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活着》栏目第715次推送
世界太大,人与人的距离太远,远到每一点关系都弥足珍贵。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无处寄托,只好送给素不相识的偶像。把他捧到无限高,就好像我们自己也放大了一样;帮他实现梦想,就好像我们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一样。
2016年7月15日的重庆万达广场,“凯源”的粉丝们在烈日下演唱偶像曾经演唱过的歌曲。这一天,是“凯源”合唱的四周年纪念日。“凯源”是中国青少年偶像组合“TFBOYS”中的王俊凯和王源。2012年7月15日,“凯源”第一次合唱歌曲《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此后每年的7月15日都被粉丝称为“凯源”夏秋纪念日。
包括前一日的“凯源”夏秋展览在内,连续两天,粉丝们举办了多个活动。参与活动的粉丝绝大多数是王俊凯和王源的“CP粉”。(编者注:把自己喜欢的两个明星想象成情侣关系的粉丝。)
当天下午,“凯源”的CP粉来到重庆一家五星级酒店,一起观看关于王俊凯和王源的视频,播放到高潮时,有的粉丝被两位少年偶像的视频打动而落泪。
到了晚上,“凯源”的粉丝们共同出资买下一栋重庆沿江的高楼的整面墙体,打出为偶像助阵的标语。在偶像光环的照耀下,粉丝团体总能体现出积极主动、甘于奉献、共同参与、相互交流以及和睦相处的团队精神。
2016年4月9日,鹿晗在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而在演唱会的前一天晚上,他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与一只邮筒的合影。这个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的邮筒很快成为鹿晗粉丝们的新宠,演唱会前后,都有人赶来与邮筒合影,队伍最长大约有200~300米,甚至还有人排到凌晨三四点。
4月20日是鹿晗的生日,粉丝们聚集在北京一家肯德基内为鹿晗庆生。鹿晗是肯德基的代言人,不过他当天并没有出现在店内。“饭圈”的一句名言似乎可以说明追星族的心态:“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趁还来得及,就去为他做一些事。也许他并不能够知道,但是你的心知道。”
影片《夏天19岁的肖像》在北京举办粉丝专场,主演黄子韬的粉丝们手持“大麦”,寓意影片“大卖”。每当偶像参演的电影上映,粉丝们总会以包场的方式来支持票房,曾有某位明星的粉丝买了几十张票而不到场观影。
(←左右滑动看全部2张图片→)
2017年2月10日,粉丝们聚集在北京电影学院,希望能看到参加艺考的王俊凯。在微博上,“王俊凯艺考加油”的话题被粉丝们带动出了10.7亿人次的阅读。
为了一睹偶像风采,杨洋的粉丝买了机票进入候机厅追星。而等偶像飞走后,她们再把机票退掉。为了和偶像靠得近一点,粉丝购买头等舱机票“伴飞”的行为在“饭圈”也并不稀奇。
2016年5月12日凌晨,粉丝们穿着印有宋仲基的T恤衫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候偶像的出现。这位韩国男星因出演韩剧《太阳的后裔》而在中国爆红。
时间已将近凌晨3点,在机场守候的粉丝似乎得到偶像的航班到达的信息,向机场的一处到达出口奔去。
不过当天,凌晨3点多抵达北京的宋仲基选择从VIP通道离开机场。通宵守候的粉丝们,并没能见到偶像一面,只能在到达出口附近或坐或靠地休息片刻。
宋仲基的此番来到北京,是为了举办亚洲巡回粉丝见面会北京站。两日之后的5月14日,这场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的见面会一票难求,一位年轻女性选择用现金从黄牛手中购买门票。
(←左右滑动看全部2张图片→)
在见面会场外,各种明星的周边产品热销。品类从徽章、T恤或手袋,到仿制的结婚证,商贩甚至为了配合“结婚证”,还卖起了宋仲基的一寸报名照。粉丝们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消费行为,这种行为扩展到各个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粉丝产业”,并已经成为娱乐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近乎无限的商业价值之外,追星似乎还承担了“类宗教”的社会功能。在北京远郊,矗立着一座由王源粉丝们捐建的通信基站,而建立这座基站只因为王源说过一句话:“改善乡村教育,不能没有网络”。
《解忧杂货店》的片尾字幕滚过之后,女孩们的目光依旧紧紧盯着屏幕。此时,北京市丰台区恒业国际影城放映厅的这块屏幕上,出现一位少年精致的脸庞。这位少年,正是刚刚结束的电影主演之一。从特写到全景,从古装到现代,女孩们不愿错过短片里少年的每一帧画面。
这些女孩,是少年的粉丝,电影结束后播放的,是她们为电影包场做的短片。在短片放映的过程中,刘星和几位组织者来到银幕前,指挥参与包场的粉丝往前坐,以把前排空着的位置填满,让拍出来的照片“好看些”。收起支持偶像的横幅之后,她们有秩序地来到影院大厅。这里的一块大屏幕上,同样循环播放着这位少年的短视频。粉丝们在大屏幕前,停下脚步,再次扯起横幅合影。
“这小孩是谁啊?”看热闹的路人一脸好奇地问一位拿着手幅的粉丝。
粉丝白了对方一眼:“王俊凯啊!”
I
每当偶像参演的电影上线,粉丝们总会以包场的方式来支持票房,曾有某位明星的粉丝买了几十张票而不到场观影。这就是刘星要求粉丝们往前坐,以填满放映厅前排的原因。当时,王俊凯“粉丝”线下包场《解忧杂货店》已达1394场,打破其粉丝包场纪录。
第二次合影之后,刘星和叶珍、孙丽离开影厅,边走边争论谁第一批“入坑”。在2014年3月还是4月问题上,产生了短暂分歧之后,迅速达成一致。她们三位分别相差两岁的姑娘都是国内知名男子团体TFBOYS中王俊凯和王源的CP粉(编者注:指这类粉丝把自己喜欢的两个明星想象成情侣的关系),并分别组建了“站子”。(编者注:连接粉丝与偶像的一种自发组织,主要聚集在互联网的各大社交平台。站子技能通常可分为前方与后方,前方技能包括追偶像公开行程的能力、摄影技能、自备单反等;后方技能则包括修图、绘图、剪辑等。粉丝们各尽其职,形成一个个有组织有纪律的自治团体。)
因为共同的偶像,三位姑娘还会一起逛街、玩耍,成为现实中的好朋友。后来,其中一位姑娘的站子受到偶像组合中另外一位成员的粉丝的攻击,被迫关闭。
不同粉丝组织之间爆发“战争”是常有的事情。还在读大学的叶珍提到往事,仍愤愤不平:“如果不是他们找事儿,我们才不会和他们撕。你知道他们做过什么事么?把我们家xx的照片做成黑白的放到网上!”
在众多伙伴关系中,“粉丝”关系是比较奇特的一种,团体性是粉丝的主要特征。粉丝个体间通过交流互动彼此增进了解,从而确定伙伴关系并成立社群。在与伙伴们在一起追星的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身份认同,形成了一套属于群体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产生了群体归属感。55岁的王霖在北京一家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马上就要退休的她自称是李敏镐的“钢粉”。她说,刚开始追星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往前靠,但是跟粉丝们在一起,“一说自己是李敏镐粉丝,就跟一家人一样,很亲近。”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是粉丝们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平台。依托网络,粉丝们将追星行为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在粉丝的国度里,没有地域、年龄、性别、阶层之分。粉丝社群内部纪律严明,有推选出的领导人,成员们分工细致,嫣然一个运作成熟的公司。在偶像光环的照耀下,粉丝团体体现出积极主动、甘于奉献、共同参与、相互交流以及和睦相处来的团队精神。作为一个站子的组织者,刘星经常为粉丝们组织活动,“一分钱都不挣的,就是开心”。当天的电影包场,就是她去影院谈下来的。“其他地方太贵了,只有这个影院愿意给这个价格。”
“饭圈”的一句名言似乎更能说明她们的心态:“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趁还来得及,就去为他做一些事。也许他并不能够知道,但是你的心知道。”
II
25岁的刘星在北京从事外贸工作,和另外一位粉丝租住在一起。最初是在街上的大屏幕看到《魔法城堡》的mv,“这几个小孩,土土的,完全无感”。直到2014年4月底的某一天,刘星偶然间看到他们合唱的《洋葱》MV,循环看了一天,就“入坑”了:“明明是很可爱又青涩的声音,但是竟然很感动,真滴可爱。”
“看完《洋葱》再看《魔法城堡》,就觉得他们可爱了,” 刘星说。
在谭松韵北京生日会结束后,沈小峰跟其他几个男粉丝把一个粉丝们为谭松韵买的,需要几个人才能抬走的大毛绒玩具抬上车,然后跟记者聊了起来。“您稍等一下,我进去再看一眼松韵,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能见到了”。
今年上大三的男生沈小峰说,自己的“爱豆”其实是李宇春。沈小峰在大二的时候从辽宁来到北京实习,做电影宣传。“来北京不能说是为了追星,只是说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方便追星,但是发现工作以后真的就没时间去追星了。”
2018年初,一场李宇春参演电影的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沈小峰坐在入口外的桌子前,寒风中给每一位记者外套醒目处贴上媒体标。“工作之中能偶遇过几次,感觉还蛮特别的。以前都是她在台上,我在台下,这次完全从观众转变成共同工作的伙伴了。感谢我的同事们帮助我合影,应该算是我追星史上的里程碑吧”。
“一定要追随正确的明星,追星是因你想成为那样的人才去追随他\她,他\她给我们带来正能量,让我们变得更好”,沈小峰说。
III
韩国男星李敏镐在一次采访中说,希望自己与粉丝是互不丢脸的关系。这给生活中王霖设立了更高的行为准则:“某个事本来怎么做都无所谓的,但是一想,不能给李敏镐丢脸,这事就不能这么做。”
王霖对追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彻底的改变。“原来挺厌恶追星族,那些小姑娘其实就是一种异性追逐,后来真正到我们这个年龄段再追星,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追星是被这个人的人品、睿智而吸引。我算是妈妈粉或者奶奶粉了,他(李敏镐)跟我儿子一样大,87年的,从他的访谈,他处理一些事情的方式,对同事以及粉丝的态度,所有的行为都体现出这个孩子的高情商。”
谈及偶像,她喜欢用“这个孩子”来称呼。“自己家的孩子不争气,就看看人家的孩子,就拿李敏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时候也会接受。”
GQ杂志在关于鹿晗粉丝的报道中提到,追星并不是单纯的崇拜、追随,还伴随着“偶像即我”的心理投射。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说:“世界太大,人与人的距离太远,远到每一点关系都弥足珍贵。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无处寄托,只好送给素不相识的偶像。把他捧到无限高,就好像我们自己也放大了一样;帮他实现梦想,就好像我们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一样。”
在宗教信仰缺乏的地方,追星承担了“类宗教”的社会功能。在“粉丝”的名义下,人们将现实的平淡抛在脑后,转而踏上激情的追星之旅。粉丝文化主要兴盛于亚洲,与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关。在西方文化中,“自我意识”、“个人主义”深入人心,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则更多体现出“依附性格”,这从民族性格上为粉丝文化在亚洲兴起提供了可能。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的发展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明星制造”为粉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