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厦门等地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昨天  
武志红  ·  为什么你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  2 天前  
壹心理  ·  心理咨询入行无门,我该怎么办? ·  3 天前  
辉哥奇谭  ·  只有「做自己」才能成功 ·  3 天前  
辉哥奇谭  ·  只有「做自己」才能成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这1句话,是对女性最大的骗局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21 12:30

正文

作者 | 飞鱼
责编 | 陈轻轻


你再不嫁,就没人要了


上周,朋友小清因为感情困扰来找我聊天。

原来一个月前,已经到谈婚论嫁阶段的男友跟她提分手。

因为这件事,她已经抑郁好长一段时间了。

没想到,雪上加霜的是,父母得知小清的情感状况变动之后,

没有安慰,反而多了责备和催促的意味:

是不是你脾气太冲了,之前就跟你说了,

男人好面子,你要懂得退让。

你看看你都30好几了,再不找个合适的对象结婚,就没人要了。

小清本来就不太自信,

感情的破裂再加上父母的这种指责,让她越发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中。

聊天过程中,她源源不断地抛出自己的各种焦虑:

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被对方坚定地选择?

好的男人都被选光了,错过这个,我以后会不会找不到更好的了?

大龄剩女好丢人啊,年纪越大我会不会越在婚恋市场里越不受待见?

同为女性的我,对她关于婚恋的困惑能感同身受,但是这种焦虑实在是太强烈了。

让我不得不对她的输出喊停——

先缓一缓,你有没有发现,

上面这些似乎都是把你自己放在一个被评价、等待被选择的处境中;

你有没有想过,

你自己想选择什么样的另一半,你未来想要的婚姻状态会是什么样子?

小清愣了半响,停下了口头上的输出,缓缓冒出一句:

“对哦,我为什么一定是被评价、被选择的那一方呢?”



被抛弃的恐惧


生活当中,其实碰到这种困境的女性真的太多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女孩子们从小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发现这种害怕「没人要」的恐惧几乎伴随着她们长大。

大部分女孩们,很少能拥有来自父母或身边亲戚的支持和肯定:

你自己想要什么?

取而代之的是:你一旦……,就会没人要。

不能耍小性子,以后不招婆婆待见;

不要岔开腿坐,以后没人要;

不要太男孩子气,以后不招人喜欢;

你得减肥,不然没有男的喜欢你;

你不会做饭做家务,以后怎么去别人家里做媳妇;

这些像训导主任一直说教的话语,就好像一个大型催眠现场;

如果你的自我意识不够强,就很容易束手束脚、怀疑自己;

遵循他们制造的这一套逻辑之后,「没人要」的咒语就会时不时响起。

后续在跟小清的聊天过程里,她提到自己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这样的说教她是从小听到大的。

小清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也非常心疼的话:

感觉从出生到长大,自己的家人都在驱逐自己「离开」。

这种根植于成长经历中被抛弃的恐惧,让她觉得:我始终是个外人、不招待见。

她就像一盆到了时间就要泼出去的水,只能等着有一天进入婚姻了,

有了所谓的家,去寻求老公和婆婆的认可。



自我客体化


细究这种「没人要」背后的焦虑,会让我联想到最近一个讨论度特别高的词——「自我客体化」,它是指: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不是从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想要什么出发,

而是从别人会怎么看我的角度出发的状态。

放到两性关系里,就像被当成一件商品,只能有人选择购买了,自己才有价值。

因为我们过往生活在一个被评价、等待被选择的环境中,

久而久之,这种认识也就内化了。

相比男性,其实女性更容易有「自我客体化」的倾向。

这背后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历史处境原因,就不展开谈了。

我更想聊点现实层面的影响——

如果我们被默认为是一件商品,从「没人要」到「有人要」,所谓的价值就实现了吗?

很多女性在结婚后,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第一种是,生活不得不以另一半为重心、过度牺牲和奉献。

前段时间,《十三邀》这期节目采访了知名植物画家曾孝濂,也顺带采访了他的妻子张赞英。

“好委屈啊。”

张赞英回忆起自己大半生的婚姻生活,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了丈夫的事业,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几十年来替对方操持一切。

张赞英的大半辈子,就是牺牲奉献的大半辈子。

80多岁的她强调说:“没有来生,如果有来生的话我绝对走我自己的路。”

而第二种是,当丈夫/婆家对你有什么不满时,就好像一件商品需要售后,娘家可能站在你的对立面。

就像小清恋情破裂后,遭到自己家人的质疑一样;

不少进入婚姻的女性,和老公吵架后,永远都是父母来教育自己的女儿,而婆家人没有错。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了很多责任,有时候压力一大就容易急躁;

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他也不是故意的;

家庭和睦最重要,你不要找这么多事……

在这样的环境里,大部分女性都会在关系里重复一件事——

我存在的意义与否,取决于老公/婆家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甚至为了守住这段关系,要隐忍、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怎样维系。

她们也因此变得抑郁内耗、甚至出现不少因情绪问题带来的身体疾病。



把自己作为主体


作为女性,我在关系中,同样也经历过一段很严重的「自我客体化」时期。

把自我的决定权交给了另一半,而当关系崩塌时,强烈的破碎感席卷而来,我感觉生活完全是悬空的,根本踩踏不到坚实的大地;

也有其他人在经历破碎后,这样描述她自己的感觉:

我看到自己似乎是一只没有羽毛的鸟,必须不停去从别人那里拿到自己的羽毛。

仔细想想,其实无论是虚空感、还是没有自己的羽毛,都跟很难确认自己的价值、自我有很大关系。

而慢慢走出客体化的过程,势必是一个逐渐「活出主体感」的过程。

所以,这里关键性的一步,是要确认自我价值、稳定内核。

这一点上,郭晶晶处理婚姻关系的态度,一直都被我视为榜样。

第一:我们是否能把自己放到主语的位置?

郭晶晶有次也被记者问道:不打扮自己,是否害怕霍启刚出轨?

她的回答让记者猝不及防。

“霍启刚有好好打扮,我不会出轨。”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背后足以可见她的内在力量和智慧;

一个随时都把自己作为主体的人,才不会被陷入到被客体化的陷阱中。


第二:我们能否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

郭晶晶在跟霍启刚谈恋爱时,因为对方是亿万富豪的长孙,两人阶层差异太大,一度被外界唱衰。

面对外界质疑,郭晶晶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他是豪门,我却是冠军,豪门很多,可冠军没几个。”

即便嫁入豪门,她也没有马上以“豪门太太”自居,

而是选择去英国留学深造,修炼自己的文化素养。

至于婚后的生活,更是没有大众想象当中的阔气铺张,

反而还是延续自己过往低调朴实的风格。

她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标准,面对外界各种眼光时,依然能做到不随众、不取悦。

这两点其实并不容易,但它对于我们普通人的启发在于:

当外界评价在不断变化时,我们能否稳住心态,更加重视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一旦这个内核足够稳定,那无论是在哪种关系中,都不会以消耗自我为代价,更不会让别人决定我们是谁。

别人爱要不要,我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写在最后 


聊到这里,我其实并不是要求广大小清们:赶紧放弃幻想吧,不要进入一段婚姻关系,也不要成为一个妻子。

这是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活出主体感,意味着首先尊重自己,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

正如荣格所言:“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

当我们能走在这条路上时,自己更能判断,什么样的关系是我想要的;

而这种状态,才是真正滋养而温暖的。

「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完全尊重自己,好好爱自己

作者:飞鱼,责编:陈轻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预约今晚7点直播🌟


总是对伴侣不够信任,敏感多疑?

全身心投入感情,却总以受伤告终?
争吵、冷战,关系变得紧张脆弱?
关系中种种困境和挑战
往往与我们内心的「阴影有关

今晚7点⏰资深咨询师周立珍分享:
缺爱的人,如何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
❗直播无回放❗点击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