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用在中国的后来居上,也让中国加入了“零工经济”的大潮。在经济转型中丢掉工作的人有了新的选择,现在他们有了获得更高收入、更多自由工作的机会,当然,也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零工经济”和“共享经济”有很大的重合度,但又不完全重叠。“零工经济”的畅想要比“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得多。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催生了新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多的全职职工将变成打零工。越来越多大公司为了开展一些短期项目,也更愿意雇佣一些签约制的独立员工。这种“零工经济”会成为就业大主流吗?
从《摩登时代》乃至更早的时代开始,人们就痛恨,在工业社会,工作将人变成组织、机器、和工资的奴隶。人们一直在试图探索新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让工作能够以人为本。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具有非凡的想像力的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就在他的著作《未来的工作》一书中描述出了他想象出的组织与个人工作方法的变革方向。
汉迪预言,在未来会出现三类新的组织类型。
第一类是一种以重要管理人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其外围是公司外的承包商和兼职人员,取名为“三叶草组织”。汉迪当时想象以这种组织形式组建的未来公司将主要出现在类似于现在的咨询公司、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领域中。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沟通方式,只是让那些原本就适合于“自雇”就业的就业领域实现了去组织化。
第二类组织方式是联邦式结构,中心部门只考虑长期战略问题,单位和部门在保持共同团结的前提下各自独立。第二种组织实际上已经成为目前很多大企业的通常组织方式,在一些企业中被称为事业部制。但这种变革对于员工的工作方式没有任何变化和影响。
第三种组织类型将是“3I”型组织,“3I”指信息(Information)、智慧 (Intelligence)和想法(Ideas),在这种新的组织核心中,每个人都必须担负起经理的职责,同时,谁也不能仅仅做个经理。核心的人数越少,越需要灵活性,需要成员承担更多责任。每个人不单要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还要尽快担负起财务、人事或项目的职责,甚至要三者兼具。换句话说,这是管理任务。将来组织核心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是管理者,不仅要有能力,还要会管理。张瑞敏在海尔尝试的实际上就是这种组织方式,但能否成功,是否变为未来的趋势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汉迪不可能预见到如今互联网全面普及对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但他的预测从大趋势上是对的——越来越多的人在去中心化、去科层化的体系中工作。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这种体系不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组织,而是某个网站、某个APP、某个公众号。
因此,白领们如果没有能力在大公司里保住自己的高薪饭碗,又不甘心掉入到蓝领阶层,那么必须抓紧时间做两件事:一是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影响力,二是全力的熟悉互联网工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