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古史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中古史領域相關學術資訊,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EO品牌观察  ·  深耕户外领域逾20年,牧高笛MOBI ... ·  昨天  
银行家杂志  ·  中国城市商业养老白皮书(2025)——多元养 ... ·  2 天前  
银行家杂志  ·  CPI涨了! ·  3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古史

王元周《皇帝的客人:使行往來中的情感與利益》出版

中古史  · 公众号  ·  · 2025-01-07 01:59

正文

新書丨王元周:《皇帝的客人: 使行往來中的情感與利益》出版

韓國學研究 2024年12月05日 19:11


来源:鸣沙


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
皇帝的客人:使行往来中的情感与利益
王元周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使节往来是朝贡册封体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时代人际交往、文化交流以及通商贸易的重要途径。 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关系密切,使节往来频繁,留下了大量《使朝鲜录》《朝天录》《 燕行录 》等相关记录。 本书利用这些资料,并结合《 朝鲜王朝实录 》和个人文集等,展现与使行有关的制度、情感与利益等多个侧面,以丰富我们对明清时期中朝关系史及朝贡册封体制的理解。

目录

第一章 壮游与饮冰:朝鲜士人的使行体验/1
第二章 下隶:使行中的下层民众/30
第三章 琴歌:歌咏与离家去国的情感表达/61
第四章 妓戏:乐舞表演与航海“朝天”的戏剧化/89
第五章 狎鸥亭:“天使”伴接与皇华记忆/115
第六章 夷齐庙:使途游览与精神追求/138
第七章 野坂亭与朝鲜馆:使行与历史记忆/174
第八章 西山园林:觇国与想象/202
第九章 文徵明:书画流通与艺术鉴赏/233
第十章 清钱: 朝贡贸易 与货币流通/256
第十一章 赂银与密赠:使行与辛壬士祸/286
第十二章 “事大”与交邻:论赵䌹的“以倭制清论”/321
第十三章 使行与新知:近代 朝贡制度 转变的契机/350
后记/381

作者简介
王元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韩国史和中韩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小中华意识的嬗变——近代中韩关系的思想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等。



后  记

我将适万里,万里燕山苍。
风霜飒凄其,道路何修长。
男儿生天地,弧矢事远游。
安能守丘壑,郁郁老一陬。
王事有裨益,宴安非所欲。
拔剑一笑行,出门车载辖。
迟迟去故乡,行行观国光。
上副明时需,下慰相思肠。

这是朝鲜前期著名的文臣、学者徐居正在出使前留别洪应、李坡、许士顾、沈几仲等人的一首诗。明景泰三年,朝鲜文宗二年(1452),徐居正本以谢恩使从事官出使明朝,但途中因遭母丧而返回。到明天顺四年,朝鲜世祖六年(1460)夏,终以谢恩副使赴京。在这次使行途中,徐居正以作诗纪行为日课,留下了 《北征录》

徐居正在北京还遇到了安南使者,与安南副使梁鹄也有诗词唱和之举。徐居正在《次安南使梁鹄诗韵》中说:“万国梯航日,同时近耿光。弟兄均四海,谈笑即吾乡。已喜新知乐,那堪别恨长。他年南北思,云水正茫茫。”梁鹄也有《次朝鲜国徐宰相诗韵》,曰:“万里皇华使,来观上国光。衣冠同一制,萍水各他乡。东海波涛阔,南天日月长。何时重再会,极目永相望。”

明成化十二年,朝鲜成宗七年(1476)春,明户部郎中祁顺和行人司左司副张瑾到朝鲜颁册立皇太子诏,徐居正为远接使兼馆伴。祁顺等人离开朝鲜时,徐居正又送至鸭绿江边。徐居正与祁顺、张瑾等人“相与凡四浃旬,山川风物,倡酬殆遍”,祁顺称赞徐居正为“东韩之豪杰”。祁顺在归国途中,还在义州义顺馆为徐居正的《北征录》作序。徐居正的经历,在很少有机会见到外国人、到外国游历的传统时代,自然被传为佳话。当年姜希孟得到《北征录》稿,“焚香圭复者累日,至忘寝食,不能释手”,以为“是编虽小,备全众妙”,“随其指画,自汉都暨燕京数千里跋涉之劳,雄藩上都人物之美,礼乐之盛,括尽无余”。如此“佳山胜水三千里,短什长歌数百篇”,亦足令今人神往。

明清时期朝鲜使行人员留下大量朝天录、燕行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韩国林基中先生整理出版了《燕行录全集》100卷和《燕行录续集》50卷,大大促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本书的内容,就是本人十余年来以燕行录为主要史料,并结合《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以及个人文集等史料,探讨与使行有关问题的阶段性成果。其中相当部分已作为论文在学术研讨会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些是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及其沿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项目资助下刚完成的。

本书各章内容虽然是断续完成的,但大体上围绕着一个总的问题,即从参与使行的人员的角度,考察明清时期朝贡—册封体制下,使行往来的多重面向和意义,进而思考宗藩关系的性质和日常。

本书第一章就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希望探讨朝鲜士大夫对使行的态度与体验。清代,朝鲜使臣大多时候通过陆路到中国。与海路相比,陆路更为安全,但是旅途劳苦并不能免,然而这又是朝鲜士大夫难得的出境观光机会,况且他们平生读中国之书,自然不免有到中国一游的梦想。所以,对于奉使赴京,他们也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沿途吟诗作赋,诗词唱和,也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进行的。本章中有关使行中疾病与死亡的内容,曾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在修改过程中,又参考了漆永祥教授发表的论文《朝鲜燕行使团中的疾病伤亡与救治抚恤研究》。通过描述使行过程中的苦与乐,来展示使行对于使行人员的多重意义。

如果说第一章主要是从参与朝贡使行的朝鲜上层人士的角度来观察使行的,那么第二章有关朝鲜使行中的下隶辈的论述,则是从下层群体的角度去理解使行对他们的意义。该章写作灵感来自笔者阅读燕行录时,看到使行中的下隶辈一方面异常辛苦,另一方面又往往因旅途无聊而故意欺凌中国人,并以他们的使臣是皇帝的客人来恫吓中国老百姓。一旦中国人与朝鲜使行人员发生冲突,中国官府照例只会惩罚中国人,所以朝鲜使行对于沿途百姓来说,也具有多重意象。成文以后,曾以《清代朝鲜朝贡使行中的下隶辈》为题,于2020年11月在“故宫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会后经过修改,正式发表于《北大朝鲜半岛研究》2022年第1辑。

以上两章,皆从使行人员的角度,来分析使行对于不同人的不同意义。笔者觉得妓乐与使行人员的情感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对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最初想用一篇论文的分量来加以考察,后来觉得琴歌与妓戏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而且需要交代的内容又比较多,遂分为两章来写。这两章内容在成文以后,曾在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年会上发表,也从同行那里得到不少建议和鼓励。后来,有关妓戏的部分,以《燕行与妓戏:朝鲜后期使行途中的妓戏表演与使行的戏剧化》为题,发表在《北大史学》2023年第2辑“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国史专号”上。经过修改后,作为本书第三章和第四章。由于本人对音乐、舞蹈专业内容了解有限,对朝鲜半岛的音乐舞蹈史也接触不多,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将来还有修订的机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