的神往与遐想。
(法)卡米耶·柯罗 (1796—1875)
《加尔达湖畔的回忆》
1865—1872年
木板油画 43×63cm
展览中的一幅
《加尔达湖畔的回忆》
,有着同样的抒情诗意效果——加尔达湖,意大利面积最大的湖泊,
但丁、歌德、拜伦、司汤达、卡夫卡
都曾在此旅居,柯罗笔下的达尔加湖从湖边森林一侧展开,几棵树木占据画面中心,整幅作品呈现出柔和静谧、有如梦境的朦胧氛围。
这也是柯罗作品中常见的主题——颤动的森林、明洁的湖水、珍珠般银灰色的天空,大多是银灰调,以冷色为主,间以少许亮色。
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展览中的另一幅柯罗作品
《黎明》
,即是另一番模样,其画面中金黄的大块色调摄人心魄,衬以一旁暗哑的树木,形成了一种异样的视觉感受。
(法)卡米耶·柯罗 (1796—1875)
《黎明》
1865—1870年
木板油画 37×22cm
柯罗还曾说:“要看懂我的风景画,观者需要耐心的等待雾水慢慢淡出,方可流连于被雾笼罩的美景之中。”
观看展览中柯罗的那件
《夏日小径》
,便有这种体会。
夏日繁茂的树木之下,一条往浓荫深处蔓延的小径上,偶有几位妇人行经,一派温柔惬意。作品一如柯罗惯常使用的灰绿色调,传达出舒服清新的夏日氛围。
(法)柯罗(1796—1875)
《夏日小径》
布面油画 47.5×62cm
展览中的
《林间小路》
,来自巴比松画派领袖人物
卢梭
。
他对自然及其迷恋与热爱,甚至有过一句很可爱的话:
“我永远醉心于美的自然,我研究它,像一个小暴君那么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