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近有一个很火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共鸣。大意是说,一个女孩和她的男朋友,看起来都有光鲜的生活和体面的工作。他们都学乐器。但她一路痛苦考级,之后再没碰过,而男友从不考级,就练习喜欢的曲子;他们都有不错的工作。但她压力很大,干得很痛苦,而男友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都爱猫咪。但她会训练猫咪学技能,猫做不到就会生气,而男友却一直对猫咪很耐心、很温柔。她不明白:为什么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下长大,两人的心态却差这么远?男友和他父母互相关心、有爱,却保持着适度的边界,很懂得尊重彼此。她才发现:原来这世上真的有人可以这么快乐,被这么轻盈地爱着。而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没有这么“松弛”,所以她活得很“拧巴”。很多网友看完,都很羡慕女孩的男友,希望自己也生活在那样的家庭。松弛感,通常是指人不拧巴,少焦虑,有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他注重享受事情本身,很少受外界评判的影响,按照自己喜欢的步伐在生活。显然,是他的父母给他提供了一个健康、松弛的成长环境。而女孩正好相反,虽然优秀,但处处焦虑、拧巴,不容易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从心理学上来讲,这3种类型的父母,可能更容易养育出不够松弛的孩子:父母自身情绪不稳定,可能使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比如经常发生矛盾、争吵。或者是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不佳,表现为拿孩子发泄情绪,对待孩子的态度时好时坏等。孩子作为家庭中较为弱小的成员,需要去应对来自父母情绪爆发带来的压力。由此,更容易带来专注力下降、敏感自卑、缺失安全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内在压力和冲突过大。“皮质醇”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类激素,如果分泌的量过大,或者持续分泌时间长,就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发育,严重的会让孩子出现“精神障碍”。这种父母会经常打击、否定孩子,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出现“情绪摒除”。也就是说,父母持有消极情绪有害的观念,试图尽快改变或消除消极情绪,通过忽略、转移注意或惩罚等方式,来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并使孩子觉得消极情绪是应该被排斥的。他就会对此产生羞愧感,为了赢得父母的赞许和爱,很可能就会否认自己的感受,告诉自己不怕黑。然而他怕黑的感受却仍然存在,他的头脑和内在就容易产生冲突。当他越来越多的内在感受,特别是脆弱和犯错,得不到接纳的时候,他自身的真实经验被歪曲的程度就越大,内在冲突也会越来越大。这就容易导致低自尊、防御和焦虑,而这些,则容易让孩子身心紧绷。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孩子加以管控。他们通过资源控制,或者在情绪上表现失望、不赞成,威胁等,让孩子感到内疚、羞愧,以此控制孩子的心理。此外,他们希望让孩子在情感上长久依赖父母,不要实现真正的独立。在过度控制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尊心低下和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反社会行为。就像前文提到的女孩所讲述的,父母与她相处的模式,让她自觉地想做个孝顺的女孩,挣钱寄回家,做父母的乖乖女。这种指责,让她感到特别委屈,也成功激起了她“不孝”的羞耻感。和父母的这种“拧巴”关系,让她不能像男朋友一样轻松前行。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不完美的父母,但也有很多父母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探讨。我们总结出,更具备“松弛感”的孩子,大多来自于这3类家庭:每个月都给女儿存一笔名为“分手费”的钱,目的是让女儿有足够的底气。有底气与不喜欢的人分手,与不喜欢的城市分手,与不喜欢的食物分手,与不喜欢的工作分手……“无论我遇到什么,我都是被妈妈深深爱着的那个人”。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容易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内心充满积极的能量。就更容易轻松面对人生,即便遇到困难,也更有力量度过那些相对艰难的时刻,自由地探索世界。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错误和脆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自由探索的边界,也深深影响了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最近,微博上一个热门话题“容错率高的家庭有多幸福”,引起了热烈讨论。里面是一个视频合集,视频中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孩子闯祸后,没有人情绪失控,也没有人指责抱怨,而是积极安抚情绪和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些孩子,比起犯错后的崩溃、焦虑,ta们情绪更稳定,行动力更强。这样的家庭,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充满正能量的人,能带动周围的人变得秩序和美好。”父母如实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哪怕这种感受是令人不愉快的,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孩子的内在感受得到共情,就不容易产生恐惧感,身心放松,从而有精力和勇气去体验人生。父母允许自己犯错,同时允许孩子犯错,这样的家庭,才会更容易幸福。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脸皮厚”的人往往心态好,抗挫折能力强,活得更为轻松一些。“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钝感力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拥有钝感力的人,有时候会显得对很多事不在乎,而这份不在乎的背后,是强烈的“自我认知力”,也可以说是“自信力”。ta们对于身边人的评价,或者是挫折,往往并不那么在意。孩子点头后,妈妈安抚了他的情绪,然后用他剥豌豆的例子引导他:“你为什么不剥这颗豌豆,要剥另一颗呢?是因为你不喜欢另一颗吗?”“你举手老师没叫你回答,不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你,而是因为小朋友太多了,老师要一个一个来照顾。”“所以你可以耐心一点。以前或者以后,老师总有叫你回答的时候,对吗?”这种引导,既温柔地安抚了孩子,又让孩子停止了内耗,学会客观看待外界的评价,提高“钝感力”,以后面对类似的事情,心态也会更好。“如果我在一个紧张、高压力的家庭里长大,是不是意味着我就很难轻松前行,拥有幸福的人生了?”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过去的他,成长在一个父母较为严苛的家庭,一直对自我要求很高。加上工作是律师,身心长期紧绷,发展到失眠、厌食,不得不辞职回家休息。我很好奇他为何会有如今的变化,他告诉我,前几年他发现有一家郊区的民宿可以工作换食宿,于是就去那里工作了。房东夫妻给的工作大多是体力劳动,没有机会过度思虑,他整个人放松了不少。再加上自己这几年一直跟随一位很有缘的心理咨询师,心情便慢慢好起来,身体的毛病也少了。由他的变化得到启发,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2点,重新习得“松弛感”:尝试跳出身份,或者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以第三者视角,去理解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不再沉浸在“受害者”角色当中。虽然父母的养育,与后天的不松弛息息相关,但别人改变与否,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不如把改造父母的精力省下来,去创造新的“客体关系”。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你的负面情绪,帮你的心理空间扩容,让你获得成长。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点点通关,一点点成长,一点点释放出生命的力量。调整作息,做减法,让身体得到休息,选择让自己放松的方式,比如瑜伽、冥想等,唤起身体的敏感性,让能量流畅起来。比如更多地与积极乐观的人保持联系,学习ta们身上的正能量等。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与这样的人相处久了,你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和松弛。没能成长在宽松的家庭环境或许是遗憾,但我们可以尝试逐步培养自己的心力,为下一代打造这样的空间。愿你我以更轻盈的状态,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滋养我们自己和孩子。作者:茗荷,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我唯一的使命是让你记起你有多完美。个人公号mingheonline,新书《你本来就很好》。1.豆瓣,《从男朋友身上发现,原来人可以这么快乐》
2.皮质醇:科学改善情绪的“魔法药”
3.情绪摒除,enham, Mitchell-Copeland,Strandberg,Auerbach,& Blair,
1997
4.罗杰斯,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心理学》
5.渡边纯一,《钝感力》,2001,南海出版公司
6.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美]罗纳德·理查森(Ronald W. Richardson),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个人总是很紧绷、遇事很拧巴,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高压家庭环境。
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性格敏感、自卑,饱受到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困扰,不妨尝试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为你营造一个安全、私密的环境,耐心倾听你的心声与苦恼,并帮助你接纳自我、摆脱束缚,以更轻松、自由的方式生活。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低至¥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