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及重要分支的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尤其是主动脉弓部病变,由于存在腔内支架移植物的有效锚定区不足等问题,单一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隔绝技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外科开放手术与微创腔内修复技术相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即杂交技术(Hybrid 技术):一方面通过外科手段获得确切安全的锚定区;另一方面借助腔内修复技术大幅减小手术创伤或缩短手术时间。
病例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 81岁
2024年12月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部疼痛,伴后背痛,发热,出汗,就诊于某区中心医院,行胸部CT提示胸主动脉瘤,暂未处理,建议病情平稳转上级医院,给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胸背痛无明显好转,12月23日转我院,行大血管CTA提示胸主动脉瘤破裂,入科时仍有胸背痛。
既往高血压病史5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 Hg, 平素规律口服尼福达,1片/日。
主动脉CTA:主动脉弓部巨大动脉瘤形成并破裂,左侧胸腔可见大量血水,病变最大径接近80mm, 升主动脉无明显病变。
患者CTA
3D病例
巨大动脉瘤尺寸
各处血管直径
手术策略:
1、根据主动脉CTA结果,患者高龄,高危,传统外科术式存在较高的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瘤颈近端达到无名动脉,有效铆钉区不足,拟采用Hybrid Ⅰ型:开胸,非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 头臂动脉人工血管转流,结合主动脉全弓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
3、外科手术流程:解剖显露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在血管侧壁钳的辅助下,使人工血管主干近端与升主动脉窦管交界以上水平端侧吻合,相应人工血管分支与头臂动脉端端吻合。
4、腔内覆膜支架流程:旁路手术完成后,腔内支架锚定区延展为人工血管近端吻合口远端的正常升主动脉(Z0 区),可覆盖原弓上三分支动脉开口,从而完整隔绝主动脉弓部病变。由于锚定区位于升主动脉,所需主动脉腔内支架直径常偏大、对动脉壁的径向支撑力较强,同时受术中钳夹损伤、升主动脉血流冲击和解剖成角的影响,应当特别关注术后升主动脉逆剥夹层、近端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等风险。术前需仔细评估手术适应证,术中谨慎选择腔内移植物。
4、2024年12月24日进行急诊手术。
最终选择Relay NBS支架,原因如下:
1、 国内临床应用中唯一没有裸冠的全覆膜支架,可有效减少近端逆撕新发夹层风险。
2、 该支架的输送系统是预弯设计、双鞘系统,软鞘过弓确保了安全和通过性,同时配合支架上的S型连接杆能够保障支架大弯侧结构稳定。
3、 人工血管材质(医用涤纶),经久耐用,减少膜渗风险。
4、 覆膜长度259mm , 一根支架就可完整跨弓。
手术过程:
手术过程(一):术前准备:患者保持仰卧位,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胸骨上段小切口,解剖显露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在血管侧壁钳的辅助下,使人工血管主干近端与升主动脉窦管交界以上水平端侧吻合,相应人工血管分支与头臂动脉端端吻合。
手术过程(二):升主动脉用人工血管进行包裹,这样的话,第一,可缩小升主动脉直径,方便选择支架,因为NBS只有锥四的支架,可照顾远端22mm的血管的支架锚定区Oversize不至于过大,第二,可增加支架锚定稳定性,防止支架内漏和移位。
升主动脉包裹人工血管
手术过程(三):右侧股动脉切开,插入6F鞘管,经鞘管送入猪尾导管到升主进行造影。
术前造影
手术过程(四):经猪尾导管交换lunderquist导丝到窦部后顶紧,选用NBS 32-28/259支架沿导丝进入体内,将外鞘顶到峡部后推送软鞘顺利过弓,退外鞘。
硬鞘到位
软鞘过弓
手术过程(五) 依据人工血管钛钉位置,调整支架到位后进行释放。
调整支架到位
回拉软鞘释放支架
手术过程(六) 沿导丝交换猪尾导管后造影,显示隔绝完好。
退支架
术后造影
术后复查:
2025年1月2日行术后CTA提示:支架位置形态良好,病变隔绝成功。
术后CTA
3D影像术后
由于主动脉弓部解剖的特殊性,主动脉弓部病变治疗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极高,治疗仍然极具挑战性。传统外科手术和介入技术都在不断进步,两种技术的融合将为主动脉弓部治疗提供多元化的治疗选择。目前,各中心外科和介入技术水平不一,医师的外科和介入融合能力不一,场地条件不一,故而各中心的技术融合方案有不同的侧重点。未来,随着各中心融合技术软硬件条件的提升,杂交技术将逐渐走向标准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