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无人机拍摄的南阳市唐河县麦收
今天不分析最新的热点特别是政经热点。讲一个以前的社会热点吧。
几个月前曾经有一个舆情,“收割机不能下高速,耽误农民收小麦导致重大损失”。当时我作了比较充分的实地调查和了解,准备写一篇的。但由于我本人就在事发地,而且和一些单位有关联关系,有人劝我不要写了。因为这种舆情方面的事,一是过一段时间也就过了。二是只要给上级调查组说清了情况也就行了。三是就算你写的极其准确和客观,但肯定火不了,而且人家一句“你屁股在那边当然屁股指挥脑袋”,你根本说不清。
我想想也是,就没写。现在过去这么久了,小麦收成也很喜人,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很牢固。可以大致讲讲了。
其实开收割机的群体,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农民”。也就是说,当前占主流的农业生产,也是工业化的方法。键盘侠们充满了高高在上而又十分同情的“小农生产”、一家几亩田埋头耕耘,只能占当前农村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农业生产,是分工制。土地可能一家一户就十亩几十亩,但土地拥有者(先这么表达,不要抠字眼)大多数不直接从事种植,而是通过流转、租赁、承包的形式,数百亩、上千亩甚至几千亩土地,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由他们来统一进行规模化种植。而且规模化种植,也并不是从栽秧、打药、收割、出售全是种植大户们自己弄,基本都外包。现在无人机打药就是一门相当不错的生意。而收割机群体,其实类似于中国上千万运输大货车司机群体,既是个体的、也是公司的。基本都叫什么农业科技服务公司,老板自己买些农业机械,还有些个体户挂靠。一到季节,从南到北几个月就去收割了。而且这种收割服务,往往是提前一年跟种植大户就签了合同,约定好明年哪天收割王家、哪天收割李家。上次的舆情,事实是有几个收割机老板来不及赶到,有一个比较聪明,在收费站拍视频,证明自己是因为不可抗力不能到达收割地,想玩合同套路的。结果就在抖音上火了。至于为什么下不了高速,其实不是大多数(其实只是很少几辆)下不了,这里面有费用和责任原因,也有工业产品到达生产地之外经常遇到的地方保护原因。也根本不会给当地农民带来重大损失。后期一堆模仿当地农民拍的抖音视频,就更是大多数是假的和蹭热点的。就不深讲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这个舆情出发,告诉大家,今天的农村,早就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农村了。当然,我说大家想象,本身也是一种想象。因为,我是从日常的网络交流中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农村和农民是什么样。但却痛心疾首、大声疾呼。当然,肯定有落后的、贫穷的、悲惨的人和事,这一点,不否认。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百分百的情况,任何事,都有特例。但8成、9成以上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你关注10%,当然没错,甚至很正确。但不能忘了那90%。反之亦然。
前些天,跟一个年轻人聊了很久。他是一名高校正科级,下去当村书记有两年了,对“三农”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很多的感想。聊着聊着,就聚焦到一点上,其实就是准备写一篇政策类的文章。我对如何写这篇文章给了些建议。
先从历史沿革上写,但不要扯太远,从二十年前讲起就行了,十年一个阶段。要把今天基层农村(不管是行政村还是自然村)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简单而清晰的描绘清楚。以此证明,现在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其实已经跟二十年前、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用于种植的土地结构,完全不一样了。要写一写二十年前啥样,简单描述(但要有数据,比如多少口人,各种多少田),十年前啥样,今天啥样。然后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一下。毕竟,中国和中国农村,结构极其复杂。既有大型农场、也有规模种植、还有分散耕种。不能只讲自己一个村,还要找其它几个村。有共性讲共性、有个性讲个性。
然后总结一下。成绩当然是主要的。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得到了显著提高,粮食安全肯定是总体不怕了。农民和农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不是就农业、农村、农民来解决的,是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方式来解决。这里就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收割机的事当个例子讲。工业化种植、城镇化功能(生产、生活)、市民化身份(大量农民已经不在农村了)。
当然要讲问题,一是问题肯定很大而且会越来越大,二是文章本来就准备讲问题的,不讲问题的那叫宣传不叫文章。比如,由于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和农业去城镇了,自然会出现很多土地闲置。但这种闲置,又是工业化种植的起点。我们这个起点,和英国的羊吃人、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又完全不一样。当然,政论文不用写这么理论化,但这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起点,得讲一句。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解决闲置土地的集中开发问题。虽然看似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流转的只是经营权。但经营权一旦固化(又不得不固化。农业生产周期很长,你签三年人家也不会干的,一签都是五年以上),就会形成事实上的所有。当前农村,千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是很多的。事实上形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对了,这一点,就点到为止,因为你只是正科级,不要考虑太高层的事)。但要写清楚,和大家想象不同,这些人,其实并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他们甚至大多数并不直接从事种植和生产,类似农业资本家。主要是出资,劳动力基本是雇佣,而且大量使用各类设备,这些设备又来自其它的各类农业公司。有关部门其实也乐得跟大户打交道,因为很方便。就象监管部门肯定更愿意跟平台企业打交道,而不愿面对面多点广的小企业一样。惠民补贴也基本是在他们手里(其实还有更深入的理论思考,但更不建议这一级干部就去表达:农民这个阶级,还会不会存在的问题)。
那主要落脚点讲什么呢?讲基层功能弱化的问题。所谓集体经济和基层功能,基本都弱化了。《幸福到万家》中的村级集体经济场景,并不是中国普遍现象。种植大户和工业化种植之后,村级弱化,但总有鳏寡孤独、总有失地农民,而资本是不会去管的。集体怎么管。共同富裕肯定是一个都不能少,但现在缺了抓手。随着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现在的农村呈现空心化,所有的功能都收缩到城镇了,但农村在短期内又要存在,但规模化和资本化之后,谁去填补一些社会功能?这一点,其实是可以反过来说成进步、说成是对抖音上大量不是农民而又悲情农民的人的反驳。不是农民一个人种五亩田不能生活,事实上,就算古典俗语,也是三十亩地一头牛才能温饱。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千亩田、有人没有田。而且都是基本是老龄和病人。全部接到城镇,实际上很难。留在农村的,如何在制度上给予托底。大多数人,早就是城市人了。
要讲点理论。讲讲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主因。大量人口去了城市。只有少部分有生产能力和意愿的人留在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这是历史必然,更不能走回头路。
工作重心的转移是重要原因。经济建设、城镇建设是前一阶段重点,这方面能力得到加强。但三农其实是弱化的。村干部、农村骨干,越来越少和老。这不能讲是历史必然,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弹钢琴。乡镇还有些产业可能性,城市功能也有,但乡镇以下,完全退化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因为市场机制一定会如此,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市场导向并不完全兼容,市场只是工具之一。
二元结构是基础。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天然的。有个表现,就是城市资本其实竞争很激烈,当年一个共享单车,那么多大资本竞争得头破血流,而在农村,只要你敢搞会搞,竞争很弱。往往一个村,就那么几个能人。600块钱一亩地,搞1000亩能挣到钱,但却没人竞争。而且他们往往会把各种保险买齐,搞风险的平衡能力很强。很多制度又其实锁死了大资本进入的可能性。这既让资本控制土地不太可能出现,但也造成“土生资本”遍地开花。但这些人,不能光看到资本属性,他们又是人民的某种变化。这一点很有意思。是可以争取、引导和运用好的。关键是组织要跟上。
三是实践部分。讲点建议。
首先要讲清楚,哪怕是现在的“土地集中”,不能完全讲“坏事”,但一定会产生一些有问题。所以,既然是以城市化在解决农村问题了,那法律上也可以借鉴城市化的一些做法考虑,是不是以村级作为一个总发包商。就是,用托管的方式拿到所有闲置土地,再发包给种植大户。类似城市土地招拍挂,也是先一级市场垄断再二级市场卖出。不能直接自由签合同。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方面稍微偏一偏,就会出大问题。
其次要列举至少三种破题的方法。农村的实践其实很多,基层干部也是很聪明的。哪怕这种聪明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负担轻一点、麻烦少一点,但都有些实践。三会(议事、理事、监事)四自(自选、自建、自管、自用)一平台(投融资平台)的做法,很多地方都有。但形式主义更多。都是写汇报材料很漂亮,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运作的。这也没办法,事物都有形式,就一定有形式主义。不要看到形式主义就灰心丧气。该形式主义,还得形式主义。说彻底不形式主义的人,自己就是形式主义。你给小孩报那么多培训班,不是形式主义啊?
土地收益证券化,搞一个类似全村的持股平台也是一条路子。但很少有人愿意去操作这个事,因为点散,收益太小。在城市搞,既容易又收益大。在农村,干部不愿出大力折腾这种事。大户和一些年轻人怎么发动,是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写进来。有没有失败的教训,也写一个。
最后,我建议基层干部写这种文章,要带点“土”味。我现在用语已经有点不接地气了,千万不能学我。就写工作中遇到的、发生的,少作理论分析,只进行理论描述。不作宏大思考,只讲身边矛盾。最多引申到有些矛盾超越了工作能力需要政策和制度,就行了。
最后,世界不是写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实践出真知。
有啥想深入交流的,就扫下面的二维码吧,咱们群里说说。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