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
作者:灰骑士
来源:公号“Ctopiaa”
摘要:
他是一个站在唐帝国尾巴上的硬汉。
唐朝历史在他生前生后长度上是各占一半,但从此由盛转衰是不争的事实。曾经的汉唐创造了汉族史上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汉灭匈奴、唐灭突厥,帝国在整个西域建立了权威,因为过度自信,所以非常开放。
东胡自此从东北方混入,一开始并未采用武装入侵,而是逐渐渗透的方式,直至安禄山之辈在堂堂帝国心腹建立起类似于“胡人自治”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居然不自知。安史之乱,使得汉族东北屏障全部胡化,标志着汉族外患从西北转向东北,而胡人迁入北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一直延续到后来幽云十六州事件,也标志着整个汉族从扩张转向了防守,兴盛转向了衰败。
张巡,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用一己之力,延缓了整个民族的抛物线顶点的长度。
正文:
一、安史之乱
张巡出生的时代,恰逢安史之乱。说起安史之乱,似乎是一场存在感很强又很弱的战争。
说存在感强,是因为仅靠唐明皇、杨贵妃的各种野史和传说,就足以把这段历史的民间知名度推上一个很高的水平。其他像佞臣杨国忠李林甫、安史二子弑父、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多多少少也在民间刷了刷存在感。
这段历史还造就了颜真卿的天下行书第二《祭侄文稿》。安禄山起兵后,河北各郡纷纷投降,只有颜杲卿(颜真卿堂兄)及其子颜季明守常山郡(对,就是赵子龙的老家,今河北省正定县西南),颜真卿守平原郡(今山东省陵县),真是忠烈一族。后来常山被破,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颜真卿命人到河北找到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234字。和颜真卿擅长的楷书“颜体”的工整厚重不同,全文挥洒透彻、意境丰富,充满了书者喷薄欲出的感情,使一部手稿意外的成了一部传世神作,也使得颜杲卿、颜季明在这个乱世中做到了青史留名。
另一方面,说本段战争的存在感不强,是因为本段历史的知名度远高于这场战争本身,似乎回忆起本段历史,很难想起什么具体战事。华清池、马嵬坡等等著名事件,虽因战争引起,却非战争本身。除非是对唐史有所研究,否则谁能想起郭子仪用计大败燕军的什么著名战役不?很难。安禄山起兵时据说统兵15万,唐军鼎盛时有60万大军。两方互有胜负,燕军似强,但多耗于内耗,唐军数多但弱,却胜于战略纵深,双方都少有决定性战役,因此整个安史之乱中仅从战争的视角去看,实在是有点平淡如水的感觉,较之春秋战国、楚汉之争、魏晋南北朝、宋金辽元之争、明末抗金等名将辈出、大战频繁的时代来说,本段历史在战争史中的存在感真的较低。
然而在史学界,普遍却又认为这场战争的意义又是如此之重大。
二、张巡其人
如果视线在这场战争中稍稍多做停留,张巡这个硬汉一定吸引过你的视线。
小时候家里给买过一套三十六计连环画,可惜只买了前八计,很是珍惜,翻来覆去看过很多次。记得其中“无中生有”一计,讲的是张巡守雍丘(今河南杞县)的事情:原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后率领燕军进攻雍丘,张巡守城箭矢紧缺,让士兵把稻草人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绑好从城墙上放下。令狐潮以为张巡偷袭,命士兵放箭,直到天亮,张巡已经获箭数十万只。一连几天,城墙上都放下草人,令狐潮的兵士逐渐发觉上当,放箭越来越少,不再理会。几天后张巡挑选了精兵,在夜里把他们放下城去,突然杀向令狐潮的大营。燕军顿时大乱,被唐军杀得四散逃走至十几里外。
(大段描写张巡的史书主要是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考虑到旧唐书此段较简略且受诟病较多,新唐书成书早,资治通鉴此部分直接抄录新唐书情况较多,因此史实部分一般直接借用新唐书,下同。)
小时候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不知道历史的前因后果,只知道“哇塞还会借箭呢,这是个粉诸葛亮的大将”。后来才知道,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根本才是“无中生有”,赤壁之战的时候,除了孙权在江上偷偷摸摸巡江时船被射成刺猬狼狈逃回来,整个赤壁之战也没谁去“谢曹丞相箭”,说不定压根就是罗贯中看新唐书中张巡守雍丘才产生的灵感。
其实,这位老兄生来是个文人,据说经常开“看三遍就能把书背下来”的挂,不过我也不懂这种开挂的能力为啥。开元末年(741年,时年32岁)才终于考上了进士。有人劝他杨国忠是当朝红人,“或劝一见”,答曰:“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不愿意同流合污,老老实实先后做了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和真源(今安徽亳州西)县令。这个文人可能其实除了背书,肚子里墨水也不是很多,留世的诗作起码是的确没几篇,读起来也只能说呵呵呵。在县令任上做了些年,也没有留下多少值得一说的政绩,唐书上就说“政简约,民甚宜之。”换句人话就是“老子乐得轻松,子民也很喜欢”。
不过这文人心里可能真的从小就住着一只猛兽,到任第一件事就是砍人,“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刚到任),以法诛之,赦余党”。
之后755年底安史之乱了,这位文人老兄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他老板杨万石太守投降了燕军,他带了上千人在祭老子的庙(以前老子的地位可不只是一个思想家,都是当成“太上玄元皇帝”要供起来的)里痛哭,之后以一县令之名起兵反抗。之后数件事迹,继续展示了这位老兄心中的魔鬼。
比如说他在雍丘遇上了自己命中的第一个对手令狐潮,这位原雍丘县令本来是邻县县令,两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估计也算半个朋友。令狐潮投降了燕军,抓住了百余唐军准备杀,结果没看好哗变了,让张巡乘机打了进来。令狐潮弃雍丘县而逃,张巡抓住了令狐潮妻、子在城头上就全给砍了(乃屠其妻子,砾城上)。照理说就算抓住叛军家属该诛N族,也应该押回首都在军事法庭见,更何况还是前朋友的妻子,看来这位老兄砍人真是有瘾的。
再比如说后来张巡在雍丘守城守到六月份,唐明皇终于把长安玩坏了送给了安禄山,接下来就是你们最爱听(唱)的马嵬坡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今天肯定就不展开了。眼看皇帝都打跑了,军心有乱也是正常的。于是有六位高级军官劝张巡投降了算了,张巡“阳许诺”,第二天在堂前供上天子画像,先对众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把六个人拖出来一一砍了(张巡内心:一个两个三个……咩哈哈真爽)。这里新唐书原文“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资治通鉴也说“官皆开府、特进”,这儿我还真不太懂,开府和特进不是从一品、正二品的官么?张巡还只是一个牛逼的七品县令,猛起来真是谁都砍啊?
三、守城专家
张巡进驻雍丘之后,和令狐潮的梁子算是结下了。756年2月,令狐潮领一万五兵力进攻雍丘,张巡以三千兵力成功守卫。3月令狐潮更加不爽,带了四万兵力打了回来,这场攻防战打了两个月(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张巡继续发挥了自己防守战的专长,最后还乘胜追击了一把,“追之,几获”。
5月,令狐潮又带兵打回来了。这位看官可能要问了,3月份打了一场两个月的仗,输了,5月份又打回来,令狐潮你加班有没有加班工资啊?没错,张巡面对的压力测试,就一直是这种“本周下了两场雨,一场三天,一场四天”的节奏。
之后这个守城专家至少在雍丘用了这么几个载入新唐书的计谋。
其一是声东击西,“潮饷贼盐米数百艘且至,巡夜壁城南,潮悉军来拒,巡遣勇士衔枚滨河,取盐米千斛,焚其余而还。”
其二就是前面说的无中生有。
其三……这其三,就是兵不厌诈“耍赖计”。有一天张巡看城里木头不够用了,故意装出弃城的样子,对令狐潮放话说:“大哥,我真是不想继续撑了,你们退六十里路(二舍)让我们跑路吧!”令狐潮很傻很天真的答应了。张巡趁机把城外三十里内燕军房子的梁啊柱啊全拆了带回去(令狐潮:我@%#@¥)。没多久,张巡又喊话:“大哥,我真想逃了,这样吧,送我三十匹好马,不然我没法逃(这次不骗你真的,骗你是小狗)。”令狐潮:“再上当一次我不就成傻子了,不过……这次真的骗人是小狗哈?”第二天,令狐潮到城下看张巡还在,气坏了,质问:“什么情况?”张巡说:“我真的想逃,大家不让我逃啊,我也好可怜的,那个……汪汪汪还不行?”令狐潮大怒,但等不及他发怒,城内突然有三十猛将骑着那好马杀出,“人取一将”。燕军大乱。张巡擒获十四名叛将,斩百余首级。令狐潮退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一时不再攻雍丘(呜呜呜打死我也不去了,人生观破灭啊……)(其实过了几个月又去了,真是不长教训)。
之后雍丘从年初到年末大大小小防卫战不断,反正张巡是从未失手。终于,因战功显赫,张巡被唐肃宗(已经没唐玄宗什么事情了)升职为河南节度副使,即节度使的副官。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的节度使/副使和安史之乱的那种节度使还不太一样。唐朝早期在边疆地区设立的节度使,是比较固定的军事首领。安史之乱后,逐渐演变成了半独立的类政权,或者说割据军阀,这也是公认的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弊病。但后来逐渐在非边疆地区所设的节度使,其性质和州刺史/郡太守等文官类似,由中央直接任免。由于刺史/太守里四品居多,也有五品,可以认为,张巡到这里终于混上了一个比较上得了台面的四品到五品的官职。
四、死守睢阳
756年年底,张巡的舞台逐渐转移。
先是燕军发现雍丘这个骨头实在不好啃,专心往东发展,打下了山东的鲁郡、东平、济阴郡,张巡的顶头上司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向东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若这里再丢掉,江淮千里沃野可能就都是燕军的了。燕军意图攻取雍丘东边的宁陵,彻底隔绝张巡,让他这个守城专家自己去守一个孤岛。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退守宁陵。757年正月二十五日,燕军大将尹子奇率十几万大军又向宁陵再往东的睢阳进攻。为保住江淮,张巡决定再放弃宁陵,率仅有的三千兵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共有六千八百兵,正式拉开了睢阳保卫战的序幕。张巡负责守城,许远负责后勤。
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考验。就在900多年前,也是这座城下,七王之乱从东而来,梁王刘武独挡30万大军三个月,虽然人数占劣势,但他心里怀揣的是皇上作古之后,继位当皇上的盼头,靠的是梁国兵精粮足和周亚夫的侧面支援。900年后,十几万大军再次自西而来,张巡手里只有不到七千疲惫之师,内乏粮草辎重,外无援军,心里只有一个誓死守住江淮西大门的信念。
一开始,守城专家张巡自然是继续把睢阳守得游刃有余。守城没多久,继续因战功卓著,被唐肃宗提拔为御史中丞,许远也顺带升了个侍御史。这两个应该还是三四品左右的官职,可是和节度副使相比,毕竟是中央里的官啦,唐朝历史上有很多从御史中丞混好了直升宰相的案例。
关于张巡守城的事迹,我们也随便挑几个信史中提到的案例聊聊:
1)擒敌先擒王计,这个案例也是有很多转载的一件趣闻。张巡有一阵子特别想直接射死燕军主将尹子奇,但睢阳城上没人认识尹子奇。张巡先让南霁云拉满弓做好准备,然后向对方随便射去了一只草箭头。被射中的燕军士兵一开始做就义状“握草完蛋了运气不好被射死了”,后来一看,咦?还真是握了一把草,这是个草箭头啊?大难不死后特别high的去找尹子奇汇报去了(张巡:嘿嘿嘿智商要充值啊)。尹子奇还很高兴的对手下喊“小的们拼命攻城啊,他们箭都用完了!”刚喊完左眼中了南霁云一箭。主将重伤,没多久就战败暂时退兵了。
2)云梯是攻城标配,对付云梯的办法也是层出不穷。推倒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大云梯往往很难推动。尹子奇造了能容二百士兵的大云梯,张巡见状先在城墙上凿了三个洞,等云梯来时,从一洞伸出铁钩钩住云梯不让走,从另一洞伸出木头顶住云梯不让来,最后一洞伸出一个吊着的带火种的铁笼……所以,谁让你们拿木头造云梯呢?
3)燕军在城的西北角不断堆高沙土和木材(又木材!不长记性),想堆成台阶直接登城。张巡每晚偷偷把易燃物扔到堆上,一连十多天燕军居然没发现(张巡:让你们不充值!)。一天风向有利,缩头乌龟张巡终于出城与燕军大战,顺手放了一把火……据说这把火足足烧了二十多天-_-|||。
这场孤立无援的守城战打到八月的时候,睢阳守军已经仅剩六百多人,多数士兵不是战死,而是饿死的。张巡的精神不但深深感动了下属,甚至在这种绝望的境地,常有被感动的燕军向张巡投诚为张巡死战。
最终,形势危急,张巡命南霁云率三十骑兵突围而出,到临淮向新上司、节度使贺兰进明告急。贺兰进明竟说:“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南霁云劝说无用,反而被贺兰试图留为己用,并设席款待。南霁云含泪说:“我出睢阳时,将士已经个把月没吃饭。你们不出兵,饭就算塞在我嘴里,我也咽不下去。今天我留一个指头在这,表示起码我信是送到了。”说完,用佩刀自断一指,上马而去。
满座掩泣。
南霁云出城时,回射佛塔一箭,大喊:“如果能破敌归来,我必回来杀了贺兰,此箭为誓!”箭入墙半支。当然,就像电影里“干完这票我就隐退”的大佬一般都没能隐退一样,他最终也没能完成这个誓言。出城后,他去真源找到一百匹马,又去宁陵和廉垣一起率三千人,再度突入睢阳重重包围。这廉垣和这三千人必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们心目中没有别的选择。张巡听到城外战鼓声,大喊:“肯定是南霁云!”大开城门,只有南霁云和千余人进城。南霁云进城后说,他们不会来了……
满城抱头痛哭。
其实,张巡也有无数的机会可以突围冲出,找个地方休养、东山再起。可是他们都很明白一件事情,燕军从河北向南后,无非是东西两线,向西进攻洛阳、长安,向东进攻江淮。西线有皇帝,因此有郭子仪,有李光弼,有二十万精兵,东线只有数百万黎民百姓,只有张巡和他那数千生死置之度外的士兵,其他都是一些人浮于事的官员。如果唐朝丢掉睢阳,丢掉江淮,进而丢掉整个江东,可能只能西线保留川蜀,那么燕军可为曹魏,唐军可为蜀汉。
能独木以支社稷的,只有他。
五、睢阳失守
《明朝那些事》里,作者最后快完书的时候,有一段突然蹦出历史,讲了个故事。
他说,有一位读者提问,之前喜欢看《明朝那些事》,是因为你写的幽默、乐观,但最近发现文风不对,怎么会越写越惨呢?作者说,是啊,我也没想到会这样,是不是应该改写一下,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时心脏病死了,多尔衮也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然后,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作者说,在写结尾前,应该先交个底,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是的,历史从来都是这样。
睢阳最终守了十个月。城内兵从未满万,最低时只有几百人,城外鼎盛时有十万多燕军。有人怀疑是为了突出张巡的形象,历史进行了粉饰。其实由于睢阳城小,可能城墙修的也不错,冷兵器时代缺乏有力的破城工具,加上双方气势、决心相差太多,上述事实可信度并不太值得存疑。
757年十月初九,围城十个月后,燕军终于攻上城头,原因很简单,唐军将士都已经疲病到无法战斗。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敌!”
由于张巡善于和下属、居民搞好关系,(可能因为性格外向)平时见人都爱打个招呼,据说他守城之后没过多久,满城将士、居民他就大部分都能认出名字。张巡被俘押上城楼时,满城痛哭。
写到这里真是需要搁一搁才能再写下去,先拿出陆游的诗吧。
《书愤》(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忧愤张巡嚼齿空。尹子奇见到被俘后的张巡后,问:“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张巡答道:“吾欲气吞逆敌,顾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只见嘴里仅有牙齿三四颗。每每读至此,总是掩面不忍卒读,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的意志达到这种程度?尹子奇劝降未果,把张巡与南霁云等三十六将全部杀害。张巡慷慨捐躯,时年四十九岁。也许那个时刻,他看着脚下的睢阳城,心里是一种无奈之后的解脱。
睢阳之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张巡用不足万人守军苦守十月,最终保住了整个江淮。算上自雍丘始,张巡共守城二十一个月。史书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将三百余人,杀敌十余万。
六、生后评价
张巡这个人的评价,历史上还是存在了一些争议。他最大的污点就是在城破前,全城士兵先后把茶纸、马匹、挖出来的老鼠都吃光后,已经开始吃人,并且是自张巡始。史书记载他们饿极了的那天,张巡喊出自己的小妾,然后直接砍了(是他风格,以下省略若干字)……有很多人也对此进行了辩解,认为毕竟吃人不是张巡的本意,而是到最后弹尽粮绝的时候的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此时他应该举城投降保全城内百姓(包括柏杨也这样想),反对意见认为放燕军这一蛮军过境入江淮,造成的生灵涂炭后果可能会更严重,张巡当时也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甚至献城后是否会直接遭遇屠城也未可知。
还有当代史学界对安史之乱的定性基本上分成旗鼓相当的两派:
由于史学界对一些史实缺乏共识,形成意见分歧应该是常见的现象,本人对后一种观点还是不太以为然。即使是民族对抗,并非一定在统治层、将领层形成彻底的民族排斥情绪,雇佣对方民族的将领在各朝代也并非鲜见事例。另外,我觉得最高统治者对双方民族、百姓的态度,如是否进行了种族歧视、对百姓的屠杀、灭绝等应该是界定的主要条件。整个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多次进行屠城,在攻陷长安后进行不区分军民目标的大肆屠杀和掠夺,导致战争后期汉族百姓对安禄山产生痛恨。安禄山是否是“祆教”领袖尚存争议,但安禄山大本营的北方范阳等地,由于安禄山一直在对当地胡人的上层社会进行拉拢、思想影响,直至安禄山死后多年还把他和史思明尊为“二圣”进行祭拜,对抗唐军,这起码是一种明显的带宗教色彩的思想控制的痕迹。因此,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前一种理解。
另外,有一种思潮认为,即使存在民族之间的对抗,也不应该那么狭隘的理解民族矛盾,觉得时代至此,应该更强调“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而不是“汉族”。特别是现在某些敏感的民族事件前,有人甚至想把岳飞等公认的民族英雄都否定掉(认为汉民族英雄对外族的抵抗是无意义的,站在现代的角度,咱们应该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如果沿着这个逻辑,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统统变成家里人窝里斗啦?所有战争的双方都一股脑定性成战争罪人?我认为并不能这样想,历史上抵抗外族入侵有其正义性和必要性,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原因如下:
首先,历史上外族入侵常常会伴随着野蛮的烧杀掠夺,导致生产力和文明的剧烈倒退。就像当年日耳曼和哥特人平推掉西罗马帝国一样,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对南方入侵也常常伴随着野蛮烧杀掠夺,以及生产力的剧烈倒退。且不说五胡乱华这种典型的灾难,胡人在北方肆意杀人吃人,将汉人称为“两脚羊”当成军需物资驱赶搬运,即使在元、清两代对汉人相对开明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科技、军事上也客观上造成了整个中华区的退步。这个时候,抵抗外族入侵显然是有其正义性且必要的,从现代的立场强调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心态实在有待商榷。
其次,这种看问题的“上帝视角”不可取,看历史问题就要放到当时的情境下看,也必须考虑当时的人基本利益诉求。一些事情(战争)不应过分拔高,拔到哪层可以停止呢?上升到“中华民族”一层后,是否应该再上升到全人类层级,进而再到整个动物界层级,强调为豺狼虎豹等野兽提供一个可自由生长的自然环境?再拔高到地球生物圈,要求动物们尽量少呼吸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管强调在哪个层级的和谐共存,同类物种的抱团和竞争,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即使在现在也是非常正常的,不然为什么会有国家和公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也的确贯穿了整个人类史。
张巡是一个站在帝国尾巴上的人。唐朝历史在他生前生后长度上是各占一半,但从此由盛转衰是不争的事实。曾经的汉唐创造了汉族史上的奇迹,在人类历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汉灭匈奴、唐灭突厥,帝国在整个西域建立了权威,因为过度自信,所以非常开放。东胡自此从东北方混入,一开始并未采用武装入侵,而是逐渐渗透的方式,直至安禄山之辈在堂堂帝国心腹建立起类似于“胡人自治”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居然不自知。安史之乱,使得汉族东北屏障全部胡化,标志着汉族外患从西北转向东北,而胡人迁入北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一直延续到后来幽云十六州事件,也标志着整个汉族从扩张转向了防守,兴盛转向了衰败。张巡,站在这个转折点上,用一己之力,延缓了整个民族的抛物线顶点的长度。
从商周起,汉族对外敌入侵的反抗就没有停止过。
西边,演化出藏、白、彝、羌等少数民族的古羌人,历史最悠久,和汉族同属汉藏语系民族,也对汉族最温和。
从西北到东北,整个北边则从未太平。商周的时候,北方就逐渐出现了两大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匈奴和东胡。汉灭匈奴,之后东胡中鲜卑逐渐得势,直至慕容、宇文、拓跋等各分支发起了五胡乱华。之后突厥兴起,唐灭突厥,并分离出相对友好一些的回鹘。但是唐之后,鲜卑后羿中契丹、女真先后崛起,以及和鲜卑有关系的蒙也崛起,这些民族,都先后给汉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疲于应付东北的汉族从此放弃了西域,直到清代左宗棠才重新回归,然而已经伊斯兰化。
可以说,汉族建立的鼎盛帝国,唐、宋、明皆亡于东胡。由于一次次亡于外患,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减。整个汉族跟上人类史发展潮流的大门,被迫徐徐关上。
七、尾声
张巡取义的那个年代,唐肃宗尚未昏庸之至,且张巡之名也早已立于天下。在睢阳城破前,唐肃宗察觉到贺兰的不力,已经在短短时间内换上了第三任河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张镐,取代贺兰进明去解睢阳之围。张镐率兵日夜兼程赶往睢阳,并同时发文命令四位节度使和谯郡太守闾丘晓,共同发兵救援睢阳。可惜的是,闾丘晓距离最近,本来应该是赶得上救张巡的,但他选择了违令不从。
757年十月十二日,张镐赶到睢阳时,城破刚好三日。张镐一怒之下,传闾丘晓,大杖伺候,结果当场打死(活该!)。
757年十月十六日,睢阳被唐军收复。
757年十月二十二日,唐军顺势一举收复洛阳(时燕军首都)。第二天唐肃宗回到洛阳,看到满城疮痍,太庙被毁,身着孝服对太庙大哭三日。
757年十二月十五日,唐肃宗下诏大赦天下,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免除雍丘、睢阳徭役、兵役两年。
758年,对抗安史之乱形势本已好转,但安庆绪得投降唐军后复叛的史思明之助,大败围城的唐九节度使60万大军。唐肃宗听信宦官鱼朝恩谗言,解除郭子仪兵权。不久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立为“大燕皇帝”。
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燕军反复内乱,屡为唐军所败。
763年春天,燕将田承嗣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史朝义逃往范阳,燕将李怀仙又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招降安史余部田承嗣、李怀仙等数部均为各地节度使,唐朝再度进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812年,可能因为皇家派出的刺客,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孙田季安莫名暴毙。魏博陷入混乱,随后几经周折终于归附。
838年,最后一位遣唐使圆仁,跟随船队,历经艰险,再一次踏上寻求“唐决”之路。唐朝此时已是四处兵乱,边境不再开放。道路被暴徒和饥民阻断,城市间关卡重重,使团的安全受到威胁。圆仁怀揣三十条关于佛法的疑问,到处探听关系,希望能到达天台山,但迟迟没有得到许可。
845年,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下,唐武宗下旨灭佛,史称“会昌法难”。灭佛令颁布后短短数月,全国拆毁寺院四万余所,焚毁典籍、佛像无数,僧侣死伤逃亡,摩尼教、景教教徒亦遭屠戮,盛世终成血海。圆仁被迫蓄起了须发,烧掉了黑色缁衣。在唐境巡游了九年后,在诸多信徒和官员的帮助下,圆仁登上了一艘开往新罗的商船,转而折往日本。
866年,圆仁逝世,清和天皇赠谥“慈觉大师”。因圆仁的经历和大臣建言,日本宣布废止遣唐使。(以上四段历史采信自知乎文章《聂隐娘与最后的遣唐使》)
907年,曾经因无比强大而无比开放的唐朝不断关上对外交流的大门后不久,这个在整个人类史上都有其重要地位的帝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灭亡。
936年,跟随后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打天下多年,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苦于与后唐末帝李从珂互相猜忌越来越重,终于起兵造反。因实力不济,他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也为后来宋的孱弱埋下了伏笔。随后他灭后唐,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北宋很快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唯一的痛就是握在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使宋北方防线无法达到长城、山海关沿线。之后整个宋的经济、科技虽然空前发达,但一直疲于对抗辽、金、元的屡屡入侵。
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被俘于南岭。文天祥的“正气歌”曾慷慨激昂的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将张巡与颜杲卿并列予以歌颂,加上下文段秀实,是文天祥认为唐朝最正气凛然的三个人。
第二年,南宋亡,史上第一次,也是倒数第二次,汉族居住区整个的为北方游牧民族占领。
谢|谢|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