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组团鸟瞰 摄影:张虔希
设计及项目建筑师
Aedas、广东德晟建筑设计硏究院
项目位置
广东珠海
项目状态
在建方案,部分已建成
本文文字由Aedas提供。
作为内地与香港合办第一校——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坐落在中山与珠海主城区之间,背靠赤花山,风景秀丽,是珠西科学城发展的关键一环。为配合校区的规划发展,Aedas主导与广东德晟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在现有一期校园北侧打造了承载师生记忆并兼顾灵活高效空间体系的二期校园。
地块紧邻古同村和体育公园,与北理工及北师大珠海分校一起沿山环绕而置。设计需在不规则且高差丰富的狭长地块中,合理布局教学楼、科创中心、实验楼、宿舍、书院楼、体育馆、博物馆、食堂、交流中心在内的多元功能。Aedas项目主要设计人温子先与林子欢表示:“成功的大学校园必然会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一方面承载着一代代师生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在各个系统的复杂而又紧密的协作下为社会创造着价值。”
△ 项目所在地 ©Aedas+DSARD
△ 项目鸟瞰效果图 ©Aedas+DSARD
面对高差起伏的山丘、山涧地形,设计以师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场地现状,依托既有的山水格局,提出了三大设计策略:人车分流的校园交通系统、高效串联的校园空间体系、科学规划的建筑组团。在兼顾功能性、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力图构建“钟灵毓秀、碧水绕亭”的校园空间。
△ 二期建筑鸟瞰效果图 ©Aedas+DSARD
设计将校园交通划分四大体系:“车行系统”串联起校园组团及重要建筑,设置于外围,构建出人车分离的安全环境;“公交系统”与周边校区无缝衔接,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慢行系统”通过连桥串联各楼栋,创造风雨无阻的步行友好环境;“健康步道”连接校园外周自然风光,为师生创造出风景优美的漫步空间。
△ 校园交通四大体系 ©Aedas+DSARD
△ 效果图: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 ©Aedas+DSARD
设计将丰富的功能空间划分为书院、教学、科研三大组团,每个组团内通过建筑的围合,构建出仪序空间、院落空间、共享空间,并通过自然空间将各部分衔接,形成互相交织环环相扣的空间序列,结构精密,同时各部分又能独立高效运作。
△ 空间体系 ©Aedas+DSARD
△ 三大组团 ©Aedas+DSARD
面对场地显著的高差,设计巧妙利用原有地貌,将山丘顶部的土方回填至低洼区域,减少土方外运,降低施工成本与环境影响,同时消弭高差,使建筑坐落于略高于周围环境的平地上,确保了建筑的稳定性和视野的开阔性。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形成了静谧而深远的空间氛围。
△ 消弭高差 ©Aedas+DSARD
△ 书院组团鸟瞰 摄影:张虔希
“书院生活的初衷是鼓励学生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我们也希望通过建筑的形式打破专业壁垒,通过空间的组织与流动,营造出一种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让知识与思想在空间中自由碰撞与生长。”
设计摒弃传统宿舍布局,六个书院院落环形排布。每个院楼由两栋宿舍楼构成,内部设有包括俱乐部、屋顶花园、庭院、中庭在内的五大公共空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活动所需。宿舍楼之间通过架空层的体块穿插,构建出串联了各空间功能的环形动线,兼顾流动性与互动性。而院落之间则通过内环的风雨连廊形成连接,并与外部功能无缝衔接,形成既独立又互通的整体。
△ 书院组团生成 ©Aedas+DSARD
△ 俯瞰书院组团 摄影:张虔希
△ 内环风雨连廊 摄影:张虔希
△ 丰富的公共空间 ©Aedas+DSARD
立面采用白色混凝土涂料为主,营造宁静学院派氛围,而架空层的彩色喷涂混凝土则为空间注入活力。各院落的多功能活动室采用不同的装饰格栅,既彰显个性,又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
△ 架空层采用彩色混凝土 摄影:张虔希
△ 各院落采用不同的装饰格栅 摄影:张虔希
△ 彰显个性又和谐统一的立面设计 摄影:张虔希
每个院落自然围合形成了富有中式韵味的内部庭院,与组团中央的公共空间有机衔接,结合茂盛的植被,构建出绿意盎然的仪序广场。院落之间的视线通廊将外围保留的湿地景观尽收眼底。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建筑以充满绿意的公共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一片自然呼吸的开放场域,以空间为载体,将自然、人文与学术融为一体,激发交流与互动,营造出一种诗意栖居的学术生活氛围。
△ 视线通廊及公共空间 ©Aedas+DSARD
△ 视线通廊 摄影:张虔希
△ 中式院落 摄影:张虔希
△ 中心庭院 摄影:张虔希
△ 餐厅庭院 摄影:张虔希
△ 餐厅 摄影:张虔希
△ 丰富的绿色景观 摄影:张虔希
“教学组团的设计,不仅是对功能与形式的探索,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应。我们以‘智慧之眼’为灵感,力图为校园打造一座既理性又充满温度的地标,让建筑化身知识与思想碰撞的容器,师生在开放、流动、互联的空间体系中自由生长,学术的火花在这里永恒闪耀。”
——温子先
△ 教学组图鸟瞰效果图 ©Aedas+DSARD
设计顺应场地特征,五栋教学实验楼沿西侧呈放射状依次排列,一栋办公楼则沿东侧展开,共同围合构建出中央共享庭院,形成“智慧之眼”的独特形态。这一布局巧妙地扩大了教学实验楼南向采光,减少西晒影响,营造高效舒适的教学及科研环境;同时办公楼可享有开阔的景观视野,为师生提供宁静而充满灵感的工作环境。
△ 业态分布 ©Aedas+DSARD
教学实验楼通过连廊在空中横向串联,形成跨学科的交流空间,促进学科间的互动与创新,并为未来教室的灵活转换提供了基础条件。办公楼以学科竖向划分,通高中庭成为垂直交流的枢纽,结合露台与庭院,打造出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场所。
△ 仪序广场效果图 ©Aedas+DSARD
设计在二层打造了连接教学楼和办公楼的架空平台,形成了可通达的双首层空间,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到达公共教室及重点实验室。架空平台与中心庭院通过阶梯相互连接,构建仪序广场的庄严形式感。庭院一侧矗立的高塔,犹如精神堡垒,成为视觉与精神的焦点,象征学术的崇高与探索的永恒。这一设计强化空间仪式感,并通过连接与过渡,升华公共空间意义,使其成为师生交流、思考与创新的核心场所。
△ 效果图:二层架空平台连接建筑 ©Aedas+DSARD
△ 效果图:双首层设计 ©Aedas+DSARD
“我们希望图书馆可以从消极的藏书空间转化成为将阅读、思考、交流与创造融为一体的生动场所,通过空间的组织与流动,打造出让人乐意停留、社交互动的灵感孵化器。”
——林子欢
△ 未来图书馆效果图 ©Aedas+DSARD
设计以“知识的交汇与流动”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封闭与单一,赋予其开放、互动与多元的空间特质。建筑体块通过切割与划分,打破了规整的方形形态,形成丰富的立面语言,既呼应了室内功能需求,也象征着对固有认知的突破。疏密有致的竖向线条遵循黄金比例分格,抽象凝练地呈现出书页的意象与现代科技的精髓,赋予建筑内外一致的视觉韵律与精神内涵。
△ 图书馆体量生成 ©Aedas+DSARD
△ 立面概念 ©Aedas+DSARD
△ 效果图:疏密有致的竖向线条 ©Aedas+DSARD
△ 效果图:打破规整的方形形态 ©Aedas+DSARD
内部空间以通廊为核心,四通八达地连接各功能区域,形成无缝流动的动线。这种设计不仅预示着不同认知角度的融会贯通,也让使用者在室内外不同空间中尽览自然风光,多元感知阅读的世界。公共空间穿插于书架与阅读区之间,鼓励师生在知识的探索中相遇、交流与碰撞,让图书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社交场所。
△ 效果图:开放的绿色空间 ©Aedas+DSARD
△ 效果图:丰富的公共空间 ©Aedas+DSARD
学习资源中心的设计,既是对传统图书馆功能的重新诠释,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空间回应。它以开放的姿态、流动的动线与丰富的体验,构建了一个知识与灵感交织的场所,让师生在这里不仅获取知识,更收获思考与创造的力量。
△ 效果图:夕阳中的图书馆 ©Aedas+DSARD
“我们希望将感性的记忆载体赋予具象的物理空间,让场所精神通过空间得以继续传承,为师生创造植根于珠海的美好回忆。”目前书院组团已完成交付使用,其他组团正在有序建设当中。
设计及项目建筑师:Aedas、广东德晟建筑设计硏究院
Aedas主要设计人:温子先(Andy Wen),Aedas院士及全球设计董事;林子欢,Aedas执行董事
本文由
Aedas
授权有方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