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NATASHASUN
编辑 |
悠悠
本文是针对《你不想要孩子?!:人们如何看待无子女的人(You don’t want kids?!: Exploring evaluations of those without children)》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20年4月发表于《社会心理学(JSP)》杂志上,该研究作者包括Heather Iverson,Brittany Lindsay与Cara C. MacInnis。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直以来,生育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社会规范规定社会的“好”成员应该生育,即鼓励个体生育。从事非规范行为的个人会被社会成员视为离经叛道,可能会受到偏见,这种社会规范使没有孩子的个体在群体层面上被消极对待。但在近年来,西方国家中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没有孩子,要么等到晚年才要孩子,要么根本不生孩子。
无子女个体特质
无子女个体被负面评价的程度可能受到个人的两种特质的影响:个人的性别和他们不生孩子的理由。
不生育作为一种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会得到他人消极的评价。但,如果无子女个体的性别被考虑在内后,会使他人的评价改变,
前人研究表示,无子女女性比无子女男性被更消极的看待。
同样,当无子女个体不生孩子原因被考虑在内后,他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例如,
自愿无子女的个体往往比非自愿无子女的个体得到更多的负面评价。
其中,无子女(自愿)是指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不生孩子的人。无子女(非自愿)是指,因为环境超出了他们的控制,原因可能包括生物学(如不孕、不育)、经济(如负担不起)等因素。
感知者特质
无子女个体被负面评价的程度可能受到感知者特质的影响:包括感知者性别和社会意识形态倾向。
从感知者性别进行讨论,前人研究发现,男性感知者通常比女性感知者表现出更多的偏见。
从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分析,
社会支配取向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
与右翼权威主义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RWA)
会影响感知者对无子女个体的评价。
社会支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其等级,处于较高等级的个体拥有更高的权力,并且越支持群体不平等。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地位越高的个体,其SDO得分也就越高。并且,SDO与性别有关,SDO得分越高的个体,其越容易认同传统性别角色,这也意味着对反传统性别角色群体的偏见也就越大。
RWA会使高RWA个体更倾向于服从权威,并对违反权威的个体予以偏见、歧视甚至侵犯行为。因此,个体的RWA得分可能与其对无子女个体态度有关。然而,与SDO不同,个体RWA得分与其性别无关。
基于此,我们提出两个问题:(1)无子女个体受到负面评价是否与其个人性别、无子女原因以及感知者性别有关?(2)社会支配理论中介模型能否解释对没有孩子的女性的偏见中的感知者性别差异?
研究方法与结果
被试
对居住在美国的机械工人以2.00美元(N=254)完成了一项20分钟的调查。剔除无效数据后,剩下225名参与者(Mage= 36.37,SD = 10.18,54.7%男性,90.7%异性恋,85.6%接受过高等教育,36.9%基督徒,51.1%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2.2%犹太人,2.7%佛教徒,0.9%穆斯林,0.9%印度教,74.2%白人,86%就业,91.7%非学生,43.9%至少有一个孩子)。在那些没有孩子的人(N= 142)中,39.5%表示想要孩子,29%表示不想要,31.5%表示不确定。
工具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RWA)
RWA量表有1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1(强烈不同意)至7(强烈同意)。在对反向项目进行反向评分后,对评分进行平均。分数越高,RWA越大。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
SDO量表有1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1(强烈不同意)至7(强烈同意)。在对反向项目进行反向评分后,对评分进行平均。分数越高表示SDO越高。
Ascription to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该量表有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9点量表,1(强烈不同意)至9(强烈同意)。在对反向项目进行反向评分后,对评分进行平均。分数越高,表示传统性别角色认同越高。
Attitudes thermometers
态度温度计用于被试对有孩子、没有孩子(不明原因)、无子女(自愿)、或不生小孩(自愿)的男性和女性的评估。评估以10°为单位,从0º-10º(极其厌恶)到91º-100º(非常喜欢)。指导语为“请说明您对所列小组的态度。”然后,列出八个目标群体(例如,有孩子的男性)。所有参与者对所有目标进行评估,评估目标的顺序是随机的。
Bias toward single people (“Singlism”)
对单身人士的消极刻板印象量表评估了被试对婚姻与单身的态度,被试对保持单身的后果的感知,以及对保持单身的原因的感知。量表包括15个项目,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在对反向项目进行反向评分后,对评分进行平均。分数越高,说明对单身者的偏见越大。
结果
研究问题 1
通过进行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2(目标性别:男性,女性)×4(目标父母现状:有子女,无子女[不明原因],无子女[非自愿],无子女[自愿])混合方差分析,以比较不同性别感知者对不同现状、不同性别的父母目标的态度。
被试对女性目标的评价比男性目标更积极,F(1,222)= 7.52,p = .008,并且评估没有因感知者性别而异,F(1,222)=3.10,p= .080。
态度确实随着目标父母现状的变化而变化,F(1.86,411.80)= 6.56,p = .002。进一步Bonferonni成对比较显示,有子女目标比无子女(原因不明)或无子女(自愿)目标得到更积极的评价ps <.05>
与无子女(非自愿)目标相比,对无子女(自愿)目标的评估更消极(p <.05> .05)。
通过分别对男性目标和女性目标的目标父母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目标父母现状与目标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F(1.85, 598.55) = 3.44,p = .020。
Bonferonni配对比较结果显示,对于男性目标,有子女比无子女(原因不明)得到的评价更积极,与无子女(非自愿)、无子女(自愿)的评价是相等的。男性无子女(自愿)得到的评价与其他所有男性目标同等,ps> .05。
对于女性目标,女性有子女比女性无子女(自愿)得到更积极的评价,p < .05,但与女性无子女 (原因不明和非自愿)得到的评价相等。无子女(原因不明)和无子女(自愿)的评价是相等的,p > .05,比女性有子女和女性无子女(非自愿)更负向,p < . 05。
配对t以外的方差分析显示,男性无子女(原因不明)的负面评价多于女性无子女(原因不明),t(224) =−2.94,p = .04,不能生育的男性比不能生育的女性得到更多的负面评价,t(224) =−2.73,p = .007,无子女(自愿)男性和女性的评估相等,t (224) = .417, p = .677。
研究问题 2
SDO mediation
SDO得分越高,可预测到的个体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归因也就越高,这反过来又预示了对无子女(自愿)女性的消极态度(见图1)。但对于模型中对传统性别角色归因在SDO与对无子女妇女的态度关系之中中介不显著,SDO对传统性别角色归因的态度没有显著的间接效应。
对于其余的每个女性目标,均会重新测试一次此修改后的模型。当用对女性无子女(非自愿)或女性无子女(原因不明)的态度代替对无子女(自愿)妇女的态度时,结果是一致的。传统性别角色归因与个体对有子女女性态度不相关,这意味着SDO对有子女女性态度的间接效应不显著。
性别既不与无子女(自愿)目标态度相关,也不与RWA相关,所以RWA不能调节被试性别与对目标群体态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进行比较,对上述修改后的模型进行了测试,以RWA代替SDO,结果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更多地归因于传统性别角色,RWA会对无子女女性产生更多的消极态度。
图1 SDO 中介模型
SDO mediation statistically controlling for Singlism
在控制单身主义后,SDO通过传统性别角色归因,对无子女(自愿)女性的态度(IE b = − .10 SE = .05,95%CI = [−.22,−.01])或无子女(非自愿)女性态度(IE b = − .11 SE = .05,95%CI = [−.23, −.02])的间接效应显著,但SDO对无子女(原因不明)态度无间接影响(IE b = − .07,SE = .05,95%CI = [−.19,.09])。
SDO mediation for male targets
传统性别角色归因在SDO对所有无子女男性目标的态度种起到间接影响(无孩子(自愿)的IE CI [-.42,-.10],无孩子(非自愿)的IE CI [-.30, -.06]和无子女(原因不明)的IE CI [-.32,-.06])。传统性别角色的归因与对有子女男性态度无关,对SDO对对待有子女男性的态度没有间接影响(IE CI [−.19,.07])。
但是,与女性目标的结果不同,当将单身主义作为控制变量时,传统性别角色归因在SDO对无子女男性态度的关系不再产生间接影响(IE CI [−.14, .05];[−.17, .03]; [-.16, .04])。因此,单身主义可能解释了SDO对无子女男性态度的间接影响以及SDO对无子女(原因未知)女性态度的间接影响。
Picture from internet
研究结论
1)相比于有子女的母亲和无法生育的女性,对自愿决定不要子女和原因不明无子女的女性的评估要更消极。
2)当个体自愿决定不生育,那么外界对其进行的消极评价不存在性别差异,即无子女(自愿)女性与无子女(自愿)男性得到相同的负面评价。
3)评价没有根据感知者性别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不论感知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对无子女个体的评价同样的消极。
4)社会支配地位较高的个体通过传统性别角色归因对无子女(自愿)和无子女(非自愿)女性进行了更多的负面评价。当无子女个体变为男性时,存在相同的模式,即社会支配地位较高的个体通过传统性别角色归因对无子女(自愿)和无子女(非自愿)男性进行了更多的负面评价。
5)对于无子女男性,当单身主义作为控制变量进行控制后,结论4中的中介作用便不再成立。这表明,若男性由于其自身的单身主义(不进入婚姻)而无子女,则不会受到高社会支配地位个体通过传统性别角色归因而进行的消极评价。但单身主义的女性依旧会受到高社会支配地位个体通过传统性别角色归因而进行的消极评价。
研究不足
1)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因此不能得出因果结论。需要认识到的是,SDO、RWA和传统性别角色归因之间的相关性很强,该模型以SDO或RWA作为预测变量进行支持。
2)本研究选择了不受其他信息影响的量表直接测量,但其他信息对态度的影响也可能是有用的,以及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用来衡量人们对有子女和无子女个体的态度。例如,对无子女的人的态度可能因个人的年龄、关系状况或文化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