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0月28日晚,小编关注的A股63家国产IVD企业中,共有30家披露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以下是30家IVD企业前三季度财务数据,按净利润排序。
寒冬仍未结束,2023年很难,2024年也很难,2025年会更难!
30家企业营收前5名分别是迪安诊断92.58亿、丽珠集团90.82亿、乐普医疗47.85亿、新产业34.14亿、安图生物33.80亿,看来IVD头部企业多元化是趋势,纯看IVD业绩营收的话,还是新产业、安图最高。
30家企业营收增速前5名分别是英诺特87.05%、圣湘63.24%、艾德19.84%、新产业17.41%、迪瑞12.10%。增速整体确实降下来了,英诺特、圣湘营收增长均受益于
呼吸道多联检,
艾德、新产业、迪瑞营收增长很大程度受益于
海外业务。
30家企业净利润前5名分别是丽珠16.73亿、新产业13.84亿、安图9.56亿、乐普8.03亿、万孚4.36亿。综合来看,
IVD生产企业盈利能力,要好于ICL企业及流通企业。
30家企业净利润增速前5名分别是英诺特182.65%、硕世生物115.40%、贝瑞基因107.70%、易瑞生物103.93%、艾德生物30.82%。这五家企业中,除了英诺特和艾德,另外三家净利润均低于3000万,参考性不大。普门、新产业、万孚净利润增长也不错。
30家企业中,有18家前三季度营收出现下滑,占比达到60%,30家企业总营收为586.26亿,而去年同期为643.74亿,同比减少9%。
2024年IVD企业依然很难,中国IVD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下滑。
30家企业中,有17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出现下滑(包括1家持续亏损),有4家出现亏损,还有7家虽然没亏损,但净利润不到3000万。
30家企业的平均净利润(总净利润/总营收)为13.76%,去掉迪安、丽珠、乐普、万泰、塞力斯5家IVD业务占比较小的企业后,计算出来的平均利润为16.34%。
IVD真的不是一个暴利行业了。
IVD仅有呼吸道多联检市场大幅上涨,海外是最稳定增长引擎
总的来看,随着
2024年第四季度,发光集采的进一步落地,国产头部IVD企业的业绩还将继续承压。
现在能稳定增长的企业,大部分主要靠海外业务,
新产业、万孚、艾德、普门都是国际增速明显高于国内。
像发光五虎中,安图、亚辉龙、迈克,都吃亏在海外业务占比不高,在国内市场承压的环境下,会表现得增长压力更大。
国际占比20%以上的,一般可以对冲掉国内市场的下行压力,甚至还略有增长。国际占比30%以上,就更安全了。
当然,不包括那几家国际占比80%以上,但总体规模不大的企业。
出口市场过于单一,也是风险,只要涉及到医疗,所有国家都是政策敏感的,所以单一国家市场都会有类似集采等政策不确定性,国外还有战争等不确定性风险。
圣湘、英诺特这种国内增速是否可持续,还存在不确定性,后续得看产品决策和升级的效率,出海还是王道。
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可以看作是新冠的衍生市场,不同的是,这个市场总体不会萎缩,但竞争会不断加剧。
圣湘比较大的优势是,在分子领域的基本盘稳固,加上手上有大把现金。
子赛道龙头+充沛现金流,在当下的环境其实是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在集采、反腐、医保控费、检验项目统一收费等政策大背景下,
近两年检验科收入是有明显下降的,
有朋友说下降40%。
检验科的市场,未来长期都很难,IVD企业得多想想出路才行。
医院成本压力会增大,将导致医院在选择IVD产品时更加
注重成本效益,性价比高
产品以及有助于医院实现降本增效的
智慧化产品
(全自动流水线、智慧化实验室等),优势将突显。
IVD生产企业价格压力增大,企业利润进一步压缩,
降本增效是未来IVD生产企业长期诉求,
产业集中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
医院在引进新产品时可能会更加谨慎,尤其是价格较高的IVD产品。企业需要
提供更充分的临床价值证明和经济性分析,
才能促进产品进入医院。进院门槛会提高。
价格调整可能导致市场重新洗牌,
中小型IVD企业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而具备规模和成本优势的大型企业可能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利润空间的缩小可能影响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
需要在成本控制和创新研发之间寻找平衡。
在产品同质化和价格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优质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那些能够积极适应新形势、布局海外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