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问出「人生总是这么艰难吗?」的时候,里昂回答「总是如此」一样,越来越早的中年危机已经提前到了 35 岁,即使出国读了不错的大学还是要忧虑生活落定何处,在校大学生更是想要寻寻觅觅一个「高质量的大学生活」——人生实在是「关关难过」。
但这未尝不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未知且充满挑战——换个角度就当作是一场游戏,是游戏就可以找攻略,有了攻略就可以过关打怪。
在孤阅,不仅提供丰富的「游戏秘籍」,船长也会定期和大家直播连麦,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帮各位找寻更加务实的个性化问题解决方案。
如果你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扰,不妨来听听船长怎么说。
35 岁危机通常是建立在你给别人打工的基础之上,人机
耦合
是一个很好的危机应对方式。
打工的话,岁数越大,就越要「看着别人脸色活」,尤其是在私营部门。因为在很多人的定义里, 35 岁已经老了。但实际上人到 35 岁,基本上阅历就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比如在私营部门里,你几乎已经成为一个业务多面手了。这个时候要不然就是往上升,去管更复杂的业务,要不然就是出去自己创业。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停留在基层,显然基层不是拼脑力的,它是拼体力的地方,那你肯定拼不过 20 多岁的小年轻,所以就会出现「 35 岁危机」。
但是一旦进入到个体的视野里,放在以前的 35 岁,想做什么事你还得先找人,然后找项目、找资源,你的投入非常大;
现在的 35 岁去做个体就好很多,人力可以用人工智能代替,一个月 20 美元注册一个人工智能,相当于雇了一个同样价格的员工。
当然你一个人可以注册很多个这样的人工智能,比如我现在一个人用 10 个人工智能,每个月的开销是 200 美元,相当于我 1000 多块钱养了一支小军队。
还有我们孤阅的同事们,他们每个人大概有 4、5 个人工智能在手里,理论上讲孤阅相当于有一个超级庞大的队伍,这个效率比以前要高很多很多。
之前的一件小事情,比如剪辑一个视频之类的,前前后后加在一起要折腾很长时间,可能要花小一万块钱;现在是花小一万块钱能产生几十上百个产品,只要能问对问题就可以。
所以当你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做到人机耦合,有了自己的一人企业,将年龄增长带来的更丰富的阅历变现,那么其实你大概率是不太会受所谓「35 岁危机」的影响的。
在美国能站得下来的一个方式是:你要去想自己身上的独特性。
因为在你接下来找工作的这 29 个月里面,你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凭什么要你而不是要美国人或者其他外国人?
这个问题能让你这 29 个月的一大半时间废掉,也就是这段时间你一直在找工作,基本上找不到。因为现在美国的就业情况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外国人更不好找工作。
想在美国能立住脚跟,要么就是你在学术上极其有成就,可以让你无视国籍;要么就是如果你自觉可能是中等或者中等偏上水平,并不是顶级人才,那么你就要想一下自己的独特性。
你(连麦提问者)现在在纽约,属于深蓝州,你身上能跟深蓝州挂上钩的无非就是亚裔女性,那么你可以打的牌基本上有比如帮扶弱势群体、反亚裔仇恨之类的,这些是你的独特性。比如在发展心理学这一块你可以去关注弱势儿童、自闭儿童之类的。
走纯文科搞学术这条路,就是贵族学科,需要你要不然是家底厚,要不然就是天赋异禀。未来你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或者当一个科普者,或者成为一个 social influencer,总之一定是要出学术成果的。这条路没有中间地带,一旦走这条路就没法回头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建议很多同学把人文社科的学习当成额外的补充,比如在孤阅学习,而不是在学校里专门搞研究。
大学本质上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地方,理论上来说一旦你进了 university,就不应该再走出这个圈子了。但中国现在的 university 显然已经变成了「职业院校」,大家进入校园之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而不是养成完整的人格、培养领导力之类的。
另外理论上来讲就业这样的事情不是大学该解决的,而是你自己以及你家族传承要解决的。
在一个常态的社会里,就业是比如你的祖辈在做什么,你的父母在做什么,这些原生家庭已经告诉你了,你也已经想清楚了要不要继承这些事,或者你找到了更感兴趣的东西。
然后你进入大学,饱读诗书、培养完整人格、交很多朋友等等,再然后你从大学毕业,回家继承家业,或者去做你感兴趣的事情。
这个是大学该有的样子,或者说在比较成熟的社会里它应该是什么样子。但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论是原生家庭还是他个人,都没有办法给他提供一个出了大学之后要去的方向。
其实很奇怪的是,
读大学本来是为了寻找答案的,所以应该是带着问题进入大学
,因为大学里面什么都有,学术资源、人脉等等。你带着问题进去,把这些资源在这四年里充实地利用起来,去解决你的那个问题。
而当下完全不是这样的,进入大学之前没什么人能提出问题,这就导致几乎所有人在学校的前两年都是迷茫的。但是两年分野之后,一部分迷茫的人开始意识到不对劲。
比如像在孤阅学习的这些人,或者像我当时是在第一年觉得一切不太对劲的情况下,马上就开始想问题了,然后在大学期间各种历练,等毕业的时候问题差不多就已经齐全了,答案也找得七七八八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进入到社会中。
但是绝大多数人是即使迷茫,想的也是「明天的事明天再说」,这个就很糟糕了,这种人其实本来就不应该上大学,他们对自己是不上心的,属于社会里的工具人——听别人的话,然后机械地去执行。这类人应该去学个手艺活,这种生活就不需要去规划什么。
当然我的话说得稍微有点残酷,但这么多年看起来好多人都是这样的,同样是走在大学校园里面光鲜亮丽的那些人,有的人你看他背后的行事逻辑,眼睛里空洞的眼神,面部那种僵硬的表情,你就知道他是一个「walking dead」,或者说大多数人都是「行尸走肉」。
所谓的「怎么样才是高质量的大学生活」,这些问题需要每个大学生自己提问,并且自己去寻找答案。
—— 连麦征集 ——
小雅在线时间:周一周二、周四周五 14:00 -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