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后浪
~先读书,后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那些足够湿的雪和长的坡 ·  13 小时前  
格上财富  ·  关于deepseek的一些普遍误读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今年春节,哪座城市是最大赢家 ·  4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ABS】4Q24公募基金持仓分析 ... ·  4 天前  
爱否科技  ·  华硕 Zenfone 12 Ultra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后浪

把Dragon改译成Loong,真有这么大作用吗?

后浪  · 公众号  ·  · 2024-06-11 12:00

正文

来源|《中国龙的发明》修订再版后记

祥龙还是恶龙,崇龙抑或屠龙,不是由龙的名字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的。……当别人将你视作异类的时候,你的名字再好听,他也会把你画得穷凶极恶,甚至找出其他丑类来形容你;而当别人将你视作朋友的时候,即使你的名字叫老鼠,他也会把你画成可爱的米老鼠。


2024年新龙年即将到来之时,真把我忙坏了。举国上下都在酝酿“龙气氛”,各种文化机构都在想着如何做好“龙文章”,许多人把我当成龙文化专家,转弯抹角来约稿约访,把我弄得苦不堪言。天天谈龙文化,反反复复讲述同样的观点和材料,我内心是抗拒的。

这些年,虽然我一直关注着龙文化的新进展,希望找到些新话题,但是说实话,真没有什么新进展新话题。中国龙文化延续了几千年,最近这十来年的新变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就是转眼一瞬间,几乎不值一提。

不过,有一个早在2006年就已经出现的“译名”话题,近十几年间不断发酵,新龙年之际又被一些人捅向媒体,这事似乎可以放在后记中说几句。

2006年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向媒体发布其领衔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提及该课题的一个重要动因:“‘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佶趁势在各大网络平台不断发帖呼吁“为龙正名”,建议将中国龙英译为“Loong”,弃用错误翻译“Dragon”,并认为这是避免中国龙受到误解的根本之道。

两人的提议在中文互联网上激起了广泛的舆情,反对和赞成的声音都非常激烈。此事持续发酵,2007年10月,一群“龙学家”聚集在兰州市开了个龙文化研讨会,随后发布了《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提出“为中华龙正‘洋名’”的倡议:“中华龙与西方Dragon完全不同。中华龙形象神奇,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的Dragon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应将龙英译为Loong以示区别。”

龙学家解释说:Loong是在英文单词long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读音与龙相似,long的词义与龙的形体特征相同,oo看起来很像中国龙的一双大眼睛,形神与龙皆似。因此一致呼吁我国政府和西方国家政府商量一下,采纳这一建议,将中国龙翻译为Loong,为英文词典增加一个新的单词。

此后十几年间,这些龙学家孜孜不倦地上下奔走,一直努力于将Dragon改成Loong。临近2024年,更是想借龙年之大势,龙跃鱼门。

问题是,改个名字真的有这么大作用吗?如果可以,相信很多人都会抢着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马云”。

清代宫服上的金丝绣五爪团龙

我们都知道,法国的象征是高卢鸡(Le Coq Gaulois)。 “鸡”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名声不佳,会不会被中国人误以为全民失足呢? 那么,法国政府是不是也得跟中国政府商量一下,把高卢鸡的中文译名改成“高卢乐可乐”?

其实,第一个将龙译为Dragon的译者,正是深爱中国、死在中国、葬在中国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伟大的汉学家利玛窦。 他脱下洋装,换上儒服,潜心汉学,受到明代士大夫的广泛尊敬,被尊称为“泰西儒士”。他难道不知道龙与Dragon不对等吗?他当然知道。在他的前面,其他传教士都是把龙直译为Serpientes(大蛇), 利玛窦的译法是当时所能找到的最佳译法,此译一出,马上就被西方社会广泛接受。

那么,利玛窦的译法是否导致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厌憎情绪呢?答案是:没有。 早期入华的欧洲传教士,基本都能客观地报道龙在中国的地位以及龙纹的使用状况,他们笔下龙纹总是与皇家气派相伴随。这样的介绍让那些本来就醉心于东方神秘文化的欧洲浪漫贵族心驰神往。17—18世纪的伦敦、巴黎等中心城市,绣有龙、凤、麒麟图案的服装受到贵族阶层的热捧,被认为具有“难以言状的美感”。那时候,整个欧洲都充满着对于异域中国的奇妙的、浪漫的想象,欧洲许多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上层贵族在中国订制的龙纹瓷器,这些龙纹非常精致、成熟,没有丝毫“邪恶”的意味。

到了19世纪,由于中英贸易冲突,以及两次鸦片战争,“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上一世纪对中国的热情被蔑视所取代”,中国龙形象也就不再受到欧洲人的喜爱。1900年庚子事变,中国在欧洲的形象跌至史无前例的低值,丑化中国龙的漫画也就增至史无前例的高值。

吉尔雷所绘《在北京皇宫接待大使和他的随从》
明显形塑了19世纪英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中国属于反法西斯同盟,在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阵营的媒体上,无论是漫画还是文字,述及中国龙均为正面形象,更没有因为Dragon的译法问题而歧视中国或丑化中国。

事实上,目前几乎所有权威的西方辞典都对中国龙有比较客观的介绍 ,比如《牛津词典》在Dragon条下就介绍说:“龙在东亚社会通常被视为富饶、仁慈的象征,与水和天相关。”《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提道:“龙在很多文化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是一种大型的蜥蜴类或蛇形的动物,有些文化视其为恶兽,有些文化视其为祥瑞。”它们清晰地区分了不同地域的龙文化差异,并未刻意丑化中国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