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8000亿“大礼包”来了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当我迫不得已带孩子去“拒绝上学门诊” ·  4 天前  
新周刊  ·  人在北京,住在常营,有多魔幻?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好吃必有好报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15 21:42

正文

上周末,我跟儿子听了个科学讲座。刚在《自然》杂志上发了封面文章的大教授,深入浅出地跟大家介绍了两个小时的生物五界分类系统(Five Kingdoms of Life),终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把以咱们人类为代表的高贵的动物界,和西兰花啦、金针菇啦、螺旋藻啦、阿米巴虫啦这些头脑简单的妖艳贱货区分开来,关键看两样儿:

一是会不会动;

二是会不会吃。

说来也巧,回家开电视,国家地理频道正放纪录片《人类起源》(Origins: The Journey of Humankind)。主持人用堪比赵忠祥老师的磁性声音娓娓道来,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核心机密,在于其他动物都天生怕火,人类却拥有驾驭火的神奇力量,而对火的亲近,就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基因之中。

二话不说放下遥控器,我转身就奔后院去了。

半小时之后,对着炭火噼啪的烧烤炉,撸着吱吱冒油香气扑鼻的羊肉串,我跟儿子感慨道:

娃呀,听科学家的没错,这么能综合体现人类优越性的活动,咱们以后必须大张旗鼓的多搞!

不过,大家也别忙着就此开约今晚烧烤涮。学院派科学记者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人和人是不一样滴,吃货和吃货,也是不一样滴。不想在即将到来的夏天对着肚子上的赘肉徒伤悲,争当BMI 19.5、小腰一尺八的有原则的吃货,咱们还得听听其他科学家的。

要事第一,就是千万别光顾着吃,忘了动。这“动”,不仅仅是做运动的动,还是动手做的动。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于《美国预防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哪怕吃的是一模一样的饭菜,是不是自家人下厨动手做的,很可能就是健不健康、胖不胖的关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住在西雅图附近的437名成年人,对他们的用餐习惯、食物开支和健康膳食指数进行跟踪调查,并综合了受教育状况、就业情况和个人收入等人口统计学数据加以分析。

经常在外面吃饭花钱更多,吃得更不健康,这个结果,当然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有趣的是,细看数据,研究者惊讶地发现,虽然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和社会地位处于中上水平的人被认为营养意识更强,更愿意也更有能力为吃得健康买单,但那些不外出工作、照顾多个未成年孩子、平均每周为家人准备6顿晚餐的已婚女性——被希拉里·克林顿为代表的“白骨精”公开鄙视的“整天呆在家里烤小饼干”的家庭妇女——却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让一家人食物上的开支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处于最低水平,而膳食营养指数却排在最高等级。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一个背景知识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发达地区居民“越穷越胖、越胖越穷”已经在许多营养学家眼中成为一个无药可救的死结,而不在家里做饭吃饭,被认为是导致这一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2013年发表于《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65年到2008年间,虽然所有美国人用于在家做饭上的时间都显著缩短,近半数人一天也不在家里开一次火,但低收入阶层减少家庭烹饪、依赖快餐、外卖和速冻食品提供卡路里的趋势却最为明显。

然而,正如老话里说的,“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几十年过去,随着老龄化和美国医疗费用的急剧上涨,那些当初花钱买方便、花钱买时间的人,却要为肥胖和慢性病付出沉重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萎缩,这些人的下一代已经无法用不做饭节省下来的时间轻易换取丰厚的计时工资,但却或是习惯了外食的方便,或是没能从家庭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基本的烹饪技巧,或是早已在多年的耳闻目睹中把在家做饭同耻辱感相联。由此而催生出的一个奇异现象就是,许多领着政府食物补助的本地低收入家庭,实际上每周的食品开支要比移民或难民家庭高得多,但因为过度依赖以空卡路里为主、看似便宜实则昂贵的速食和外食,膳食营养指数却要相对低得多。

正因如此,在这项“西雅图肥胖研究”中那些花钱不多、吃得挺好的家庭所表现出的“营养韧性”(nutrition resilience),才被研究者格外看重。而在营养之外,研究者引述的其他文献也表明,经常在家中与父母共进晚餐的孩子身心健康状况都要高于一般人群,更少出现青春期行为问题,患暴饮暴食症和抑郁焦虑的风险更低。

当然,就算你是无娃一身轻的丁克族、或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党,哪怕只是为了自己,最好也不要把一日三餐都托付给食堂餐馆和小吃店里的张王李赵大师傅。

在《压力成瘾》(Addicted to Stress: A Woman’s 7-step Program to Reclaim Joy andSpontaneity in Life)一书中,纽约的压力管理训练师黛比·曼德尔(Debbie Mandel)指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好好为自己下厨做顿饭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提供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听觉体验,从而有效地缓解压力紧张情绪,看得见的厨艺进步,也能帮助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最重要的是,经常下厨的人都知道,哪怕是炒菜少加了半勺盐,做饭多放了一杯水,通常也没太大关系,就像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偶尔出点儿岔子,只要再接再厉不放弃,也不会是世界末日。

而发表于《自然综述·风湿病学》(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上的最新研究,则给出了一个好好吃、好好动的新理由:一直以来,让中老年人痛苦不堪、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的骨关节炎,被认为主要由衰老而导致的磨损和退化引起,但英国萨里大学的研究小组却发现,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静止不动的生活习惯,原来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不发达国家中年近百岁的农村老人仍能健步如飞,而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人刚过花甲之年就不良于行、靠药物和手术支撑,秘密,可能就在其中。

但学院派科学记者的终极大招,还得是大名鼎鼎的哈佛成人发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从1938年起,研究人员对724名哈佛大学二年级生和他们的数千名后裔进行了长达79年的追踪调查,得到的结论是,一辈子起起伏伏,想要过得快乐有意义,金钱、地位、基因、受教育水平,诸此种种,全都没有亲密关系来得重要。

那么,这么重要的亲密关系,从何而来呢?

孔老夫子说的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被张爱玲引用过的一句英文谚语,说的是The way to a man’s heart is through his stomach。(敲黑板,划重点:早年间英语里一man打天下,泛指男女老少所有人,千万别跟古人较劲,随便接下茬儿,容易被女权主义者吊打。)

你说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中国群星闪耀时」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