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金融深度
深度关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游那点事  ·  3家中国公司跻身日本收入Top10,米哈游拿下前三 ·  2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一家北京厂商拿下1月收入Top5,仅次于米哈游 ·  昨天  
手游那点事  ·  腾讯网易坐实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  3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今年腾讯根本没得输!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金融深度

失信名单对涉“校园贷”在校生“放行”,对校园贷业务有何影响?

新金融深度  · 公众号  ·  · 2020-01-03 18:13

正文

文/毛毛

编辑/初九


2020年1月2日,最高法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意见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园贷”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
这一消息在行业内引发讨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学生不被列入失信人名单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全日制大学生、在读期间、因“校园贷”而负债。 其中校园贷的界定就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般认为,最高法这里所说的校园贷是指校园高利贷,与“套路贷”相似,本质是通过虚假宣传、非法中介、恶意制造违约等方式以达到向在校生收取高额费率的目的。 这类非法校园贷往往涉嫌诈骗罪,同时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 近日媒体曝光的“裸条借贷”、“欠贷自杀”、“卖卵还款”等恶性事件中,均能看到此类非法校园贷的身影。


实际上,2016年以来监管多次出手整治校园贷,但校园贷屡禁不止。 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提出"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惩治“套路贷”“校园贷”所涉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年内已起诉2973人。
有观点认为,最高法这一举措可以从失信执行环节入手,进一步遏制非法放贷机构的魔爪伸向校园贷,严管信贷公司随意给学生贷款,保护学生群体。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何东宁缩少,失信名单和限制消费这两项措施在解决执行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这两项制度功能越来越强大,对被执行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由于这两项制度实行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些工作机制也在日益完善,特别是在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规范。
不将涉“校园贷”在校生纳入失信名单,正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就指出,“被执行人为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此次《意见》提出的“不纳入失信名单”将覆盖群体扩大为已经成年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指出,非法校园借贷中,在校学生不仅本来就是相关违法行为的受害者,所欠债款也未必是合法债务,没有必要通过将这类债务的违约债务人全部记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从而迫使其还款的必要。 《意见》的态度与前述认定无资质“校园贷”非法的精神相一致。
“在校学生普遍年轻,容易落入非法放贷机构的陷阱。 在“个人破产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法律环境下,如果对大学生纳入失信名单,他一出校门就将面临就业和生活的困境,又没有个人破产制度摆脱这一被动局面,因此,可能产生对社会的怨恨心理,不利于其未来人生的发展。
也有观点认为,《意见》的这一规定,将对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正规校园贷业务产生影响,如建设银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等产品。
2019年9月,据《湖北日报》报道,为引导大学生远离“非法校园贷”,以正规金融供给驱逐不良网贷毒瘤,湖北银保监局表示,将按照每个学生消费贷款 5000 元左右标准,向全省大学生投放 80 亿元至 100 亿元消费信贷,满足大学生正常消费信贷需求。
2017年5月,教育部会同原银监会、人社部共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的同时,也明确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进一步针对大学生合理需求研发产品,提高对大学生的服务效率,补齐面向校园、面向大学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短板。
确实,随着消费升级和贷款消费观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大学生群体对金融贷款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 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囿于利率限制、经营模式创新不足等原因,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在校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在供需矛盾以及利益驱使下,才导致非法校园贷涌入校园市场。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认为,如果学生在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逾期了也不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那么相关政策的推行对于这一业务的冲击较大,即通过征信和司法对于逾期学生借款人无法做到惩戒,逾期率可能会上升,大幅度降低了针对学生群体的贷款业务通过量。 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助贷平台开展业务合作的空间也会受限。


可以看到,不少网友认为,很大一部分在校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 仅仅因为还是在校学生就对其网开一面,这不是对其他人不公平吗? 对过度消费的学生是不是一种纵容? 除了监管和法律的有效举措之外,在校生学会适度消费,树立“理性消费”意识,才是帮助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根本途径。


--END--


【转载、合作请联系】

XINLANDANG52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